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奇
6月1日中芯國際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上交所正式受理,6月4日受到上交所發出的第一份問詢函,6月7日中芯國際公布問詢答復,6月19日即上會審核并過會,由此成為迄今為止科創板審核速度最快的一家申報企業。筆者認為,提升科創板發行審核效率,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
中芯國際是設立于開曼群島的紅籌企業,2004年3月17日、18日分別在紐交所和香港聯交所上市,2019年5月宣布從紐交所退市、轉向場外市場交易,目前港股總市值超1000億港元。此次擬回A股上市融資,得益于今年4月30日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規定已境外上市紅籌企業“市值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同行業競爭中處于相對優勢地位”的也可回A股;而此前規定紅籌回A市值必須超過2000億元。
當前中國的半導體等產業仍存在缺芯少魂、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要發展半導體等產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見效回報周期較長,一般人不敢承擔如此風險,而科創板作為對接科創企業與資本的有效平臺,可以發揮便捷融資渠道作用,為科創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長期資本支持,為國內半導體等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資金后盾。尤其目前科創板上市企業估值較高,各路資本對科創企業極度熱情追捧,這也為科創企業的股票融資提供絕好的市場環境。
中芯國際代表中國內地自主研發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本次計劃在科創板融資200億元,主要用于12英寸芯片SNI項目、先進集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和補充流動資金。此次上交所對中芯國際發行審核體現出高效率,一方面或是因為當前國際形勢緊迫、催逼內地資本市場要盡快加大對科創企業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是企業申報材料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得比較到位。
事實上,中芯國際至今已有在成熟市場16年的上市經歷,公司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已達相當高水準,經受了成熟市場各種嚴苛規則的考驗。上交所在受理后三天就問詢,共問詢了6大類29個小問題,而中芯國際在問詢后3天就用一份201頁的“答卷”做了全面解答答復,其中對比臺積電等行業龍頭差距明顯,包括研發投入、研發人才團隊等方面。問詢和答復都非常痛快,也比較規范,沒有更多可問詢的,當然就可盡快直奔主題、上會及注冊。
中芯國際的發審彰顯科創板效率和速度,可以說資本流向科創企業的任督二脈已徹底打通。當然,從資本和投資者的角度,圖利是天然本性,大把的錢投進去,也是為了今后豐厚的回報,科創企業應該要發奮圖強、大膽開拓創新,要對得住投資者的這份信任。現在科創板剛推出不久,或許還沒有到投資者索要科創成果的時候,未來如果科創上市公司辜負投資者的信任,錢沒有用到刀刃上,科創成果渺渺,企業業績不能明顯改善,投資者對科創板的追捧自然就會反轉。
話說回來,人們當然期待更多資本能夠投入到科創領域,推動產業創新發展。中芯國際發行審核時間較短,效率較高,但這或許還是個案,對類似企業,能不能形成相關制度,確保發行上市的高效率呢,答案是有,這就是第二上市制度。比如今年4月末,外媒曾援引知情人士稱,京東已秘密提交上市文件,申請在香港二次上市,實際進展是6月18日京東在香港聯交所主板開始交易,這個制度或許值得借鑒。
2018年4月30日生效的香港聯交所《證券上市規則》,其中規定在2017年12月15日之前已經在納斯達克、紐交所等交易所做主要上市,并且符合條件的創新企業,可以在香港聯交所第二上市,其制度優勢是快捷、豁免和靈活。比如上市申請人可使用《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無需就三個會計年度營業記錄重新審計,等。
借鑒香港聯交所經驗,筆者建議,上交所科創板以及深交所創業板也可建立第二上市制度,只要是在境外成熟市場主要板塊做主要上市三年以上且符合條件的創新企業,規定通過極為簡便的審核注冊程序,就可在科創板或創業板第二上市,從而為境外上市紅籌企業等回歸A股,打下堅實的制度便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