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漢


肥東縣地處江淮分水嶺,小麥是肥東縣第二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30萬畝以上。為了強化耕地土壤保護和質量提升,促進化肥減量增效,保證糧食生產安全,提高生產效益,2019年在梁園鎮開展了小麥中微量元素肥料田間肥效試驗,現報告如下:
一、試驗目的
在小麥作物上開展中微量元素肥效試驗,評價產品增產增收、節肥增效等方面效果,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持。
二、試驗材料
1、供試肥料:40%配方肥(20-10-10)、尿素(46%)、鋅肥、鉬肥。
2、試驗地點:梁園鎮梅橋社區鐘戶村民組。
3、供試土壤:水稻土,PH6.8、全氮1.49g/kg、有機質25.4g/kg、有效磷15.3mg/kg、速效鉀209mg/kg。
4、供試作物及前茬作物,供試作物小麥,品種寧麥13,前茬作物水稻,品種晶兩優1237。
三、試驗設計及方法
1、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各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m2,小區間設置隔離行,小區外設置保護行,各小區準確標識,除施肥不同外,各小區無差別管理。具體試驗處理如下:(1)處理1:常規施肥。畝基肥施用40%配方肥(20-10-10)40kg,返青期追施尿素6kg,拔節孕穗期再追施尿素6kg;(2)處理2:配方肥+鋅肥。基肥在處理1的基礎上增加鋅肥200g/畝,后期追肥同處理1;(3)處理3:配方肥+鉬肥。基肥同處理1,于小麥鋪滿田時和拔節孕穗期分別噴施鉬肥,每次3ml,兌水3kg均勻噴于3次重復區(90m2),不重噴,追肥同處理1。
2、試驗概況
試驗田于2019年10月19日整地,10月22日施肥、做畦、播種、覆土,品種寧麥13,播種量12kg/畝;2020年2月2日噴除草劑,2月11日追返青肥,2月15日噴鉬肥,3月24日噴鉬肥,4月7日施拔節孕穗肥,4月20日防治一次病蟲害,5月23日測產。
四、各處理小麥生物學性狀和產量構成
由表1可見:畝有效穗最高為處理2(32.4萬),其次為處理3(32.1萬),最低為處理1(32.0萬);每穗實粒數最高為處理2(38.6粒),其次為處理3(37.1粒),最低為處理1(36.0粒);千粒重最大是處理2(36.8g),處理1和處理3為36.4g;畝產最高為處理2(331.7kg),其次為處理3(312.4 kg),最低為處理1(303.7kg)。
通過方差分析可知:配方肥+鋅肥、配方肥+鉬肥與常規施肥之間產量差異極顯著。
五、結論
施用鋅肥、鉬肥對小麥生育期無影響;配方肥+鋅肥、配方肥+鉬肥與常規施肥之間產量差異極顯著;施用鋅肥小麥產量比常規施肥畝增產9.22%,畝增收51.0元,施用鉬肥小麥產量比常規施肥畝增產2.86%,畝增收2.4元。以上結論僅為一年試驗數據所得,施用鋅肥、鉬肥能否增產增收、節肥增效有待于進一步在大田試驗驗證。
(作者單位:231617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梁園農技推廣區域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