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受眾習慣于碎片化消費新聞資訊產品,抖音、快手等民辦短視頻平臺應運而生,傳統官方媒體也紛紛加入短視頻大軍。作為媒介傳播的新式語態,短視頻的長處在于傳播迅速、形式新穎、互動性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都在大力發展短視頻板塊。基于此,文章從短視頻的傳播效力入手,淺析短視頻新聞在地市級媒體的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短視頻新聞 地市級媒體 媒體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首批蕪湖市宣傳文化領域優秀人才資助項目“短視頻新聞的制作與傳播”(項目編號:2018013)階段性成果。
短視頻新聞有別于傳統文字、廣播、電視報道。短視頻新聞現場感強,更容易調動受眾情緒,它與傳統傳播渠道相輔相成,可以增強新聞的傳播效力。全媒體時代,短視頻新聞是媒介傳播的重要形式。
短視頻新聞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數據顯示,2018年凈增移動電話用戶1.49億戶,總數達到15.7億戶;全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達711.1億GB,其中,手機上網流量在總流量中占98.7%,較2017年底增長189.1%;2018年移動視頻平臺月活躍用戶規模達10.55億。層出不窮的短視頻平臺讓人眼花繚亂,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短視頻的發展壯大讓它們既存在發展機遇也面臨風險挑戰。如何搶占短視頻“風口”,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互聯網背景下地市級媒體需要積極面對的課題。
民辦媒體現狀。短視頻作為當下新興的熱門行業成為各方資本爭相追逐的賽場。借助4G網絡,短視頻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百度旗下好看視頻APP日活用戶已達到1.1億,人均使用時長為70分鐘。根據抖音短視頻發布的《2019抖音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月,抖音日活躍用戶數已經突破4億,平均10個互聯網用戶中就有近8人在使用,民辦媒體呈高速擴張態勢。目前,我國正加快5G網絡建設步伐,隨著網絡共享平臺進一步開放,短視頻流量仍將持續增長。
官方媒體現狀。全媒體時代,傳統官方媒體都力爭通過媒體融合搶占輿論高地、市場高地。短視頻以其出眾的傳播效力成為各媒體發力、比拼的主戰場,例如,2018年年底,新華社發布短視頻新聞《暖!騎車男子擋住車流,守護拄拐老人過馬路》,被臉書、推特等國外平臺廣泛轉載,國外社交媒體瀏覽量達到了1.88億,有5000余萬人參與互動、624萬人點贊。又如,2017年7月,央視制作10集大型政論片《將改革進行到底》,每集50分鐘的正片不符合移動端的消費習慣,央視特意為每期節目制作了4分鐘的速覽視頻。據統計,27條短視頻在微博上的播放量就達到1.1億次,速覽視頻的總播放量是正片播放量的26倍。將“大屏”新聞轉化為“小屏”新聞,中央級、省級媒體依托強大的技術優勢、渠道優勢,在短視頻領域仍處于官媒龍頭地位。與之相比,地市級媒體受制于人員結構不優,廣告收入、收視人群下滑等不利因素,輿論宣傳甚至一度出現“失聲”現象。為此,各地方媒體紛紛加快改革步伐,聚力短視頻業務,努力趟出一條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如蘇州廣播電視總臺旗下設立“看蘇州”,蕪湖傳媒集團旗下設立“今日蕪湖”等移動新聞平臺,加快短視頻新聞的創作與分發。
短視頻新聞的優勢
當前,受眾對于資訊消費呈“快餐化”趨勢。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渠道優勢。當傳統媒體的傳播到達率降低后,再好的新聞也無法被受眾知曉。借助短視頻的傳播方式,為傳統媒體加快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
時效性好。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傳統媒體生產模式下,記者采寫新聞后,報紙于隔日見報,廣播、電視則需要記者將視音頻素材帶回單位進行上載,再經過文稿撰寫、非線性編輯后,最后依照固定的欄目時段進行播出。短視頻新聞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新聞生產的線性規律,記者可以將采集的視音頻素材、文稿通過無線網絡回傳至單位,第一時間制作成短視頻新聞,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發送。隨著手機設備不斷優化,記者也可以用手機對新聞事件進行拍攝,通過移動剪輯軟件快速制作,回傳編輯部及時發布,讓傳播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真正做到全程媒體。
制作模式靈活。短視頻新聞的制作模式大致可分為PGC模式、UGC模式、PUGC模式,即專業生產模式、用戶生產模式、專業+用戶生產模式。不論采用哪種形式進行創作,內容的表現形式與傳統電視新聞都有著極大不同。傳統電視新聞非常板正,新聞由主持人播報導語、正文配音輔以畫面、同期聲采訪、記者出鏡、現場聲錄制等共同組成。一條新聞需要文字記者、攝像記者、播音員、后期編輯各司其職共同完成。與之相比,短視頻新聞重點在短,長處在快。專業生產模式下,記者在新聞現場進行拍攝,借助移動軟件進行編輯,可采用配樂、畫面、字幕、出鏡等形式,快速制作更接地氣的作品;用戶生產模式下,移動客戶端為網友提供上傳接口,拍客可將自己制作的短視頻新聞上傳,由后臺編輯進行審核、發布;專業+用戶生產模式下,對于記者不能及時達到的新聞現場,可由拍客等通訊員提供視頻素材,編輯在后臺進行二次加工,制作成充滿正能量的短視頻新聞。靈活的制播模式突破了物理尺度,一臺手機就可以將所需信息都變成數據,真正實現全息媒體。
互動性強。傳統新聞大多遵循線性傳播規律,固定時段播出固定內容,受眾收看新聞后,只能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給記者、編輯留言,媒體只能開展線下活動與受眾進行溝通。短視頻新聞在注重新聞傳播的同時也側重社交性建設。受眾在移動端收看短視頻新聞時可同步進行轉發、在評論區留言,形成線上交流的傳播互動閉環,用戶黏性進一步增強。例如,2020年4月30日,“人民網抖音號”發布短視頻新聞“他們每天跪立千次,成就最美姿態;他們是禮炮兵,膝下承載大國威儀!”描繪了人民解放軍禮炮兵刻苦訓練、展示國威的軍人風采。該作品9組鏡頭,12秒時長,24小時點贊量近12萬,評論169條。人民網編輯在評論區標注素材來源,與受眾充分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互動效果。從一對多傳播變成了多對多的互動傳播,突破了主體尺度,真正打造全員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地市級媒體如何打造短視頻新聞
網絡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傳統媒體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功突圍,短視頻板塊無疑是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做好短視頻新聞有助于地市級媒體重新奪回輿論制高點和市場份額。
構建優質平臺。對于中央級、省級媒體而言,他們資金雄厚、人才專業,大多都已構建“中央廚房”式的融媒體中心。對于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市級媒體,如何集中有限力量進行最優配置是媒體轉型升級工作的重點。作為地市級媒體,要想做好短視頻新聞,必須要建立完善的新媒體生產機制,構建優質的播出分發平臺。以蕪湖傳媒集團為例,該集團于2018年9月成立,整合原蕪湖市廣播電視臺、蕪湖日報報業集團兩家市級新聞單位,實行全媒“一盤棋”的指揮運作體系,融合報、臺、網、端,以今日蕪湖APP為“龍頭”,報紙和廣播電視為“兩翼”。為做好短視頻新聞,集團旗下設立13個融媒體工作室,工作室成員多為一線記者、編輯,采編團隊在完成采訪后,必須遵循移動優先原則,第一時間制作短視頻新聞在今日蕪湖APP進行首播。形成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相補位,“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移動優先、多渠道傳播”的采編格局。
轉變創作思路。電視新聞雖然可以轉至移動客戶端進行播出,但新聞聯播式的播報并不能吸引受眾眼球,復制播出并不是出路。轉變思維方式,運用新媒體語態進行主動創造,才能生產出優質的短視頻新聞,重新贏得受眾關注。仍以蕪湖傳媒集團為例,2019年5月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蕪湖召開,會議期間,該集團旗下今日蕪湖APP推送5分鐘蕪湖城市宣傳片《蕪湖歡迎您!》和精剪版139秒蕪湖快閃視頻,24小時閱讀量均超過100萬。這既是移動媒體平臺的渠道優勢,也是制作團隊轉變創作思路的成果體現。該視頻系蕪湖傳媒集團“江南夢工場工作室”制作,5分鐘城市宣傳片未采用播音員配音,以字幕、畫面配合大氣磅礴的音樂共同構成,摒棄了板正的宣傳方式,清新活潑的視頻讓受眾眼前一亮,贏得一片好評。
依托外宣途徑。媒體融合,移動先行。當前,各媒體都在大力運營移動新聞客戶端,然而地市級移動新聞客戶端往往只有本地受眾使用,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短視頻新聞也需要借助外力,通過外宣渠道在中央級、省級媒體,日活較高的民辦媒體進行轉發。2020年4月15日,安徽省首條過江隧道正式開挖建設,蕪湖傳媒集團旗下“余霏工作室”制作短視頻新聞《開挖!皖江第一隧》在今日蕪湖APP首播。為了擴大宣傳面、增強影響力,記者主動與安徽電視臺、新華網、人民網、抖音、好看視頻等平臺進行對接,作品同步在安徽新聞聯播、新華網、人民視頻及民辦網絡媒體進行播發,增強了蕪湖的城市吸引力和美譽度。據不完全統計,新華網24小時瀏覽量突破160萬,作品全網累積瀏覽量突破200萬。
結語
短視頻新聞彌補了紙媒新聞表現力弱的缺陷,改變了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語態,符合當前受眾的主流審美,順應了互聯網時代的媒介傳播規律。通過全新的技術手段打造優質短視頻新聞,有助于提升新聞的有效傳播率,有利于全效媒體的打造與建設。地市級媒體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應當主動擁抱互聯網,加快體制機制改革、積極轉變創作思路、做好外宣推介文章,讓采編隊伍更好地融入全媒體時代,形成傳播者與受眾間的良性互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作者單位:蕪湖傳媒集團)
參考文獻:
1.劉倩:《傳統媒體短視頻新聞發展探析》,《視聽》,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