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梁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完成脫貧攻堅,這是擺在潼南人民面前的艱巨任務。潼南區委黨校對接太安鎮,幫扶三幢村、韋家村、蛇行村、魚濺村、罐壩村等,每個教職工都有具體的幫扶對象和職責。在扶貧工作中,我們經常深入村社,到幫扶對象家中,詢問生活疾苦,了解生產情況,因地因家因人制宜,想辦法,找措施,尋求脫貧致富門路。尤其注重了“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的解決,踐行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黨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近日,翻檢《扶貧工作筆記》,得文稿數則。擇其一二,與讀者分享之。
一、扶貧記事
(一)扶貧會
貧困戶,在開會。
重慶市潼南區太安鎮三幢村上,貧困戶們正在開會,黑壓壓擠了一大屋。
村支書口水飽濺,講得正扎勁:“目前,貧困戶,還有26戶。去年,脫貧8戶。今年,脫貧的關鍵年,也是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年,計劃脫貧12戶。”
“扶貧,主要靠自己,不能等靠要,也不能再觀望,時間不等人!工作隊重在指路,幫你理清發展思路,找到致富途徑。脫貧不脫貧,主要靠自己。牛不喝水強按頭,哪得行?”
村支書姓米,頭發斑白,年紀雖大,聲音卻響亮,鎮得住臺,大家認真聽著。在窗子前,“啪”,一個老頭子打燃火,點上煙,巴嗒巴嗒,呼出長長的半圓圈,頓時,屋子周圍彌漫著嗆人的辣味。咳咳咳,一個年輕女娃捂著鼻子,急急地走出了后門。
“縣里工作隊經常下來,大力幫扶你們,一天到黑也忙,也累哦。上面調查時,說話要講良心。”米支書又說。
“良——心,好多錢斤?”有人小聲嚷。
(二)貧困戶
三幢村羅家,我今年的幫扶對象。
那天,村里召開脫貧見面會。經過多方了解,羅家確實有些特別。
羅家戶主七十九歲,背上長個瘤子,湯碗大小。年輕時是石匠,超體力勞動,曾吐過血。現在,患塵肺病,經常咳嗽,臥病在床。四個兒子,各立門戶。大兒子在云南,是上門女婿。老二家,婆娘患癲病,沒有勞動能力。老三家好一點。老幺四十多了,還沒成家。
老兩口獨自生活,羅婆婆已經七十一了,空閑時,到山間田垅采些草藥,拿到縣城出售,換點零用錢。
養豬養鴨?要糧食。養雞養鵝?房前屋后,是別人的田地,要撒藥,毒死幾次了。
社保也不多,種糧直補更少,老兩口如何脫貧?
明年,要全面小康,今年是關鍵,如何幫扶他們?任務很艱巨!
羅婆婆頭發花白,臉有些浮腫。說話時,眼里淚光閃閃。
(三)老伍
“老伍,抽支煙!”
“嘿,劉主任!”
老伍放下鏟子,爬上田坎,雙手在腰間擦了擦,滿臉笑容,接過紅塔山。摸摸索索點燃煙,深深吸一口,吐出長長的煙圈。
“做啥子?過得怎樣?豬兒長得如何?”
“整田坎,養魚。”老伍笑著說,“劉主任,謝謝你幫我!”
原來,老伍是深度貧困戶。這田,他的包產地,有兩畝多。田邊是鄉村公路,地勢高,不保水,年年都在整田邊。天旱時,無法插秧,只能栽紅苕,收入就少。去年,在大力幫扶下,整治田坎,插秧養魚,又喂了兩頭大肥豬,收入明顯增加了。
“田坎,整成水泥的,方便養魚,谷子收成會更好!”老伍捋捋袖子,信心十足。
是啊,收成更好!這是農人的期盼,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劉主任,我給你捉條草魚,有三斤多。”老伍彎腰扎起褲腳,準備要下田。
“不行!要遭!”我說。
有《八項規定》,誰還敢當耳邊風?
(四)種黃豆
“老鄉,種什么呀?”
“黃豆。”
在太安鎮,我幫扶三戶,卻是兩個村。從韋家村扶貧回來,路過隆鑫小區外,天清氣爽,菜花也艷,不如走走。放眼一望,桂林壩天高地遠,小洋樓、大棚菜,青山點點、一派大江,風景這邊獨好!
這里是觀音村,“三塊石運河”盡收眼底。腳下土地,巴掌大小。老鄉彎著腰,正在種黃豆。種子用溫水泡過,漲漲鼓鼓,一窩四五顆。下完種,老鄉用手代鋤,將泥土拔下,蓋住種子。旁邊有鋤頭,為什么不用?老張說“慢”。我拿起鋤頭,連忙幫著。少時在農村做過農活,割麥挖苕,樣樣都會。蓋完種子,老鄉抱過地膜,鋪在整個地面上,用砣砣泥巴壓住。
老鄉姓張,身材高大,古銅色臉龐,五十八了,在隆鑫物業做花工。他說,閑時挖點空地,種點小菜,不圖賣錢,只求自給自足。他有一兒一女,孫子都七歲了,在朝陽小學讀書。看來,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夕陽西下,暮色漸起。臨別時,老張喊:“老師,來耍喲!”
“要得!”我揮揮手。
二、貧困村現狀
(一)外出打工多,留守老家少。種田收入低,沒有啥奔頭,中青年壯勞動力哪里呆得住,走南闖北,大量外出打工,只有春節才回家過年。有的甚至舉家在外,多年不回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多半帶學生在鎮上讀書,農村人丁稀,不再有昔日雞犬相聞的熱鬧景象,村民戲稱為“386199”部隊。比如,塘壩鎮小侖村,交通便利,國道319穿境而過,有農家1213戶、4856人,幅員6.73平方公里,田土耕地7184畝,水源豐富,但在家耕田種地者卻不多。
(二)田土荒蕪多,深耕細作少。在村里,青壯年外出多,勞動力明顯減弱,土地荒蕪嚴重,抬眼一望,到處都是樹林草木。很多地方,雜草叢生,連路都沒有,狗都鉆不過。田土,哪里還深耕細作?老年婦孺,人數眾多,但勞動能力差,多數在種點小菜,絲瓜南瓜,包谷紅苕,種水稻的卻不多。筆者去柏梓鎮黎家村采訪,社長孫大祥說:“我們一社,有兩個組,大集體時候,有三百多人,四百來畝田。現在,真正在家的,才五六十號人,都是些老人小孩。去年,一組,種了六七畝谷子,今年,一畝都沒種。種起了,還不夠雞鴨吃?”
(三)增收困難多,致富門路少。近些年來,經過大家的努力,貧困戶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生產生活也提高了許多,但不盡如人意者仍有之。一是大多數脫貧戶只有一項或兩項脫貧項目,通常不過養雞養鴨,養鵝種菜,都是小打小鬧,收入不多,也不穩定。二是2019年情況特殊,非洲豬瘟嚴重,很多養豬戶豬圈都空了,養豬創收更加困難,脫貧增收后勁嚴重不足。三是豬肉價格高,排骨35元一斤,夾子肉32元一斤,就是豬腳桿,也要28元一斤。腰包里本來錢不多,吃肉更困難。有的貧困戶家庭,兩月不知肉味了。四是種養殖科技含量低、規模小、收益不高,導致家庭整體收入水平提升緩慢。
(四)依賴思想多,脫貧動能少。有的生性懶散,不思進取,思想觀念落后,創業發展主動性、積極性不高。有的“等、靠、要”依賴思想依然嚴重,部分貧困戶惰于種糧種菜,一心盼望著政府救助,坐享其成,以喫補助為榮。在內心深處,自我脫貧內動力嚴重不足,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是“我要脫貧”,而是成了“政府要我脫貧”,“要我摘窮帽子”,“我摘了窮帽子,可能就吃不到低保,收入就少了,劃不著!”比如,太安鎮三幢村的一戶貧困人家,將全家戶口分成五戶,一心等著政府扶持,居然跟鎮村干部明確提出:“我不吃低保,就是要當貧困戶!”區里、市里要來檢查,考核組也不定時抽查,急得鎮村干部們手忙腳亂。
(五)生活單調多,文化創新少。喝酒、打牌、看電視,幾乎成了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題”。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更是天天喝酒,夜夜打牌。一坐下來,男男女女一大堆,有老有少,三萬五萬,七條八條,津津樂道,好不熱鬧!現在農村里,種田種地者少,農閑多,時逢初一十五,就近上上廟,湊湊熱鬧。老大爺說,“不喝酒、不打牌,我還能干啥?”不過鼠年春節后,全國鬧疫情,鎮村天天宣傳,村民們才不敢打堆堆,湊熱鬧了。
三、脫貧新路徑
(一)結合主題教育,找準脫貧契合點。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也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保證。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開動腦筋,找準教育與脫貧的契合點,推動干部下訪、教師家訪、醫生尋訪、農技隨訪、企業回訪、代表督訪“六訪”行動全覆蓋,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
(二)圍繞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主義正能量。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里,要大力宣傳德行高尚的典型。比如,花巖鎮的吳恒忠,是全國的“誠信老爹”,其為子還債的眾多感人事跡,可以找專業人員提練,寫成短小精悍的故事,印成小冊子宣傳,或組織人員廣泛宣講。又如,傳統美德里,“孝”占據著重要地位。可以大力提倡孝文化,將善事父母、慈老愛幼的典型,或發一塊匾,或發光榮榜,予以表彰,成為人們效法的榜樣。
(三)全力抓好問題整改,不斷鞏固脫貧成果。巡視組反饋的問題,既有普遍性,更有針對性,要主動認領、照單全收,立說立行,強力整改。對能立即整改的,迅速行動、及時整改;對需要逐步整改的,制定臺賬、限時銷號;對需要長期努力的,持續推進、一抓到底整改落實。
(四)增添創收門路,增強脫貧后勁。在養殖雞鴨、種菜養鵝的同時,要想辦法,添措施,開拓新門路,著力加強“產業扶貧”。鎮村社聯動、公司農戶聯動、幫扶工作與脫貧戶聯動,上上下下形成合力,打造各村各戶特色產業,日益壯大“支柱產業”,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增加新收入,讓脫貧群眾腰包漲起來。
(五)立足本鄉本土,發掘“致富能人”。近些年來,我們潼南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檸檬種植基地,一個小檸檬,做成大產業。2007年,“匯達檸檬”落戶潼南,這是潼南人代小平創立的企業,采取“公司+農戶”模式,發動潼南村民大規模種植檸檬。沿河兩岸,坡上坡下,田里土里,到處都是檸檬樹,滿山遍野郁郁蔥蔥。金秋時節,檸檬黃澄澄,沉甸甸,果實累累,滿眼都是豐收。
柏梓鎮羊堡村村民付世云,五十六歲了。以前,他家經濟收入,主要靠三畝地,種水稻,種麥子,種包谷紅苕,能有幾個錢?自從村里有了檸檬基地,付世云流轉了土地,開始他不肯,后來經村干部動員,他想通泰了,不僅收取土地租金,還在家門口打工。“現在,土地租金有兩千多塊,在基地打工,又掙兩萬多,安逸得板喲!”
(六)辦好主題節會,插上騰飛翅膀。本來,四川安岳縣種檸檬,起步早,規模大,遠近聞名。不過,檸檬深加工發展不足,產量雖高,產值卻低。我們潼南不一樣,既搞基地建設,又搞技術研發,更抓檸檬深加工,提升檸檬附加值,技術開發如火如荼,“匯達檸檬”已是潼南響亮的名片。
近年來,在涪江瓊江兩岸,柏梓、臥佛、崇龕、太安、小渡、塘壩、新勝等鎮鄉,檸檬規模化種植已經遍地開花。據區農委領導介紹,目前潼南檸檬產業經營主體有283個,全區檸檬種植面積達36萬畝,是我國西部有名的“檸檬之都”。
小小檸檬,潛力巨大,為潼南脫貧攻堅插上了騰飛翅膀。(作者單位:重慶潼南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