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支持,同時還需要抓好糧食生產工作。榆林市榆陽區共有20多個鄉鎮,農業人口高達34萬余人,需要積極做好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工作。實際上榆陽區近年來大力創新農民培訓渠道,同時抓好糧食生產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并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農村農業建設發展模式。
一、創新農民培訓渠道
1、基于“三農”問題指導農民培訓
農民培訓是解決“三農”問題當務之急的重要手段,將全面促進農民收入他增加、農業勞動效益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三農”問題為基礎,明確農業培訓是推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現實需求,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要,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就業的必然選擇,是提高黨在農村執政能力的基礎工程,從而著眼于全局進行戰略化思考,統籌規劃農民培訓工作。在此基礎上,深度把握農民培訓應當突出的實用技術、勞務輸出、創新創業等重點,發揮教育部門、縣鄉村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農民培訓重心和基地的職能作用,全面創新培訓模式,務必要確保農民培訓落到實處。
2、引入社會力量優化農民培訓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榆陽區農民培訓基本上都是以政府為絕對主導,這樣固然能夠更好地進行統籌管理,但是也存在不少缺陷,如資金不夠充足,師資力量不夠雄厚等。對此,應當積極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優化農民培訓的全新渠道,充分借助社會力量改善現有培訓模式。首先,積極拓寬農民培訓資金渠道來源。以農業產業為主,以其他產業為輔,針對性地設置農民培訓項目、內容,能夠有效吸引相關企業參與進來。同時政府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能夠更進一步地吸引社會資金,從根本上解決資金匱乏而影響農業培訓的問題。當然,社會力量的介入意味著管理、權責等發生巨大變化,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進行合理協調。其次,推動培訓師資科學化發展。根據全區優勢產業特點,結合農民的不同需求,整合師資力量,合理安排高校、農科院、農業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等優秀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培訓師資隊伍,滿足不同的培訓需求,保障培訓質量與效果。
3、創新拓展培訓方式方法
積極創新拓展農民培訓方式方法,往往能夠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培訓效果。積極探索更加靈活的培訓方式,同時嘗試更加多樣化的培訓手段,能夠為培訓工作開展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有效支持,顯著提升培訓質量,尤其可針對不同需求進行合理優化,形成多樣化的培訓模式。首先應當大力推廣“校企聯合”模式,圍繞各級培訓中心、技工學校、民辦職業學校形成多元化培訓體系,同時引導和助推培訓機構和相關企業聯合,共同打造更具針對性的優質培訓模式。其次可以嘗試中介組織培訓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優勢和作用,基于明確的產品質量標準對農民進行培訓,有助于提高農民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綜合素養。另外應當堅持現場推廣模式。安排專業人員尤其是科技人員深入鄉村一線,在田地、養殖場等對進行現場演示、示范和培訓,重點抓實踐與操作,確保培訓工作能夠真正發揮作用,提高農民實際操作能力,避免培訓工作流于形式。最后還應當積極探索現代遠程培訓模式的應用發展。在農村經濟飛速發展,互聯網在農村大范圍普及的情況下,遠程培訓有了更為完善的基礎土壤與條件。以互聯網為核心,同時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展開農民培訓,能夠進一步為培訓效果的有效改善提供支持。尤其要合理利用“農業遠程專家可視系統”,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安排專家進行遠程研究與指導。
二、抓好糧食生產工作
1、不折不扣落實強農惠農政策
糧食生產需要大量農民積極參與,因此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地方政府應當在中央的指導下,嚴格依法依規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既要確保資金落實到位,也要從技術、設備、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其中資金補貼工作的開展與落實較為復雜,應當從多個方面同步進行,如春播前確保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撥付到位,完善特定糧食生產者補貼實施辦法,合理傾斜補貼資金并發揮補貼政策的導向性。另外還需要積極支持技術推廣與服務發展,打造優質資金項目,拓寬農業保險領域等,以政策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
2、強化生產要素保障
各種生產要素是糧食生產工作的基礎,必須加強對這些要素的有效保障。尤其是在春播階段,農作物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的需求量較大,必須加強市場調節和農資供應情況調度,確保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質優量足的生產要素,同時合理調控市場價格。落實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有效整治制售假劣農次產品行為,能夠進一步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3、大力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
現代化農業強調綠色、高質和高效,在開展相應的糧食生產工作時應當重點圍繞這三點進行。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大力推廣合適的糧食品種與實用技術,積極開展秸稈覆蓋還田、稻漁綜合種養、機械深松整地、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航化作業、生物防螟等項目,以技術促進糧食生產綠色環保、優質高產的有效實現。
4、建設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和推廣農機裝備
為了切實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糧食生產水平,有必要將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和農機裝備作為基礎。根據地方實際農業種植環境與條件,科學明確高標準農田的標準與規范,積極打造相應的高水平農田,同時推動節水灌溉工程發展。另外還應當進一步深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根據地方農業發展實際需要推廣優質農機裝備,全方位促進糧食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
綜上可知,榆陽區近年來大力落實農民培訓和糧食生產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下榆陽區新型農民數量不斷增加,同時糧食生產和管理水平也在逐漸提升,還需要進一步創新農民培訓渠道,抓好糧食生產工作,為新農村建設進程的穩步推進提供基礎動力及保障。
(作者單位:719000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農業農機廣播電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