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娟 陳瑩
摘 要:20世紀初期,兩次工業革命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相繼爆發,整個社會和藝術環境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人類進入理性時代,整體開始與傳統漸行漸遠,機械美學便是這個特殊時期的產物。這個時期應運而生的眾多藝術流派大都對由于工業文明帶來的變化秉持一種對抗的態度,而未來主義畫家卻以一種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姿態來進行藝術創作,順應工業文明帶來的眾多變化。未來主義畫家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更多是對傳統的反叛,是順應新時代的呼聲。其選擇的主題多與現代機械文明的產物有關,新興的城市和火車在未來主義畫家的作品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這不僅是對時代變遷的記錄,更重要的是其背后隱藏的意義——機械美學與藝術創作的融合。
關鍵詞:城市;火車;機械美學;未來主義畫派
早在18世紀末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已經悄然顯現,當時人們已經獲得了新的材料、新的技術和新的生產方式。但這些好像并沒有使當時的社會生活和藝術氛圍發生顯著的變化,這很可能是由于早期工業革命的產物并沒有使藝術家從中感受到獨特的美感,工業革命孕育的力量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完全爆發。排斥或接受,都體現了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未來主義就是當時與機械美學密切相關的一個藝術流派。在《機器美學的修辭學》(1999)一書中,美國學者布魯邁特(Barry Brummett)將激發“經典機械美學”靈感的機器定義為基于“Mechtech”(機械技術)的機器,這種機器即工業化時代使用油和鋼的機器。1910年,馬里內蒂在《人的增殖與機器的統治》中使用“機械美”這一概念,表現出對機器時代力量與速度的狂熱。
“機器美學”一詞指的是對機器形式方面的看法,特別認為其簡單而規則的形狀、平滑的輪廓和反光的表面是極其美麗的。這種美學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現代主義藝術的一個重要元素,未來主義就是當時順應其發展的一個重要藝術流派。未來主義者們飽含熱情的贊美機械文明,直接給未來主義者帶來影響的是汽車和飛機,汽車和飛機極大地促進了未來主義機器美學的產生。馬里內蒂1909年在《費加羅報》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很有可能是受其深夜飆車的刺激而作的。
“我們認為,宏偉的世界獲得了一種新的美——速度之美,從而變得豐富多彩。一輛賽車的外殼裝飾著粗大的管子,像惡狠狠張嘴哈氣的蛇……一輛汽車吼叫著,就像踏在機關槍上奔跑,它們比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塑像更美。”(《未來主義宣言》)
當時發展相對落后的意大利卻是世界上第一個把飛機用到戰爭中的國家,1911年,意大利飛機轟炸北非的利比亞,并在次年10月使利比亞成為意大利的殖民地。
未來主義者們追求機器的力量,這不僅是受到工業化的影響,也與意大利本國的傳統和當時的社會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他們希望通過技術來改變落后的面貌,找回意大利失去的地位。雖然說直接帶給未來主義者啟發的是汽車和飛機,但并非僅僅是汽車和飛機等機械產物本身以及其代表的理性精神,更多的是這些所帶來的征服世界的速度和力量,這使未來主義者相信,技術的發展可以帶給他們光明的未來。所以未來主義者熱衷于描繪的主題是與當時時代相適應的方方面面:工業城市的崛起、日夜無休的火車、光線、速度等。20 世紀初期,西方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對機器的歌頌與模仿幾乎隨處可見。正如美國藝術史家亨利·塞熱(Henry M.Sayre)所說:“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機械美學事實上主宰了一切現代風格和現代運動。”“關于藝術與機器的修辭……在一戰后事實上泛濫于所有的先鋒雜志。”
1910年3月8日,畫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人發表了《未來主義畫家宣言》,其中第四條明確指出:“清掃陳腐俗套主題,表現現代生活。”這里的表現現代生活就是要求畫家在畫布上表現與時代相適應的主題。當時大工業生產背景下,城市、汽車、火車等各種機械文明的產物都是未來主義者可以選擇的主題,他們在畫布上運用不同的藝術語言將這些直接表現出來,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一、未來主義畫家筆下的城市
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選擇的繪畫題材都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機械化和工業化的影響下,城市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內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創造了更多就業就會,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結果就是城市中逐漸出現無數巨大的建筑工地,新興城市正在發展。所有工業和技術在現代城市中進步發展,它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基礎。未來主義者并不滿足于擁有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他們需要一個充滿活力的新都市。未來主義畫家的作品都涉及城市建設、城市變遷,新的大都市成為未來主義者的主題。
未來主義畫家翁貝爾托·波丘尼的作品《城市的崛起》是未來主義在視覺領域的宣言,因為它涵蓋了這場政治和藝術革命的所有主要特征,即現代城市的概念與機器的概念相互關聯。畫面中一個人將雙臂高高舉起,站在一匹馬面前,中心的形象讓人聯想到圣保羅的傳統主題,但在這里馬代表的是新興的工業所帶來的光明前景,這幅作品被認為是現代社會最具象征意義的藝術品之一。在這里,人、馬和機器都在不懈地工作以建造一個新的現代化城市。背景中,電車、正在建設的工業腳手架和煙囪增強了畫面的運動感和速度感。鋼筋大廈正在以不可阻擋的勢態發展,這幅畫是對不斷變化的城市的記錄。波丘尼認為,在拋棄傳統的道路上建設現代城市是可行的。這幅畫不僅有著視覺上的刺激,還可以喚起人們各種各樣的感覺。當我們看這幅畫時,仿佛可以聽到顛簸的聲音和勤勞人民的叫喊聲。當陽光反射到男人的身體和灼熱的金屬上時,我們仿佛感受到現場的高溫,甚至可以聞到灰塵和汗水的氣味。
費爾南德·萊格(Fernand Léger)是描繪現代城市的杰出畫家,他的作品展現他所生活的機械時代,綜合了城市外觀中一切可辨認的事實。《城市》一畫捕捉了現代城市環境中斷斷續續的節奏感,包括建筑物、腳手架和橋梁等城市景觀,櫥窗里的人體模特、圓形的煙柱和電線桿,所有這些都以鮮艷醒目的色彩呈現出來。萊格甚至將自己名字的首字母“ FL”巧妙地安排在畫面中,讓人聯想起色彩斑斕的廣告牌和海報。與其說這是一個特定的城市景觀,不如說其揭示了城市中心的本質。《建設者》一畫描繪的是工人建造城市,畫家試圖把渺小的人物、逼真的云朵與金屬鋼架結構放在一起,以達到強烈的對比,可見萊格對這種未完成的鋼鐵結構有著獨特的興趣。除此畫之外,萊熱還有一系列以建筑者為題的作品,建筑工人的身體似乎是由標準化的工業零件組裝而成的,這體現了萊格的獨特風格,也傳達了他的信念,即現代生活完全屈服于機器。
賈科莫·巴拉的作品《工人日》的主題是工人在羅馬的博格斯花園區域建設住所,畫面左邊是幾個建筑工人坐在墻角下休息的場景,背景中聳起的高樓,記錄了不斷變化的城市面貌,作品表現了未來主義者對城市和技術的熱情。畫面右邊所描繪的路燈是20世紀初藝術和文學的重要主題,代表一個新時代的曙光,也代表當代科學技術革命。上帝創造了太陽,人類發明了電燈,當時的人們堅信人類擁有可以與上帝抗衡的力量。巴拉創作了一幅以路燈為主題的作品——《光的研究》,畫面中電燈強烈的光芒和慘白的月光形成強烈的對比,這幅畫可以看成美術領域與馬里內蒂《讓我們謀殺月光》的呼應。
二、未來主義畫家筆下的火車
早在1810年斯蒂芬森就開始著手制造蒸汽機車,并認為蒸汽機車具有光明的前景。最開始的火車速度非常慢,甚至有人騎馬來跟火車賽跑,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火車的速度也不斷提升。當時已經出現了汽車和飛機,它們的速度更快,自然成為未來主義者描繪的主題,而火車之所以還占據重要地位,可能是由于不管是建設城市所需的眾多材料還是戰爭所需的軍備和物資,都是由火車來運送的,火車承載的是希望。
塞維里尼的繪畫更多地受到現實生活中所見的啟發,尤其是戰爭的間接影響。他在公寓里經常看到載有戰爭物資、士兵和傷員的火車日夜穿行。《鄉村列車》中前進的火車所經之處的建筑物都被摧毀,呈碎片狀分布,經歷了破壞性的洗禮,好像隱藏在車內的恐怖一下子爆發出來并肆虐村莊。《火車到達巴黎》描繪的是一列抵達巴黎的火車。 隨著火車的駛入,房屋逐漸向后退去,傾斜向后的垂直線暗示了房屋后退的速度。 大量煙霧進一步表明了火車的速度。煙霧呈現的球形和漩渦狀與建筑物的直線和塊狀形成強烈對比。此外,煙霧的漩渦之間是山坡和建筑物碎片,展現了運動的狀態:人們坐在火車上看到外部物體不斷變化,暗示運動的方向并表現出視覺的零散印象。在塞維里尼描繪的畫面中,火車所到之處皆以碎片狀來表現。畫家受立體主義繪畫手法影響,認為軍用或民用列車所承載的是對傳統的沖擊,是構造新時代的重要武器。
告別也是未來主義常見的一個主題,而告別的場景通常發生在火車站,所以火車站在未來主義繪畫實踐中也扮演著特別的角色。1911年,波丘尼和卡拉一起訪問巴黎后創作《內心的狀態:告別》,描繪了一個擁擠不堪的車站,擁抱告別的人群和冒著煙的火車占據畫面的全部,只有向后的煙霧表現出火車正在前進的動態。畫家把場景設置在火車站,捕捉到了運動和混亂的動感,描繪了人們在火車駛過時被火車的蒸汽吞噬。這幅畫探索了發生巨大變化之后現代生活中人們短暫自然的心理維度,擁抱的人們纏繞成幾乎無法辨別的形狀,在這里畫家試圖表達孤獨、痛苦、茫然、困惑。
通過對未來主義畫派代表畫家作品的分析可知,未來主義畫家選擇城市、火車作為他們所描繪的主題,是因為當時那個特殊時期的地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加上不同的藝術家各自不同的理解,從而形成了未來主義獨特的藝術風格。機械美學的影響在藝術家的創作中隨處可見。藝術家選擇的創作主題通常和其所處的時代有關,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在時代變遷的不同時間段里出現的藝術形式都不僅僅如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探索其背后隱含的意義才更為重要。
作者單位:
侯麗娟,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陳瑩,湖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