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勝 張洪宇 趙蓉麗 葛順濤
目前,農村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得到了國家的廣泛關注。農業經濟在發展國家經濟,促進國家經濟全面快速增長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保證資源利用更加科學合理,有很大幫助。本文就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策略展開探討。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我國的支柱產業,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傳統農業生產以人力為主,生產能力低下,經濟模式比較落后,已滿足不了現階段對于農業經濟的需求。為加快農業經濟轉型,提升農業經濟水平,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使我國對農業經濟的需求與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相結合,實現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的快速轉型和發展。
一、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1、相關制度不完善
實際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有些手段和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現階段的發展要求,喪失了其現實意義和執行力。由于缺乏有效的規章制度,原有的規章制度,不能夠適應現階段農業經濟社會體制和農業經濟全面健康發展要求,使得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難度較大,阻礙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2、農業生產結構較為單一
新形勢下,要想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就必須掃清限制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但是就目前來看,這些限制因素由于長時間得不到解決早已根深蒂固,例如農業生產結構問題。農民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未認識到轉變農業生產結構的重要性,導致農作物種植種類單一,產業化程度較低,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要想發展農業經濟,必須優化農業結構。
二、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策略
1、規范化農業經濟行為,完善管理制度
在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沒有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管理力度不強,無法優化農業經濟發展的工作。若處理不當還可能出現一些反作用,或是許多違規的行為。應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具體行為標準,進而有效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水平,打造良好的經濟發展局面,進而為后續的經濟活動順利進行奠定穩固基礎。只有從制度方面提供保障,才能夠梳理各項經濟流程,保證管理制度能夠滿足農業經濟管理的基礎目標,避免兩者之間出現矛盾問題。在經濟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對各個環節進行關注。例如,關注農村金融發展,鼓勵農民參與進來,并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2、全面優化農業經濟產業結構
首先,可從農作物的生產規劃入手。為此,農業經濟工作人員應該要客觀分析本地的農業經濟發展規劃,結合本地的自然資源、環境特點確定具體的農作物種植、生產計劃,在專家的引領下種植農作物。其次,可從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環節入手。為此,政府部門可以專門招收一些農作物產品加工經銷商,建立全面的加工、銷售生產鏈,由此確保農作物能夠順利進入市場,招收相應的工作崗位,由此增加農業經濟收入情況。除此之外,各個地區都應該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來種植一些有特色的農作物,由此構建特色化的農業生產品牌,由此促使農業經濟走向特色化、鄉土化發展,切實優化農業經濟生產結構。由此,也可直接提高本地農作物生產的競爭水平,切實優化本地的經濟效益。
3、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
目前,農業信息化技術已經得到飛速發展。將傳統農業模式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相結合,并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必然會推動農業經濟快速發展。但目前,農業信息化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各項技術不夠成熟,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深入分析和研究,進一步推動信息化進程。
4、轉變發展思維,樹立可持續理念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各地區在發展農業經濟時,必須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制定符合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情況且易于被農民所接受的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在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明確后,通過開展技術下鄉、宣傳講座、等方式,加大可持續農業經濟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農民對可持續農業經濟的認知和理解程度,推動我國可持續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必須切實做好領導人重經濟、輕環保思想理念轉變的工作,通過培養領導干部底線思維的方式,確保農業經濟的發展始終處在可控的范圍內。
綜上所述,現今農業經濟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農業生產管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強化,所以必須結合農業實際情況,就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題進行分析,找出合理的措施加以解決,并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