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縣第二職業學校,浙江 溫州 325000)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被經常使用的音樂新體系教學法之一,當代聞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 奧爾夫先生(Carl Orff,1895-1982)所創立的一個音樂教學法。總括來說,奧爾夫音樂教學理念乃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原本性”的音樂教學理念。
在山區職高的音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來,一直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職高的學生他們的特點是好動喜歡嘗試,因此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音樂課堂中通過引導學生創新改編歌曲,啟發學生音樂的創造性,引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在日常授課的過程中,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可將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提升,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找尋音樂素材進行音樂的創作。比如在學習說唱流行音樂的時候,我嘗試這將溫州耳熟能詳的民謠加入說唱音樂里面,引導學習進行說唱的改編,這樣將熟悉的民謠和流行樂相結合,能夠激發學生極大演唱的興趣。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講究因材施教,因此奧爾夫所提倡的“聲勢”教學的方法和原則的應用,對于音樂教學極為重要。所謂“聲勢”教學乃是利用一些比較特殊的“樂器”,例如人體的雙手雙腳進行音樂教學。按照奧爾夫聲勢教學的方法和原則,人體樂器相應地主要有以下四種基本的演奏方法:拍手、拍腿、跺腳和捻指,在奧爾夫音樂體系中這些演奏方法被后人統稱做“聲勢”。所以我的課堂開始時,將事先準備好具備較強節奏感的音樂片段,引導學生利用身邊一些可以發出聲音的“樂器”,如桌子、腳,手等,跟著音樂拍打節奏。由于大部分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不強,所以在日常的演唱以及樂器演奏方面的能力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不能將樂曲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來,學生無法感受歌曲中的意境。因此,音樂教學過程中,發現的普遍現象是學生比較被動。利用這樣的節奏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節奏感,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興趣,可謂是一舉兩得。例如在學習新疆維吾爾族民歌《青春舞曲》時,因為這首歌旋律明快,有較強的節奏感,帶有非常強的西域特色,同時歌詞內容積極向上令人深思。為了更好的帶領學生進入這首歌的節奏,我想到利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的聲勢訓練,結合課堂里的課桌,為學生創編了一組簡單的節奏訓練如下:
伴隨著《青春舞曲》的音樂,我敲著桌子,拍著手,學生很快和我一起融入了音樂的節奏中,這樣的互動,引起了他們學習音樂的熱情。
如何喚起學生的積極表演性,是音樂教學里面的一個難點,而在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中,如何合適地引導孩子參與表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比如利用前文所提到奧爾夫教育法當中的聲勢節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表演積極性。在教師給出的指導下,學生能夠運用聲勢節奏即興進行表演。對于學生的表演,教師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支持,使學生充滿信心。利用這項方式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非常輕松愉悅,而且體驗感十足。除此之外,在教授一些傳統民族音樂的課程中,利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打擊樂器,可帶領學生實質地動起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做音樂性的“動”,沉浸在快樂學習氛圍之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音高、樂感、節奏、辨析、統一協調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舉例來說,我在上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公共藝術·音樂篇》第五單元的《甘灑熱血寫春秋》這一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現代京劇,掌握京劇音樂的板式、唱腔、行當、念白等相關知識,并且讓學生走進京劇藝術,體會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弘揚國粹音樂的意義。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音樂基礎十分薄弱,音樂素質不高。他們覺得京劇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對京劇缺乏興趣。為了幫助學生對學習京劇產生興趣,我們在上課之前通過播放電影《霸王別姬》的片段,讓學生感受京劇的魅力。然后我特意將擊打樂器引入課堂教學。在學習之前,我先敲一段鼓,找幾位男同學伸出右手,做八葉掌狀;再找幾位女同學伸右手,做蘭花指狀。聽鼓聲,根據鼓的節奏圍教室走。這樣一個小小的設計作為課程的導入,就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學習京劇的氛圍里面。
跟傳統的音樂教育相比,音樂教育新體系對音樂課堂有不同的要求。隨著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職業高中課堂中的嘗試,得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效果。但是對于整個教學體系的應用,仍需要更多的實踐操練以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在奧爾夫的音樂教育體系里,將語言、舞蹈動作、游戲、律動、樂器、美術等都融合在一起,結合音樂教育過程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在掌握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知識的同時,獲得美好的音樂享受,最終使其全面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