王志剛
商業的基石是信任,上市公司治理體系建設的目的亦在于此。華銳風電上市后被曝財務造假,業績連年巨虧走到退市,就是公司與投資者的信任關系徹底破裂的結果。近兩年來多家上市公司的董監高拒簽年報;兆新股份2019年報告,居然有12名公司董監高表示無法保證年報內容真實、準確、完整或無法發表意見。這種內部信任關系的破壞正是公司治理水平的真實反映
2020年6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圍繞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資本市場的總目標,將以貫徹落實新證券法為契機,加快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堅定推進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加大監管執法力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發展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年,隨著新證券法實施、注冊制在創業板落地,及新冠疫情沖擊下公司經營困難加劇、強監管下退市的堅決執行,上市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新陳代謝與生存壓力。
上市公司該如何面對?除了在經營上積極應對、不斷開拓創新、降本增效,更需要關注如何在嚴峻形勢下堅守法律底線,保持規范運作,防范關系上市公司生死存亡的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違法風險:做到這些,要著眼于公司治理體系的建設。正本清源,作為高階商業化組織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體系的建設與運作中,需遵循商業的基本準則。
商業是價值交換,上市公司須關注股東利益、平等對待股東。
商業的實質是以逐利為目的的價值交換。就資本市場而言,參與者的商業目的就是要通過資本市場的投資與募資獲利,價值的交換既發生在股東與上市公司之間的投資與募資、分紅,也發生在不同股東之間的股票交易。
上市公司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保證投資者在證券交易中獲利,但應理解、重視和尊重股東的逐利心態和追求回報的訴求:一方面努力通過經營創造良好業績,以現金分紅和股價上升給股東好的回報;另一方面是尊重股東的知情權,公平地對待所有股東,以充分、有效、合規的信息披露作為股東獲得公司信息的唯一官方渠道。上市公司敬畏市場,就是尊重投資者正當的逐利訴求,不要對二級市場投資者或投機者做道德評價。這一點往往在公司治理體系中被忽略,并由此導致公司治理中對公眾投資者利益保護不夠重視,以及在很多情況下對追逐短期利益股東的輕視。某上市公司高管在股東大會上,面對30余位參會股東稱“你們小散”,對于持有100股的小股東參加股東大會質問“不知是何居心”:這種對小股東的不屑很有代表性。甚至有的公司將二級市場投資者視為賭徒,以此心態面對股東,又怎會保持商業上的同理心,圈起錢來自然不會手軟。
商界“超人”李嘉誠稱,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個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三者缺一不可。很多上市公司之所以走到股價低于一元而被退市,就是因為喪失了為投資者創造利益的商業合作基礎,股東普遍沒有了合作的意愿。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華銳風電,在經歷上市初期的風光后,2011年出現業績大幅下滑、曝出提前確認收入虛增當期利潤2.78億元,2012年、2013年接連巨虧5.83億元、34.46億元,2015年、2016年再虧44.5億元、31億元,業績的惡化導致股價持續大跌,2017年股價跌至1元左右并多次跌至1元以下,2017、2018、2019年度審計機構均出具非標準審計報告,三年扣非凈利潤均為虧損數億元;2019年11月推出股份回購計劃并投入1784萬元進行了回購,仍然得不到投資者的認可,終退市。
資本市場是價值交換的商場,交換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這種平等首先體現在公司作為發行人平等對待投資者,對于投資者的詢問及時和有質量的回復。對待投前、投后的投資人,上市公司都應該以平等的身份、坦誠的態度去面對。對于通過二級市場買入股票者,雖然交易是公司的新老股東之間發生的,但交易是持續的,上市公司有義務對變動的公眾股東負責,不能將公司股東三六九等分類成創始股東、一級市場或一級半市場股東、二級市場股東區別對待。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大股東,不應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就是侵占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證監會網站發布的《2019年證監稽查20起典型違法案例》中,既有實際控制人違規占用上市公司巨額資金的“天翔環境”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也有以不實盈利預測信息“忽悠式”重組的“美麗生態”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案,這些都違背了平等交易的商業基本準則,這樣的公司一定會被市場唾棄。
商業是團隊活動,上市公司應以團隊原則強化組織建設。
杰克?韋爾奇在《商業的本質》中寫到,“商業歸根結底是一項團隊運動,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商業不是依靠你的一體之力,而是依靠‘你們的群策群力,你要盡最大努力去征求他人的建議和想法,獲取他人的幫助?!?/p>
在組織結構已相對復雜的上市公司,公司的團隊建設與組織活動是管理的重要內容。然而在上市公司治理體系部分,現實是很多公司根本沒有考慮過董事會及其專門委員、監事會的團隊構成和組織建設問題。特別是居于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會,可能是行業精英的俱樂部或者是創始人的同學會+老鄉會,關注的問題與歐美公司研究董事候選人遴選、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職能、女性董事與外部董事的作用發揮之類相去甚遠。
上市公司董事、監事成為“花瓶董事”、“花瓶監事”,并非只是個人認識的問題,董事會、監事會作為一級組織的團隊空虛化、行事形式化,是嚴重影響公司治理體系發揮作用的根本原因。雖然A股市場股東層面的問題是公司治理的最突出問題,筆者還是認為只有重視董事會、監事會作為團隊的組織建設,才能在股東影響力強大的環境中,實現董事會、監事會作為公司治理機構的獨立價值。在新證券法加大處罰力度的形勢下,上市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更應為自身權益積極作為,通過團隊化的董事會、監事會全面履行法定職責,避免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和民事法律責任。
董事會、監事會的團隊與組織建設,是要解決個人履職、會議型組織真正發揮作用這兩個問題,因此,僅僅貫徹執行法律法規和規章,并不能解決組織有效性的問題。只有真正面對公司治理機構的團隊建設問題,才會直面董事會和監事會的組織者——董事長和監事會主席的職責問題。作為兩個團隊的領導者,他們需要承擔起團隊組建、使命宣示、行動確定、結果驗證的職責。在以履行審議、監督職責的董事會、監事會進行團隊建設,首先要明確與公司經營目標協同、完成治理任務的團隊使命,讓董事、監事認識到作為公司治理體系的一員,應當在董事會、監事會為公司做些什么,應當為中國資本市場承擔起應盡的責任。董事會、監事會應當根據公司經營、管理的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和確定公司的戰略規劃與年度計劃,關注公司經營層的績效,關注對外投資、對外擔保、關聯交易和財務關鍵指標。董事長、監事會主席要承擔起組織建設的領導者角色,組織對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監事會及各個董事、監事的履職情況進行評估。
全面的公司治理體系組織建設一定要包括董事會秘書、證券事務代表、內審負責人及董事會辦公室、審計部等直接支撐與服務董事會、監事會的人員與部門,相關部門的組織建設與人員招聘、培訓培養均應列入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工作范疇。
董事會、監事會作為公司治理機構,經營管理層及其領導的公司經營管理機構,都是公司的內部機構,實現上市公司穩健發展是大家的共同目標。但由于工作職責、工作方式、關注點等方面的差異,公司經營部門通常會抱怨治理部門是“關卡”、“只添堵不幫忙”,除了要經營層和經營部門提高認識,公司治理機構也要把“協同力”作為組織建設的一大要求:規范運作與監督管控是為了公司經營能行穩致遠,是對經營管理活動的保駕護航。
商業的基石是信任,上市公司治理體系建設的目的亦在于此。
誠信至上是商業的不二法則。誠信是行為規范,參與商業活動者的誠信是為了建立與相關方的信任關系,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保證交易的達成。當我們譴責上市公司的不誠信時,不僅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進行批判,更是因為對“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恐懼。瑞幸咖啡業績造假,導致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估值全面大跌,甚至赴美IPO之路近于中斷:因為這種不誠信嚴重傷害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及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的信任,這種不信任打破了商業存在的基礎。
公司治理體系的建設,目的就是建立并維護股東與公司之間的信任關系,建設董事會、監事會及管理層之間的信任關系,這種信任關系包括了投資者成為公司股東的外部信任,也包括公司內部主體之間的相互信任。信任關系是逐步建立起來的,需要各方在價值觀和行為規則上達成共識,需要各方以實際行動來獲得。信任關系是董事會、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交流、公司信息披露與規范運作狀況帶來的,是公司內部重大事項報告、公司經營管理工作溝通情況決定的。華銳風電上市后被曝財務造假,業績連年巨虧走到退市,就是公司與投資者的信任關系徹底破裂的結果。近兩年來多家上市公司的董監高拒簽年報;兆新股份2019年報告,居然有12名公司董監高表示無法保證年報內容真實、準確、完整或無法發表意見。這種內部信任關系的破壞正是公司治理水平的真實反映。
資本市場并非只是一個資金與股票的市場,資金的背后是一個個經驗豐富的機構投資者、對市場并無深知的小股東,他們會記住上市公司公告中的承諾和憧憬。股票的背后,是一家家作風各異的上市公司、一個個風光與壓力并存的董監高,他們需要承受資本市場的風雨和挑戰,更需要彼此的信任和股東的信任。新時代已經到來,只有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才能共鑄信任,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