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慧?丁麗萍
“一帶一路”的建設為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平臺,在目前中資企業“走出去”時,要想在國際道路上走得遠、走得穩,稅務風險是企業絕對不能忽視的,海外工程項目在招標和投標、合同的談判與簽訂、項目的實施階段中涉及的主要稅種的風險該如何應對,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增值稅風險應對措施
目前世界各國普遍實施增值稅。它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和應稅服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課征對象而征收的一種稅,因而增值稅是一種典型的流轉稅,俗稱“價外稅”。在國際EPC項目承包建設中,增值稅作為非常重要的稅種,影響著項目的報價和實際經營,并最終影響項目的實際效益。
第一:嚴格按照規定抵扣。在境外承包項目實際履約過程中,增值稅的抵扣工作受限于所取得發票的合規性,而發票抵扣制度是目前世界各國在增值稅計算和繳納時通常采用的方式,因此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要求,詳細了解工程項目所在國的增值稅發票具體規定,嚴格按當地稅法的規定取得符合抵扣要求的進項稅發票和憑證,從源頭上防范相關風險,保證進項稅能夠與實際發生一致,合理降低應交增值稅。另外進項稅的抵扣認證應該符合當地稅法要求,能夠抵扣的要做到100%抵扣,不能抵扣的要做相應的調整處理,不能任性的隨意處置。
第二:需懂業務的財務人員。在國際EPC工程項目投標分析中,財務人員一定要參與到相關的決策評審中,增值稅作為一個特殊的流轉稅,在某些環節存在免稅和減稅,應結合所在國增值稅的類型,綜合考慮到項目的報價中。因此在執行項目時,一方面詳細研究合同,更要詳細研究客戶的貸款合同限制性條件,另一方面在物資發運前就要做好免稅函的申請辦理工作,使財務工作與業務緊密結合。
二、預提稅風險應對措施
預提稅是預提所得稅的簡稱,在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在投資國經營取得的利潤分會母公司或海外分公司匯回總公司的利潤,都會涉及預提稅,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股息預提稅、利息預提稅和特許權使用費預提稅。
第一:結合雙邊或多邊稅收協定政策。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對預提稅進行明確,并從收入的來源上加以規范。如果中國與工程所在國之間存在目前生效的雙邊稅收協定,那么在稅收協定中都會有關于以上預提稅明確的適用范圍,規定在哪一方國家納稅,甚至會有更加優惠的適用稅率。因此在預提相關稅費時要全面研究,避免錯提和多提。
第二:了解項目所在地居民和非居民征稅規定。在境外承包項目實際履約時,一定要對預提稅的范圍和稅率有充分的掌握,區分居民和非居民納稅人進行準確的預提預繳,將相關的稅務風險充分的轉嫁至分包商和相關的其他受益人,保證自身履約行為的規范性,保證項目實際利潤的高質量水平。
三、個人所得稅風險應對措施
中國企業在海外工程項目承攬和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從中國派遣部分管理和技術人員到施工國現場參與項目建設,也更多的需要雇傭當地勞工和技工從事低端的勞動工作,中方管理人員和外籍雇員的薪酬發放也就引起了在工程所在國的個人所得稅扣繳事宜。目前任何一個國家的稅務審計,都把個人所得稅的申報繳納作為重點審計事項進行,而個人所得稅的處理也恰恰是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路上最容易忽略的一個風險點。
第一:熟悉項目國個人所得稅的相關政策。中國企業在工程所在國履行工程合同時,要格外注意對中方人員個人所得稅的征稅條款和判定標準,一方面做出有利于企業稅收負擔的相關籌劃,另一方面在不能避免的情況下,合法合規的履行納稅義務,避免稅務處罰風險。如果滿足稅收協定在國外免征個人所得稅,要提前做出相應的籌劃安排。萬萬不可為了減低稅負,做出錯誤的稅收安排,導致后期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第二:全面管理。在海外工程項目建設中,財務人員要對負責當地員工招聘和管理的負責人進行溝通,在當地員工的招聘、合同簽訂和工資發放、個稅計提方面提出符合當地稅法規定的操作建議,避免相關人員無視當地法律,或者按照國內的管理思維處理國外的問題,確保項目在個人所得稅問題上各個方面符合法律要求。
四、利潤稅風險應對措施
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工程項目項目中,除中國政府或其他非盈利性國際組織援建的項目,都要就工程項目合同實現的利潤在工程所在國繳納利潤稅(企業所得稅,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實質是一樣的)。其計稅基礎是按照工程所在國稅法規定的計算方式得出的合同利潤數。從利潤稅的角度來說,尤其是第一次進入工程所在國的企業,要加強對當地稅法的了解,進行合理的成本和稅收籌劃,保證項目的利潤水平。
第一:合理的稅收籌劃。在第一次進入國外市場時,要格外的注意加強前期對項目所在國的稅務調查,高度重視項目開工時的稅務研究和籌劃,提前做好合理避稅的布局,加強所在國稅法的學習和研究。各國稅收制度千差萬別,稅種、稅率和計稅方法多種多樣,課稅關系錯綜復雜,在條件具備時可以聘請當地的專家和咨詢機構進行培訓。另外,調整成本可以進行避稅,但要把目光放長遠,不能只考慮短期目標,只看眼前的稅負減少,而最終造成整體稅負加重。
第二:自審自查,合規申報。企業在處理境外利潤稅時,要從過程中控制,實施監控外部核算賬簿的核算成果,保證能夠與內部賬簿的結果相匹配。全部的稅務申報資料要根據內部核算成果進行檢驗,不能放任代理機構自由處理。在面對所在國稅務審計時,要通過正規渠道完稅,不能觸犯所在國的法律,更不能非法手段降低稅款,增大項目中長期的稅務風險。
第三:事實就是,做到賬實相符。境外項目核算賬簿的成本核算要以實際發生的真實經濟業務為依托,嚴禁虛構不存在的經濟交易事項。財務人員在境外項目經營時,對項目收入、成本、營業利潤和應納所得稅額應有一個整體策劃,盡最大努力平衡各個納稅期間的項目收入、成本以及他們之間的配比,優先從內部實有業務角度考慮對收入和成本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安排。
五、稅收優惠政策風險應對措施
海外工程承包是中國企業沿“一帶一路”實踐全球化拓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沿線國家政府為了吸引投資,也紛紛給予承包當地工程項目的中國企業以免稅政策,或者中國企業利用雙邊稅收協定充分享受政策紅利。但是,免稅項目有時候“看起來很美”,背后卻可能隱藏著重大稅務風險;稅收協定利用不規范,依然可能導致巨額效益損失。
第一:提高稅務意識。根據國家稅務總局“走出去”企業調查顯示,目前選擇直接投資的“走出去”企業占受訪企業的75%,其中稅收風險還未成為企業境外投資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基本未在投資前開展專業的稅務盡職調查,對“稅收協定是否簽訂、并購重組稅收政策是否與國際接軌、國內外稅法對預提所得稅的相關規定是否有利于交易活動開展”等情況并不十分了解,存在較大的潛在稅收風險。
第二:避免重復征稅。同樣的企業調查顯示,超過90%的受訪企業認為,過于復雜的境外稅收抵免規定使企業很難掌握和操作。我國對境外稅收抵免不僅有控股要求,還有層級限制,抵免計算繁雜;有67%的企業認為遇到的境外稅務問題主要是當地稅制復雜;還有部分企業對常設機構的認定存有疑問;企業鑒于各種因素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的主觀意愿不強。目前僅有3成企業在獲取海外工程后能夠主動申請開具、規范備案和使用稅收居民身份證明,對稅收居民身份的證明重視程度嚴重不夠導致重復被征稅。
六、結語
總之,海外工程項目想要順利的開展,稅務風險必須要高度重視,不僅要依法納稅,更要提高企業員工的稅務意識,結合業務做出合理的籌劃,才能更好的讓企業“走出去,走下去”。(作者單位:新疆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