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杰
近年來,各地為進一步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組織開展了村規模調整工作。筆者對A縣的村規模調整過程中的財務規范化管理進行了調研,力求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問題的解剖和提出意見、建議,全面闡述村規模調整后村級財務管理建設。
一、村規模調整后的三資管理情況
1、村規模調整情況
A縣于2019年2月啟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 3月完成全部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掛牌,6月完成集體資產融合驗收工作抽查核實,完成行政村規模調整集體資產融合工作。此次行政村規模調整,全縣行政村總數從254個調整至136個(其中保留57個,調整79個),減少118個,調整幅度達到 46.46%,全縣村平均人口由569 人增加到 1063人。
2、村集體資產負債情況
截至2017年12月31日,A縣村集體資產總計為48421.0089萬元,其中流動資產15657.2216萬元,農業資產401.8133萬元,長期資產841.0724萬元,固定資產31520.9015萬元;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總計為48421.0089萬元,其中流動負債4433.2842萬元,長期負債15545.9095萬元所有者權益28441.8151萬元;全縣集體土地總面積124.6880萬畝,其中農用地96.6777萬畝,建設用地28.0022萬畝,未利用地0.0081萬畝。
3、村級三資管理情況
A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于2011年1月開始實行委托鄉鎮(街道)會計、出納“雙代理”制度,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實行網絡化監管。為進一步規范“三資”管理,通過出臺《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非生產性開支監督管理的通知》《加強村級財務票據規范管理辦法》等制度和文件,確保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二、村規模調整后的三資管理存在問題
1、財務融合難
一是盡管面上大部分行政村已實行了統一賬戶管理,但是會存在有部分村的資金私下里還是由原村獨立核算,有很大一部分行政村的“三資”并未真正融合。二是容易出現了新村不管原村債務的問題,導致債務化解問題拖而不斷。還會出現續建項目開展難,村規模調整后,村干部調整,會出現新官不理舊務,原建項目續建就成了問題。
2、民主決策難
一是會議召開難。并村后黨員和村民代表數量大增,大部分新村的辦公地點都為原村辦公室改造而成,辦公室面積較小,會議室基本上容不下這么多人開會。與會人員的增多,導致會議時間延長。二是決議形成難。新村成立后,村民代表人數大量增加,按照相關規定,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必須要達到三分之二的人,才算有效,人數很難達到,影響重大事項開展。即使人數能達到,也比較難達到統一的決議意見。
3、“三資”監管難
一是隊伍穩定難。年輕的鄉鎮“三資”管理人員流動性較大,變動頻繁,存在剛熟練業務知識就發生崗位調動的現象,隊伍不穩定,給“三資”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二是業務提升難。基本上鄉鎮的“三資”管理人員都是一身多職,兼駐村等多項業務,主要精力放在其它工作上,導致放在“三資”管理的精力偏少,業務水平不高,造成會計核算不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附件不完整、合同不規范、福利費未“先提后用”、專項資金管理不到位以及村級財務公開不及時等問題。
三、村規模調整后的三資管理的建議
1、抓制度,規范管理水平
面對農村集體“三資”的新問題、新情況,結合當下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適時啟動《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辦法》等制度的修訂完善工作。通過下村調研、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有關部門、鄉鎮(街道)、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適用基層、方便群眾為目標,對《辦法》進行修改完善。切實做到村級財務管理民主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2、抓培訓,增強業務能力
組織鄉鎮(街道)“三資”管理人員、農經干部、村主要干部、村報賬員等開展業務培訓。尤其是加強對村規模調整后新村干部和報賬員的業務知識培訓,宣傳、解讀各項政策和制度,切實提高管理新村經濟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基層農經管理體系,加強農經隊伍建設。落實“三資”代理會計和農經員相分離,農經員不得兼任代理會計的規定,確保代理會計專崗專職。
3、抓審計,強化問題整改
開展村級財務“三年一輪審”,按照“三年一輪審”的要求,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中介機構每年完成三分之一的村三個年度的財務審計。對農民群眾來信來訪反映強烈的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發現問題線索的村進行重點審計;對村集體財務收支、資產資源的管理和使用、項目工程建設發包、債權債務等進行全面審計。
4、抓檢查,促進問題反饋
繼續開展農民負擔專項檢查。通過實地走訪、查閱帳目等方式,重點檢查債權債務、非生產性開支、一事一議項目籌資籌勞等情況,檢查是否認真落實涉農收費文件審核制、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村級組織公費訂閱報刊“限額制”、向村級組織收費審核與村級組織向農民收費申報制、涉農案(事)件責任追究制等五項長效制度。并及時反饋檢查發現的問題。
5、抓創新,提高工作效率
積極探索會計委托代理新模式,由現行鄉鎮代理會計記賬的模式,改為政府通過招投標,向社會服務機構購買服務模式。各鄉鎮(街道)保證村級集體資金的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監督權不變,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獨立合算的經濟主體,統一與會計代理機構簽訂協議。實現有痕支付,對村級賬目和資金實行全程信息化監控,提高財務支出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作者單位:323000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