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環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以新發展理念指導新時代環境監測事業開展,對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對照當前我國新發展理念內涵,梳理現階段環境監測工作發展的問題并提出具體解決措施,為監測工作思路轉變、方法改進、創新舉措尋找突破口。
關鍵詞:新時代;環境監測;新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20)06-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6.134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the new era
Sun Xinyuan
(Ta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Taian Shandong 271000,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the basic link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ovides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uiding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b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 solve them, so as to find a breakthrough for the change of thinking, method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monitoring work.
Key word:New er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New development concept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首次概括為“四個一”,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環境監測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是環境管理的耳目和手段[1]。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環境監測工作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適應新形勢、突破瓶頸、化解難題成為環保職能部門及環境監測系統需要思考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2],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從貫徹落實國家新發展理念角度入手,對照“五大發展理念”深刻內涵,梳理環境監測事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并探討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為轉變環境監測工作思路、改進監測工作方法、創新監測工作舉措尋找突破口。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和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3]。”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我國環境監測事業不斷發展進步,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深刻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科學內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指導新時代環境監測事業深入問診、對癥下藥,對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1 當前環境監測發展面臨的問題
1.1 環境監測體制機制尚不健全
環境監測體制不健全、監測法律保障體系不完備,是制約發展動力快速提升的首要因素。監測領域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統一的標準體系[4]仍較缺乏,部分規章制度與實際管理脫節;部分標準規范年代久遠,無法滿足時代發展要求,影響和阻礙著監測事業的快速發展[5]。當前,統籌推進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垂直管理,是推進環境監測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嘗試,垂改完成后,體制機制的創新、管理機制的完善、工作機制的規范、數據共享機制的實現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1.2 環境監測網絡尚不完善
環境監測系統整體與部分城鄉、區域網絡建設過程中,硬件設施、監測投入水平差異較大,發展仍不平衡。從城鄉角度看,城市強、農村弱,農村環境監測體系仍處于起步階段;從區域角度看,東部強、西部弱,且“東密西疏”。高水平監測技術條件配備不足,環境監測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高[6]。另外,監測隊伍配置不均衡。高素質監測人員儲備不夠、不同行政級別的監測隊伍人員素質差別大,基層監測人員數量不足、專業技術素養不高、數據分析能力不夠、新技術新方法掌握不多、質量意識不強[7],影響著基礎數據的準確性、科學性、可靠性。
1.3 環境監測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任務管理、質量管理、精細化管理仍不到位。如監測任務來源不統一、重復監測任務多、資源浪費多,被動監測、獨立監測多,主動監測、聯合監測、公眾監督監測少。農村環境等要素監測仍是薄弱環節,部分監測工作尚未常態化[8]。隨著新的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監測規劃不合理、監測方案設計不科學、監測技術水平不高,使環境監測的資源利用率、工作效率不高,部分監測難度大、成效低,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1.4 監測領域合作交流不夠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全面放開服務性環境監測市場的一系列政策,但仍存在部分過程質量體系不夠完善、儀器設備落后、資金壓力大、缺乏有效的行政監督和質量監督[9]、投資過度依賴政府[10]、監測質量管理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系統內外合作交流不夠,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規范、管理方式還不多,形成全面開放的環境監測大格局仍有壓力。
1.5 環境監測服務水平不高
環境監測的社會公益性作用發揮仍不充分。信息公開力度不夠,環境預警能力還需提升。對新興媒體的利用率不高,宣傳手段不豐富,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了解環境監測、掌握環境質量狀況的渠道不多,環境監測服務水平不高。
2 解決環境監測突出問題的具體舉措
2.1 堅持創新發展,推進環境監測體制創新
當前,省級以下環境監測垂直管理是環保領域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嘗試,垂改完成后省級以下環境監測機構的管理和運作仍值得深入思考。落實“創新”要求,環境監測工作需著重加大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立法創新。要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健全責任制度、完善考核機制、落地監督制度、靈活激勵制度、建立人才制度;要完善統一監測標準規范、強化監測領域的法律制度保障,通過制度體系、管理方式、保障機制的創新切實提高隊伍素質、夯實技術儲備、強化能力建設;要整合區域監測資源,針對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環境應急監測等內容,探索龍頭帶動、共同參與的監測方式,倒逼監測機構能力提升、形成新的監測發展模式。
2.2 堅持協調發展,推進監測能力全面提升
化解當前環境監測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加強監測機構能力建設、提高技術水平是首要任務。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監測硬實力。同時重視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促進檢測儀器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提高環境監測信息處理水平[11]。充分利用科技創新,不斷擴大GIS[12]、無線傳感技術、5G網絡技術等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推動我國環境監測和綜合分析技術的不斷進步。同時要重視人才引進與培養,完善監測系統人才交流機制,做到“內外聯動”“能上能下”,在完善激勵政策、廣納賢才的基礎上,強化現有監測人員的培養。要建設人才學習平臺、拓寬人才交流渠道、擴展人才選拔培育方式,加強系統內人員培訓的廣度和深度,做到學習、培訓、練兵、實戰、聯合培養相結合,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強化人才培養,切實減少區域、層級間人員素質差異,提高監測隊伍整體水平,保障監測軟實力。
2.3 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監測事業可持續發展
環境監測工作事前、事中、事后各個環節都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根本目標。要注重科學規劃,監測規劃制定、監測網絡體系構建、監測方案設計要充分考慮全局性、長遠性、整體性,確保科學有效;要嚴防資源浪費、嚴格質量管理,嚴控數據質量、杜絕二次污染;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測質量監督和考核機制,健全環境監測管理網絡,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2.4 堅持開放發展,加大監測事業內外部交流互鑒
要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環境監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建立健全環境監測規則與政策,全面拓展環境監測資金來源。全面強化政府監督管理職能,發揮其對環境監測市場的培育和規范作用,加強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執法監管,進行社會環境檢測機構和人員的能力評價和信用管理,建立社會環境檢測機構信息管理平臺,促進環境監測市場的健康發展。要進一步拓寬與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合作渠道和深度,完善環境監測基地建設、助力環保人才培養、加強產業技術等多方面交流。同時,要加強環境監測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環境污染治理,促進環境監測技術國際合作與交流,在技術與產業合作、平臺信息共享、國際經驗交流、國際標準研究、人才隊伍交流等多方面深度合作,推動我國環境監測走向世界。
2.5 堅持共享發展,提高監測公共服務水平
要立足于發揮環境監測的社會效益,讓環境監測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的角度,借助多種技術手段,多方位多渠道助推社會培育生態文化,借助社會輿論、媒體融合成效,加大環境監測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強信息公開,重視交流合作,提高溝通效果。要充分利用信息成果,將數據技術應用于環境監測中,實現環境監測數據的實時采集、準確分析、高效處理、實時共享、精準預測,不斷優化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具體章程、開拓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方式與途徑[13],提高環境監測的公共服務水平,實現環境監測事業的充分共享發展[14]。
3 結語
環境監測數據承載著人民對生存環境真實狀況的期盼,也承擔著揭示、打擊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責任。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是大數據時代體現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志。生態文明治理體系現代化,首先要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現代化。全社會應形成合力、踐行新發展理念,共同推動環境保護、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切實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力,促進社會治理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徐揚,徐敏,孫德生.探討新形勢下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思路[J].江西化工,2016(12):211-212.
[2]吳迪,胡家英.基于“五大發展”理念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探討[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8(43):157-160.
[3]謝林垚.五大發展理念研究述要[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129-135.
[4]黃輝.環境監測部門在新形勢下如何開展環境監測工作[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7(8):27-28.
[5]張志斌.我國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3):42-43.
[6]海軍.基于新形勢下環境監測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7(31):126-127.
[7]王小春.新形勢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8(2)::65-67.
[8]李潔.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建議與對策[J].科技傳播,2011(32):92-93.
[9]李娟.淺談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新思路[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4(26):9-11.
[10]張娟.我國環境監測市場化面臨的困境及對策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8(4):71-73.
[11]王冠,王征,等.對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9(13):189-190.
[12]邢昱,張蘭真,等.基于GIS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9(32):28-30.
[13]張博.論新時期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思路[J].民營科技,2016(10):208.
[14]張蘭真,陳珂,等.大數據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污染防治技術,2019(32):47-49.
收稿日期:2020-04-25
作者簡介:孫新元(1985-),女,漢族,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