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一帶一路”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刻分析全球形勢并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所做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對翻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譯教學培養目標也應由“單一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生態翻譯學的產生既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層因素。傳統翻譯教學只將焦點集中于以語言理論為導向,忽視個體情感所需。因此,本文試圖以生態翻譯學整體觀和系統觀視角觀察“翻譯環境”,以期構建和諧的翻譯教學生態環境。
一、 引言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旨在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是相關部門經過深刻分析全球形勢所做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外學者認為“一帶一路”的路是中國哲學意義上的“道”,它體現了一種中國智慧。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現國家宏觀戰略與高校學術優勢的有效對接與有機融合,翻譯作為文化傳播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主要手段尤其受到重視。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為培養造就高水平的復合型翻譯人才,如何堅持服務發展,圍繞新時代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就對翻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帶一路將中國智慧與世界智慧對接,實質是在完成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對接。因此“一帶一路”的倡議給今天的翻譯學科提供了更大的機遇,同時給外語教學也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
二、生態翻譯學
隨著生態問題越來越多地被人類所關注,生態問題已然成為了全球性的課題,生態翻譯也就隨之被推向了文化領域發展的端口。生態翻譯學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翻譯學說。它在生態整體主義指導下,隱喻人類普遍接受的“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基本原理。(胡庚申,2013)不僅在上述交叉點上極顯其學科的特點,而且還以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為本”、“適中尚和”的經典智慧為依歸,構建了整體的翻譯生態體系,揭示了翻譯生態理性,提出了翻譯生態倫理。生態翻譯學不僅開啟了生態范式的翻譯研究,而且它也是一門跨度相對跳躍的翻譯方式。它將語言生態環境因素與多種文化結合,使得譯文更為貼近原文和生活。
生態翻譯學的產生既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層因素。雖然以生態翻譯學作為課題研究陸續在各地展開,但以此理論為指導,將之與翻轉課堂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翻譯教學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本文將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思路下,以生態翻譯學理論指導翻譯教學的實踐,將生態翻譯視角與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相結合,依托線上、線下海量的教學資源、形式多樣的教學任務活動實現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原有教學體制進行改革創新,完成大學英語翻譯人才培養目標。
三、翻譯教學研究現狀
傳統翻譯教學仍然以語言教學行為模式為主要授課模式,單純性地強調翻譯等職的有效性以及翻譯規則的傳遞和轉換,忽略譯者個體認知的差異性以及文本功能的多變性,同時也鮮少關注文本外諸如東西方文化差異性、歷史、社會等非語言因素。課堂教學模式長期大都采用“滿堂灌”,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接收信息,參考譯文作為評判的唯一標準的課堂設置。這種教學方式最終培養出的學生在學習動力、創新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傳統翻譯教學欠缺從整體觀和系統觀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而生態翻譯學恰恰彌補其不足之處。
生態翻譯學是以生態學的整體觀為方法論而進行整體性的翻譯研究。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是一個整合、統一的系統。因此一種翻譯行為的產生會與翻譯環境其他因素產生互聯互動。翻譯生態系統是涉及社會、交際、文化、語言等諸多方面的系統。傳統翻譯教學只關注語言的詞匯層、句子層等子系統層面,脫離了翻譯的整體視角關照。好的譯作絕不是針對語言轉換技巧而言,而是譯者為適應環境整體性關照所做的選擇。
四、生態翻譯教學改革方案
因此翻譯教學亟需改變現有傳統教學模式,以生態翻譯學理論指導翻譯教學的實踐,將生態翻譯視角與翻譯教學課堂模式相結合,將理論教學與應用型教學相融合,建立具有生態取向的翻譯教學新模式。
(一)改革現有的雙語對比分析傳統翻譯教學模式
傳統翻譯教學拘泥于基于靜態的語法和語言對比所產生的翻譯技巧,忽視了系統內各個組成成分之間相互作用、互聯互動,將技巧看成是翻譯行為的唯一參考標準,將參考答案看成是唯一正確譯文。這種教學模式必然會導致翻譯技巧教學無用,不教不學也一樣會譯的尷尬局面。
生態翻譯學認為生態系統的核心內涵是整體關聯,而翻譯教學研究以整體關聯作為研究方法的指導理念,借助生態譯學視角方法理論發現成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呈現翻譯教學生態內部的關聯內涵通過從翻譯生態系統層面對翻譯教育生態系統中的翻譯教學子系統進行探討得出:翻譯技巧教學不再拘泥于基于語法的分項講解,而是去探索面向實踐的整體關聯;由傳統教學基本的譯文正誤辨析到文體效果的綜觀審美等。
另外,最好選擇內容能與時俱進的教材。很多高校目前的教材仍然以“信、達、雅”作為翻譯準則。最好與當地的特色發展相結合。翻譯教學不能自閉于“象牙塔”中,還應考慮翻譯活動發生的整體社會大環境。因此教師應重視實踐教學活動,并把實踐教學活動項目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學生創造和諧的體驗環境和情景,讓學生關注文本所在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好一切教學資源,努力搭建“腳手架”,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選擇適應能力、判斷力和創新力,讓學生接觸真實的翻譯環境,選擇性地適應并適應性地選擇翻譯生態環境,形成和諧的生態翻譯教學系統。
(二)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線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生態翻譯學“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翻譯教學觀強調重視學習者的個人價值和情感需求,因此基于線上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突出譯者(學生)的能動地位,在翻譯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帶有一定的情感投入和價值判斷。積極的翻譯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翻譯學習熱情。這種熱情又會轉化為翻譯學習的動力,激勵他們以更積極、更有效的方式進行翻譯學習和探索,從而獲得對新的翻譯知識的認知和體驗。
翻轉課堂主張利用互聯網資源教學,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轉換師生位置,充分體現作為譯者—學生的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適應整體環境而做出選擇。因此建議課堂設置如下:
(1)課前布置任務:教師的主要責任是設計任務,為學生提供所需材料。通過下設課前預習任務單的形式完成線上學習、測試、自我評價和答疑互動等活動,同時利用慕課、線上學習通和微課視頻完成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實現只是目標的達成。(2)課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設計:教師不再是承擔教學主體的授課者,基于輸出理論,精心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學習,小組活動,學生互評,答疑互動等,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與構建。(3)課后實踐:通過參加各類翻譯實踐活動使學生產生濃厚的翻譯興趣。生態環境下的“譯者中心”翻譯教學觀更注重學生的個人價值和情感需求,可以通過組織活動提升學生的翻譯熱情營造良好翻譯體驗。
(三)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代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對翻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高層次翻譯專門人才產生需求,催生了翻譯碩士(MTI)教育層次。同時非專業外語教學在此新政策形勢下如何將英語翻譯教學培養目標由“單一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也成為當前教育界探究的重點。
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教學理念應與這種外部環境積極互動,突出專業性和應用性,由“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與此同時還應不斷調整教育目標,將傳統教學強調死板的系統知識標準轉化成為應用型的能力標準,從根本上改變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式 ,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翻譯教學外部環境。其職業指向性應該明確,引導翻譯專業人員密切關注翻譯行業發展變化,及時學習運用翻譯新技術,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翻譯行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翻譯質量和效率,加快翻譯行業發展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同時又要有相對穩定的、體現自身特色的自我調節能力,而這些特色又構成了不同培養單位的平衡穩定的教育生態環境,利于健康發展,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進入良性生態平衡。
五、結語
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為培養造就高水平的翻譯人才。新時代的翻譯教學應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分類+分段+分級”,即翻譯人才培養目標分類,能力培養分段,課堂教學分級的方案進行改革,以生態整體主義和跨學科研究為基本方法依托線上、線下海量的教學資源、形式多樣的教學任務活動,以翻譯產業需要為導向,實現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一個生態范式的翻譯教學體系,為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做出貢獻。(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基金項目號:本文系省哲學社科研究規劃項目“生態文明形態下的譯者責任論研究:基于生態翻譯學”(19YYE303);2017年度黑龍江省省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生態翻譯教學觀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探析”(HDRC201715)及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新工科”專業國際交流能力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研究(2019C1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