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鳳

6月1日剛上班,宜賓市敘州區司法局柏溪司法所迎來了一對老年夫婦,前來申請調解。
原來,柏溪鎮接龍社區居民魏先生家的圍墻受柏溪鎮革坪村村民楊姓兄弟家竹林的影響,出現很大裂口。因糾紛雙方分屬不同的村和社區,且在砍伐竹林、加固圍墻、損失賠償等方面一直有爭議,故請求司法所進行調解。柏溪司法所所長彭大銀了解情況后,多次與糾紛雙方進行協調溝通,最終成功化解了這起矛盾糾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重點在基層。承擔著前端培育與預防、中端治理與調節、后端懲戒與矯治的司法所正是基層政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省司法廳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處負責人茍玉倫說,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是傳承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自治為核 矛盾內消“有幫手”
2019年8月1日,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星羅村二組某院落響起一陣喧嘩聲,正在進行矛盾糾紛日常排查的星羅村網格員王成東判斷,老百姓可能又遇到了麻煩。
王成東到達現場后了解,此前,張某承包了星羅村自來水修建安裝工程。現工程已完畢,張某卻一直未向劉某支付該工程11萬元的尾款。
王成東介入調解后發現,因涉及數額較大,糾紛調解難度大,他無法進行“隨手調”,于是通過“大聯動·微治理”平臺手持終端將糾紛移交司法所調解。經過調解員數天的調解,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張某于2019年8月15日前一次性支付劉某11萬元工程尾款。王成東事后回訪,張某已按期履行。
“充分發揮一線網格員矛盾排查及調解作用,能一定程度上實現矛盾‘內消。網格員具有人緣好、熟悉當地民情的優勢,讓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小區院落排查走訪,第一時間介入家庭、鄰里等小微矛盾糾紛并就地化解,可避免‘小糾紛釀成大禍患。”郫都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無法就地化解的糾紛,網格員通過區綜治“大聯動·微治理”信息化平臺及時上報司法所,可有力避免矛盾激化升級。
以上做法只是我省基層司法所開展“自治”工作的一個切片。
在達州市渠縣司法局靜邊司法所工作了29年,王國韜已經從年輕小伙變成了中年大叔。王國韜說:“司法所從最初的法治宣傳、人民調解兩項職能,發展到如今的多項職能,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發揮。”
王國韜介紹,2018年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期間,渠縣靜邊鎮各村的村干部幾乎天天到司法所“取經”。如何更好完善《村規民約》,讓《村規民約》更加合理、合法、有效,讓村民自治更加高效有序,就是村干部們“取經”的主要內容之一。
記者從省司法廳了解到,近年來,司法所工作人員通過下沉指導,幫助修訂完善了上萬份《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培植了深厚的法治土壤。
法治為本 法律服務“零距離”
“樓上不配合解決房子漏水,我是不是可以去告他?”“家里要分財產,公證手續怎么辦?”以往,回答這類法律咨詢,是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常態。
隨著“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的實施,廣元市利州區司法局寶輪司法所所長趙洪波明顯感覺到,近年來這樣的法律咨詢明顯減少了。
“有了‘法律明白人,村民的法律疑問在家門口就能得到解答。”趙洪波介紹,“法律明白人”具備一定參與法治實踐活動、處理法律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主要職責就是引導村民依法表達訴求、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等,同時鼓勵群眾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矛盾糾紛。
4月23日,寶輪司法所聯同寶輪法律服務所和寶輪鎮社會治理工作辦,在寶輪鎮蓮花村開展了“法律明白人”培訓。培訓會上,趙洪波首先講解了農村民間借貸法律糾紛處理、農村常見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反家庭暴力法》等貼近農村生產生活的法律法規……最后,趙洪波還建立了法律顧問微信群,將村里的“法律明白人”邀請入群,實現了法律咨詢“零距離”。
“這次培訓,收獲很大。”蓮花村“法律明白人”紛紛感嘆。
“‘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是促進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新格局建設的有效手段。”茍玉倫介紹,近年來省司法廳持續推進“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累計培養“法律明白人”48萬余名,每個村(社區)至少有3名“法律明白人”,讓群眾方便快捷地獲得“零距離”法律服務,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德治為基 定分止爭“解民憂”
“是誰先失了口德?是誰又失了手德?你們是否認清自身存在的失德行為……”農家大院前,綿陽市游仙區新橋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人民調解員王邦銀正在給矛盾糾紛雙方“上課”,“旁聽席”坐滿了前來圍觀的村民。
這是綿陽市游仙區司法局新橋司法所運用“德治”,調解群眾矛盾糾紛的一幕。
王邦銀,現年65歲,曾經從事教育工作18年,威信較高、說理能力強、群眾口碑良好。2018年,他被新橋司法所聘為專職人民調解員。
2019年,黃某與林某因在商品買賣中是否使用微信支付的問題發生口角進而引發肢體沖突,導致林某手機損壞,黃某受傷住院。黃某主張人身傷害賠償3000元,林某主張手機損失賠償2000元,雙方再次發生激烈沖突。
趕赴現場了解詳細情況后,王邦銀運用自創的“育德于心、尊法于行”調解方法,對黃某、林某兩名當事人進行了“教育”。
通過調解,雙方主動承認錯誤,并向對方道歉,承諾自愿承擔相應責任。最后雙方握手言和,一場糾紛得到妥善化解。
“在人民調解工作中,樹立德治標準,強化對當事人的道德規范教育,對于疑難復雜矛盾糾紛的化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茍玉倫表示,近年我省涉鄰里、家庭、民間借貸等一般矛盾糾紛數量逐年呈下降趨勢,專職人民調解員功不可沒。
事實上,在我省,司法所已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法律超市”。在達州,司法所各項服務被“搬”到了手機上,群眾可以像“叫外賣”一樣,通過手機直接申請辦理簡單的法律事務;在阿壩,司法所引進了一批“金牌調解員”,調解員成了群眾的知心人;在南充,司法所免費提供法律援助,成為外出務工人員最堅強的法律后盾……(責編/謝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