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在教育的不斷改革,對學校自身的校本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基礎,大力地發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能夠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很好的開發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尤其是地理校本課程的教學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產生地理情懷,同時大大的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如何更好地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來開發地理校本課程和有效的實踐展開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
一、 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下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
校本課程的主要思想就是以人為本,建立一個符合學校實際情況和適合受教育者的教學內容設計,校本課程更加的適合學校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方式、心理等各個方面的需求,便于學生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習的效率和質量穩步提升,但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在現實中并不是那么順利,如何更好地加強地理校本課程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系和地理核心素養的觀念融入教學中,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的提升成了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 核心素養下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模式的策略分析
(一)核心素養下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探究
關于地理教育教學的相關文件中,提倡教師在質疑和探究中學習和創新,校本課程的本質就是對原本的課程文本進行創新和完善,從而制定出符合學校教育體系的課程計劃,地理教學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并非止于此,教師想要開發校本課程,就需要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反饋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分析,才能夠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校本課程,同時不斷地完善地理教學的方法。
首先,校本課程應具有拓展和開放式的特點,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應該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去學習地理知識,與生活中的地理環境相結合,從而他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其自身的思維會隨著不斷地演繹、歸納等逐步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地理思維體系,這樣利于學生提高對地理探索的興趣、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素養的形成。例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校本課程中,河流地貌的發育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對于較難理解的部分我對其進行簡化,具體化處理如:河流堆積類型在課堂上加入了模擬實驗,但是在課堂上的演示實驗不一定會成功,或者說現象不一定很明顯,要讓課堂內所有同學都看清楚實驗也不現實,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就先做實驗,拍下照片或視頻放在課件上,以防實驗不成功而為教學帶來障礙。這樣的處理在課堂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學生在觀看和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時,便于提升學生下次動手實驗操作的效率,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校本課程應具有直觀形象式的特點,學生面對理論化和抽象化的地理知識學習都會產生疲倦的心理現象,很難將自己投入到學習當中,因此,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應該將地理知識的編制融入一個情境當中,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注意力,讓情節帶領學生不斷地學習,通過不同的情景或者案例來引導學生不斷地探索,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等。
(二)核心素養下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融合
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并不是一件獨立的事件,需要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學生思想,來彌補地理學科本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完善地理校本課程的內容,與各學科積極地進行交流,吸收其他學科的教學精華,以及融合傳統教學的優勢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從而制定出具有地理特色、與國家課程教育方針相符以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校本課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將《河流地貌的發育》設定為校本課程,教材編制中,可以將導入應用多媒體進行播放圖片,通過人民幣背面的景觀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全盤感知河流地貌。梳理課前預習知識得出流水侵蝕的三種形式。突出課程的難點知識“怎樣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在多媒體展示中出現,引導學生提出質疑,并鼓勵其他同學進行解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激發了學生敢于對知識提出質疑和調動各科知識進行解答的創新意識。
(三)核心素養下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社會
地理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需要將地理融入社會的現實中,這樣能夠便于學生將自己長期以來所學的知識更好地融合到社會的地理活動形式當中,從而的將大腦中的地理圖片等信息進行轉換成現實的地理場景,進而的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地理學科的校本課程想要更具有特色和真實感,就需要符合本土的地理,對本土的地理環境進行開發,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的出游,在旅途當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接觸到地理的地貌等事物,能夠很好地挖掘生活中的地理因素,同時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和地理思維能力,還有就是地理校本課程應該具有關注學生未來成長規劃的方案內容,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是建立在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上,讓學生走入社會中,能夠很快地適應。因此,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最終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例如將《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設為校本課程,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點事件的“現場”,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分析影響因素的綜合思維,通過管道建設注重環境保護,建立人地協調觀,通過建立的感性認識感受工程建設考慮因素多,建設難度大為西氣東輸原因探討做鋪墊。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學科所培養的學生是具有社會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以及綜合思維能力、人地協調觀的素養培養和區域認知,本文通過對融合、探究和社會三方面進行對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的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地理學科校本課程能夠從這三種方式或者內容中借鑒到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依據,從而積極的設置出具有特色的地理校本課程,進而培養出更多的綜合素養高、能力強等綜合性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1]熊梅.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8(2).
[2]劉國飛,馮虹.核心素養下關于校本課程的幾點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6(7).
作者簡介:
孫勝軍,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烏蘭浩特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