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王淑偉

【摘要】目的 探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臨床治療方案。方法 選取來我院就診治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心律失常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目標,抽選66例按照隨機法分組,33例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法,33例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接受鹽酸氨碘酮治療。評價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后胸悶、頭痛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兩組患者的心率指標情況。結果 觀察組用藥治療后取得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療效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心律失常,采取常規療法配合胺碘酮治療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癥,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療效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群體極為多發的一種慢性疾病,該病目前已被列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常見疾病類型,此病常合并心律失常發生,使得患者的病情加重,遭遇的生命風險增大。因此臨床應致力于尋找安全、有效的藥物來控制心律失常,緩解心力衰竭病癥,現對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展開研究,重點探討常規治療方法聯合胺碘酮在臨床治療中的效果及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調查時間為2017年9月~2019年9月,以來我院就診治療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目標,選出66例患者按照隨機法分組,對照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齡52~78歲,平均(65.11±4.59)歲,冠心病病史2~11年,平均(6.84±1.11)年;觀察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齡53~79歲,平均(66.28±4.61)歲,冠心病病史2~12年,平均(7.05±1.09)年。2組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不影響結果的公正性。
納排標準:入選者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經冠脈造影檢查確診;排除藥物過敏史、肺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及精神異常者。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主要結合患者的病情行對癥治療,患者入院之后可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告知患者患者控制食鹽攝入量,控制好血壓,口服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地高辛等,同時給予持續吸氧,調整電解質平衡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鹽酸胺碘酮治療,治療初期可選150毫克鹽酸胺碘酮片進行稀釋,選擇靜脈注射法,此治療過程中要隨時監測患者的病情,發現病情好轉之后,可選擇口服治療,每天口服2~3次,一次0.2g,連續用藥兩周后,減少劑量0.2 g/d,用藥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持續用藥治療一個月[1]。
1.3 評價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的療效價值,顯效:臨床疾病表現恢復正常,患者的心功能及心率恢復平穩;有效:心悸、胸悶、氣促等癥狀有明顯好轉,其心電圖監測顯示基本恢復正常;無效:心電圖指示異常,臨床病癥無好轉跡象,心律失常頻繁發生。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用軟件SPSS 26.0分析,計數資料(n,%)的檢驗用x2,計量資料(x±s)的檢驗用t,P<0.05統計意義顯著。
2 結 果
兩組療效相比,很顯然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更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冠心病是心力衰竭發生的危險因素,心力衰竭主要指心臟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排出靜脈回心血,導致靜脈中貯存大量血液而發生動脈供血不足,最終造成心臟供血障礙,對人們的健康及生活造成的危害很大。心力衰竭患者容易發生心律失常,是造成冠心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醫學應高度重視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療[2]。
臨床針對此病的治療主要以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病癥進行對癥治療,為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藥方案,保證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降低其生命風險。鹽酸胺碘酮是臨床治療心律失常的常用藥,其藥理作用是延長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口服用藥能減緩心率,降低竇房結自律性,有利于擴張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臟供血量,改善血管微循環,相比常規治療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并且藥物副作用小[3]。正如本結果顯示,觀察組在用藥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顯著比對照組更高,統計有意義。
綜合上述,臨床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采取鹽酸胺碘酮的用藥療效確切,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病癥,減輕心臟受損具有顯著意義,值得臨床應用采納。
參考文獻
[1] 鐘 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A02):107-108.
[2] 杜亞軍,劉秀紅,劉國星,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診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5(22):81-83.
[3] 張立英.慢性心力衰竭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治療探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3):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