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
(大連市西崗區長春路小學 遼寧·大連 116031)
實踐中找尋規律,探索模式為基本。在分析教材,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總結了“識字有五步”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多讀巧記”的學習過程,遞進式的五步識字教學,遵循“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的理念,實現課堂的高效(表1)。

表1 低年級語文“識字有五步”表格簡要說明
對識字產生興趣,主動去識字,困難嗎?當然不。識字教學,創設積極的、興奮的情緒體驗,漢字具化的音形義。在“識字有五步”的教學模式中,第三環節既有學生間的“生生互助”,還有教師的“以學定教”。以學定教的原則是關注“兩難”。一難,能力有難的學生;二難,漢字本識記難。基于教材和學情兩方面的分析,課上教師引導學生識記生字的方法必須做到多元化。
1.2.1 利用插圖,形象識字
統編語文教材中,每一幅插圖都是“精選”,既能滿足低年級學生形象化思維的要求,還是對教材內容的進一步補充,尤其對識字教學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教材的插圖,生動形象,有利于降低識字的難度。例如,《日月水火》一課,先讓學生觀察圖片,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再讓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看到這些圖片會想起什么?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不斷地肯定學生所思所想,同時逐步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圖與哪個字很像?接著,通過連一連的活動方式,讓學生進一步發現圖畫與漢字之間的關系。依據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在這樣的學習活動設計中,不僅達成識字的目標,學生觀察與思維的聯想、圖與字的抽象能力都得到了開發。從觀察入手,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逐步建立“圖”與“字”之間聯系,感受漢字傳統的“象形”的之美。
1.2.2 結合字理,深入識字
傳統識字教學策略容易忽略漢字意義的納入,使得漢字的音、形、義產生分離,不利于漢字內涵的延展和持續性學習。統編教材中有意安排了幾個十分有針對性的識字單元——象形字,會意字,穿插了指示字、形聲字。無論哪種造字方法,旨在讓學生真正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只有追本溯源,才能更全面的認識漢字,熟記漢字。《金木水火土》一課,課前教師運用“汗課微課”APP制作“金木水火土”幾個漢字的字源字理微課。課上,用“你們想知道這幾個字是如何出現”這一問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接著,播放僅僅幾分鐘的微課視頻,視頻的內容即為這幾個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演變過程,夯實造字的本義。學生在認真觀看動畫、悉心聽取解說的過程中,了解漢字本義,體會漢字的造字魅力。課后,學生把自己感興趣的漢字的字理講給別人聽,則是實現了漢字意義在學生心中真正扎根。
1.2.3 發現規律,便捷識字
“統編教材”處處皆識字。以《我的發現》欄目為例,總結識字的規律,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如“花、草、蓮、蘋、樹、林、桃、橋”八個字。教師先讓學生充分的認讀八個漢字,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這些漢字有什么小秘密?接著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學生會發現八個漢字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漢字的偏旁是“草字頭”,另一組漢字的偏旁是“木字旁”。繼續引導學生討論并發現該偏旁的意義: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一想,與同伴說一說,草字頭和木字旁分別與什么有關?在理解兩個偏旁的不同意義之后,擴大對偏旁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尋找帶有這兩個偏旁的漢字。學生經歷自主式思考、觀察中發現、對比中拓展,發現形聲字的規律,完善識字方法。
漢字作為獨樹一幟的文字,蘊藏獨特的造字規律。識字教學應該努力打開文字的源頭,讓學生領略漢字的內涵,感受漢字的魅力。
統編教材中的傳統蒙學的引入,豐富了教材的教育意義。《百家姓》中介紹了中國姓氏的基本構成(部件法)和少量常見姓氏,學生經過課上的學習,對中國百家姓興趣濃厚。借此時機,引導學生逐步背誦積累了《百家姓》全篇內容,真正達到由課內拓展到課外的大量識字目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古詩詞(唐詩,宋詞,古文)等背誦積累,讓學生充分誦讀,感受中國古代語言文字韻律美,也最大限度的利用學生黃金記憶時間來拓展識字量。
“課外閱讀課程化”。教材中開辟了“與大人一起讀”和“快樂讀書吧”欄目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閱讀不僅僅是架起寫的橋梁,更是幫助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記生字,理解生字的過程。日常中,不僅僅拓展閱讀兒童詩,童謠,繪本等內容,更引導學生努力做到“讀整本書”。例如,學習《小狐貍分奶酪》一課之后,學生對“小狐貍”這個童話形象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推薦學生閱讀《了不起的狐貍爸爸》《列那狐的故事》等。先讓學生讀題目發現奧秘,了解到題目都是圍繞“狐貍”這一主題展開的故事。再截取幾個不同的片段,引導學生發現每個段落描寫的狐貍有哪些不同之處?學生會逐步發現不同故事狐貍的個性特點是不同的,有的狡猾、有的善良、還有的機智勇敢。通過群文閱讀的對比閱讀、整本書的群文教學、讀書匯報課、講故事等多種教學活動中,激發閱讀的興趣,在閱讀有趣的故事情節中,認識更多的漢字。
貼近生活、體現時代感,是“統編教材”的特色之一。識字教學中,教學內容務必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因此,為學生創設生活場景,在課堂之外為學生搭建運用平臺,雙管齊下,才是提高識字能力的關鍵。
識字是為了(口語、書面)生動表達,進行大量積累之后,學生的識字量大幅度增加。為了落實識字與積累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班級開展了“每日一詩”系列活動,活動之一就是讓學生對已經背誦的古詩進行意義解釋,詞句賞析。既夯實了識字效果,積累情況,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量變引發質變,繪本閱讀與創作亦是如此。由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繪本創作,落實筆尖,運用文字。由單幅圖畫配幾句話——多幅圖畫配一段話——連續繪本配故事——千字童話創編,學生將自己的識字成果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心世界實際緊密結合,積極地進行文字表達。學生在運用中,文字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寫話興趣都有大幅提高。
兒童詩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符合兒童的喜好。采用“朗讀——仿寫——創作”策略,不斷提升學生漢字的概括性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激發童心童趣。“每日一詩”系列活動之二,便是每日一個兒童詩創作主題,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自由創作。結合評價,選出優秀作品,展出在個人公眾號“曉陽原創故事會”中,讓學生在童詩表達中收獲成功的快樂。
字理識字延伸到課外。老師的講變學生的學。學生系統性的對漢字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產生成就感。結合整本教材中的多音字,讓學生通過查閱象形文字網和《現代漢語詞典》,整理了教材中所有多音字的造字本義和現代文中不同音不同義的特點,形成《多音字字理解析小字典》。在整理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分辨多音字的“音”和“義”的關系,有效地避免識字中“張冠李戴”的現象。
總之,“統編教材”的識字教學內容科學合理,教學內涵多層次,教學方法明顯。教師在運用該教材時,要全面、科學的考量識字策略,結合教學的實際,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該教材的全面推廣,要求我們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相長,不斷促進實踐中的探索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