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 (益陽廣播電視大學)
《亞麻色頭發的少女》這首作品是出自于勒孔·萊爾的詩歌《古代詩歌》中的“埃康塞納歌曲”之四,德彪西于1882年為其譜曲。由于印象主義是傳統大小調音樂向現代無調性音樂過渡的時期,所以本文將從傳統與現代兩種分析方法出發來探尋《亞麻色頭發的少女》這首作品的結構力構成。

(圖1)
結構中的中部B段,屬于混合中部,是由A樂段主題碎片的變化展開,但與A段仍然保持著一些共性,是由A段派生而來。細分A段包含了三句,a(1-4)、b(5-7)、a1(8-11)。B段也包含了三句,c(12-16)、d(17-23)、e(24-27),再現A’段只包含了兩句,a2(28-32)、c1(33-39)。和聲走向上來看A段樂句a:G調(Ⅰ Ⅳ Ⅰ)、樂句b:(Ⅴ Ⅲ Ⅳ Ⅰ Ⅴ Ⅴ/Ⅵ Ⅵ)是從G調開始,最后結尾有到E調的離調、樂句a1:(Ⅴ7/Ⅳ Ⅴ7/Ⅴ Ⅴ7/Ⅳ Ⅴ7/Ⅴ Ⅰ)是重屬七和弦的連接再回到收攏性結束的主和弦。在和聲進行上有著起轉合,像此曲結構一樣的三部式結構,全曲儼然像是A段的擴大版。B段是對A段材料的擴展,包含的三句c、d、e段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從和聲走向上來看樂句c:G(Ⅰ Ⅳ Ⅴ經過Ⅳ Ⅲ經過Ⅱ Ⅰ經過Ⅳ/Ⅳ Ⅳ)調性從G調開始,最后句尾有到c調的離調、樂句d:G(Ⅵ Ⅴ9 Ⅳ Ⅴ/Ⅵ Ⅵ=EⅠ Ⅱ7 Ⅰ=GⅥ Ⅴ Ⅵ Ⅴ/Ⅴ Ⅳ Ⅴ Ⅳ Ⅴ/Ⅴ)樂句d就像A段的中句一樣從G調開始之后離調到E調,像是A段和B段的內在聯系、對比統一。尾部又有離調到D大調的屬準備。樂句d:G(Ⅴ Ⅵ7 Ⅱ Ⅴ)最后在典型的三部曲式中段開放式屬準備結束。A’段是A段的再現,但在和聲走向上用了完全不一樣的手法。樂句a2:G(Ⅳ Ⅱ Ⅵ Ⅰ)和聲走向上沒有從主和弦開始,像是跟B段的和弦離調轉調的銜接,也并沒有常規的跟著B段結尾的屬準備回到Ⅰ級和弦上,非常意外的到了Ⅳ級上,樂句結束時像A段a句、a1句一樣回到Ⅰ級和弦上。像是一個傳統,一個固定的安排,a句無論變化為a1還是a2,總會在和聲上回歸到主和弦,和聲安排上像作曲技法中的同頭換尾,變化中有保持始終的元素。A’段的第二句又是對B段的對比統一。樂句C1采用了c句的元素大展而來。樂句c1:G(Ⅳ Ⅴ經過 Ⅳ Ⅲ經過 Ⅱ Ⅰ經過Ⅶ Ⅰ經過Ⅱ Ⅰ經過Ⅶ Ⅰ經過Ⅱ Ⅰ)通過c句的后半句音樂元素擴充尾部長音為引,引入主和弦結束。
在以上每句和聲分析中,看到了很多作曲家在創作中的精心安排,從調式調性的安排上來分析(如圖2所示):

?

(圖2)
通過圖2所示,發現作曲家把調性安排的如此精密,這是一個神奇的設計,調性安排非常的均衡,像一個完美主義者,但又充滿了多種可能性。
作品是由三種織體音型即核心細胞構成,第一種核心細胞(x)是橫向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結合。第二種核心細胞(y)二度三度相搭配的柱式和弦。第三種核心細胞(z)有著附點節奏型的特點。全曲都是由這三種核心細胞構成。一開始出現的是核心細胞x,在樂句a尾部加了核心細胞y,第二句樂句b時,細胞z在主要位置上出現,其與細胞y結合并與細胞x形成了對比。全曲的核心細胞布局如下圖(圖3)所示:

(圖3)
通過(圖3),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全曲在核心細胞x、y、z的使用上非常規整。核心細胞在高中低聲部布局也是基本不變的,核心細胞x,在全曲是高聲部旋律線條,核心細胞y支撐整個中、低聲部,而核心細胞z,則是起到對比沖突的關鍵,它在高中低聲部都出現了。核心細胞z使用的位置安排把樂曲分成均等的兩段,每段都有相同的四句,像是起承轉合式的四句式樂段,平均的兩段構成相同的復樂段形式。
通過對全曲的分析,《亞麻色頭發的少女》這首作品是由四種音級集合所構成的。這四個集合為:H(0,3,7)、I(0,1,5)、G(0,2,5)、K(0,2,4)。

(圖4)
上圖(圖4)是樂曲前三小節第一樂句,橫向旋律和和聲基本都是由集合H(0,3,7)構成,結尾處出現了集合I(0,1,3,5)。

(圖5)
上圖(圖5)是樂曲第二樂句4-7小節,橫向旋律集合G構成,縱向由集合H構成,而與第一樂句相同的是最后結尾都是由集合I結束。通過對全曲集合的分析。從開頭到第16小節的四句樂句的尾部都是由集合I收攏。像是傳統作曲技法的同尾換頭的手法,給每一句樂句以統一元素。然而前十六小節只出現了集合H、I、G,直到第17小節,才出現最后一個集合K(0,2,4)。如下圖(圖6)所示:

(圖6)
接連三組K集合,似乎是重點提醒這里與前面的不同。通過全曲橫向旋律和縱向和聲的集合使用,我們能發現更多的結構特點。
全曲集合構成分布如下表(圖7)所示:

?

(圖7)
通過集合構成,集合K成為段落劃分的分界點。我們把1-16小節劃分為第一段。這一段的四個樂句在集合上除包含上面分析過的兩個特點:其一是又集合H、I、G構成,其二是結尾處都出現了集合I(0,1,3,5),還有一個特點是在這四句中,縱向和弦1、2、4樂句都是使用H集合,而第三樂句使用的是G集合,非常符合起承轉合的四句式結構。第二段段落劃分是從第一次K集合(17小節)出現到最后一個K集合出現(23小節)結束。這一段也是由三個集合構成,集合K、H、G并且第二段每句的結尾都是由集合G(0,2,5)結尾。而第三段是從第24小節到結束,它與第一段有一個共同點是都由三個集合H、I、G構成,但是與前兩段一樣,第三段也有著自己的特點,它的每個樂句的結尾都是由集合H結束。
在集合角度上分析此作品,與其曲式結構看起來似乎相同,都是三分性結構。但是在分段的位置和三段特點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在集合角度上來看并不是帶有再現的三部曲式了。三段都有自己的特點,雖然在構成集合上,有著相同的集合元素,但是每段中樂句結尾都有自己的特征,像是在不同的調性上完全獨立起來,形成并列三段體結構。
德彪西鋼琴前奏曲——《亞麻色頭發的少女》這首小品,只有39小節。雖然我們分別用傳統作曲技法和現代作曲技法進行分析,在結構上對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每一種分析手法都能展現出作曲家在創作時的精心布局和深厚精妙的創作手法。這首作品也充分體現了印象派音樂的音響風格,樂曲音響上始終營造出浪漫朦朧的氛圍,讓人沉浸其中,慢慢體會其無限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