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德即教師的政治品德。師德美的養成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名師意識的養成(奮斗目標美)、突出的專業修養(服務技能美)、強烈的成果意識(科學進步美、大外語的教學觀念(胸懷遠見美)。師德美的養成是教學走向成功的根基。
關鍵詞:外語教師;師德美;養成
教育上要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德”就是政治,師德就是“教師的政治品德”。簡單地說,政治就是德。然而在這里,政治品德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政治理論、政治口號,而是表現在一切方面,所以“師德”也是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表現出來的。師德美并非只是關心學生生活、教師的儀表風范、政治帶頭作用,在深層意義上更多地表現在名師意識、專業修養、成果意識和大外語教學觀上。師德美就是教師的公信力,是師生及社會對教師的崇拜傾向和信任力度的綜合體現,它的養成是教學走向成功的根基。
一、名師意識的養成——奮斗目標美
既然是教師,就要立志做一位名教師,即名師。名師出高徒歷來是一條鐵律。名師體現的是對國家、對人民的出色貢獻,是屬于“三個代表”理論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有名師意識就意味著有了正確的志向,這就是奮斗目標美。一名教師,有了明確而正確的奮斗目標,就會時時刻刻努力奮斗,拼搏前進,各項素質也會有飛快的提高。
名師意識養成主要有兩種方法:
(一)觀察法
觀察是科學發現的橋梁。先從本教研室做起,細心觀察每一個教師的核心優勢和一切優點,結合自身的條件努力學習、改造和超越。要作筆記,要作訪談記錄,要作細致的分析研究。在這個過程中錘煉自己的謙虛品質和學習能力。然后,盡可能地觀察本校其他學科的優秀教師的教學優勢和特點,并努力學習之。以此類推,在本區縣、本地市、本省、外省找名師學習,逐步養成終身學習的品格。由于學習量很大,必須講究學習方法,本省本地尚可去聽課、聽演講、個人采訪,省外和國外的只能爭取參加他們的報告會或研究他們的事跡及論文、專著、錄音。例如浙江外語名師中,葛炳芳是從“語言能力(基礎要素)、文化品格(價值取向)、思維品質(心智特征)、學習能力(發展條件)”這四個環節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而永康外國語學校校長張春良則是從英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角色三個維度抓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養成的。湖州市吳興高級中學的凌勇則是通過解讀文本語意、析賞表達手段、理解學習三個層面來貫徹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側面,只能在實踐中詳細比較加以處理,才能有兼容并蓄的學習效果①。
(二)內省法
中國古代道教養生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方法就是內視法,即引導視力內收下看以洞察五臟六腑,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此法移植到師德修養上就是內省法。馬克思每完成一篇論著并不急于發表,而是搜集資料集中火力批判自己的文章和學說,這樣反復多次批判、修改之后覺得無可批駁了才公諸于眾。敢于批判自己、深刻批判自己從而獲得進步的方法就是內省法。孔子是從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內省教育方法。他的“三省”現在看來全屬于師德的范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的是不斷地學習、溫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里的“習”就是溫習,其深意即反省、反思。“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看是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學習與研究,是一種包容精神,實際指的是學習、教學工作都要有群體意識,要有團隊學習的理念,要善于把自己所在的集體打造成學習團隊,那就是無敵的。在這個團隊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使人快速成長。實際上這也是對人的眼光與胸懷的反思和內省。“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如何對待差生的問題,這里的“君子”態度并不是簡單的高姿態,而是具有深刻內省功夫的教育者的一種高層次的師德修養。名師對待學生的評價應該是雙重的。按理解能力、學習成績可以分成諸多等級,這是一重評價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容易把好生、差生標識化、固化,這顯然是不恰當的,盡管這樣的好生確實成才率高,但不可忽視另一重評價方法,即人才識別法。此法學校不會要求教師去做,但名師必須去做。只有善于鼓勵差生奮進成才的老師才是名師。根據各種學生的人才特征去引導他們成才、成大才,才是名師。這樣做能使優秀學生的隊伍動態化、擴大化,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性,也能使每一個學生養成平等待人、長遠看人、時刻充滿活力的習慣與品格。在如何識別學生的人才特征上下功夫,才是考驗名師愛生重教的信念與定力的試金石,這里充滿了奮斗目標美。
二、突出的專業修養——服務技能美
只有不斷加強專業修養才能成為名師。除了上面述及的專業學習之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四點:
(一)管理好時間。現代社會誘惑太多。一是不能迷信“官本位”。迷信、崇拜官本位是中國后封建社會存在的特異現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官本位意識會逐步消失。現在的“打虎拍蠅”就給官本位意識以極大沖擊,人們逐步認識到當官謀私利是低級趣味,逐漸為公民道德所拋棄。官本位思想是一種信仰上的重大迷失。二是簡化業余愛好。不要想著當全才,不要去謀求這個家那個家的虛名聲,那會浪費很多時間,影響事業的進步,使師德漸失。三是盡量避開行政接待、非專業的雜會,不要成為端酒杯的能手,要為自己的專業而“忘我”,只有“寧靜”才“能致遠”。
(二)要有創新思維。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常總結經驗,不斷創新前進。所以,必須有創新思維。教學工作中會經常遇到困難,甚至是“死結”,這是名師最佳的創新機會,應該大喜過望,而不是愁眉不展。你要想出良好的“招”來應對。改革開放前積弊那么多,鄧小平用“改革開放”這一招解決了問題,全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變化,國民生產總值每4到5年翻一番。農村一直在落后的漩渦里徘徊,鄧小平用“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招解決了問題,不僅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新生了鄉鎮企業,極大地加速了全國工業化的進程。當然,“招”都是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想出來的,正如毛主席說的,“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后者就需要創造性思維。“招”當然要的是高招、奇招、絕招,而要拒絕、避免各種各樣的損招和餿主意。
(三)學會說題外話。何為題外話?西南大學外語名教授張正東說:“在過去我們讀書的時候,有名的老師就喜歡講題外話,有時是他的心得,他的見解,很受啟發的!”②同是西南大學的江家駿以及云南師范大學的楊明儀、李少伶、西南師范大學的孫法理、貴州師范大學的丁廷森,這五位外語名教授也有類似的體驗和感受。這些“題外話”不在教學大綱內,也不在課本里,所以叫“題外話”。但這些話是老師的高層次人生體驗,更是學生成才的指路明燈,或者說是學生人生進步的燈塔。這些話也只有名師才有。這些話并不是老師特意準備的,而是適時的靈感,所以這些話貴如黃金。因此,名師必須要有很高的思維水平,對教學、對社會要有深刻的洞察力,要有屬于自己的特色教育思想。
(四)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多學科知識的積累。中文功底決定你的外語水平有多大的前景,多學科知識的豐度決定了你的服務面有多寬。
三、強烈的成果意識——科學進步美
師德要求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大成果,這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英語教育生產力化的最終歸宿。成果就是師德,成果就是政治,成果就是科學進步美。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這有很多社會評價標準。長遠看下去,學生的成才率所形成的學校在社會上的聲望才是最重要的。舉一例:揚州中學是抗日戰爭的時候合辦的,那時學生老師都是點菜油燈,前后才辦了八年,到1945年結束,八年出了13個院士,包括美國院士、中國臺灣院士、中國大陸院士等,還出了許多教授和社會名人。張正東教授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
(二)教師具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豐富的科研成果。科研是教學業務的結晶,也是教學業務的先導。中學外語教育最容易忽視的就是科研。只有科研才使教學業務具有前瞻性、創新性,使教學業務充滿活力并日益趨向高水平。外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教師的科研活動可以有條件地讓學生參與,形成一個團隊。外語角等只是一種課堂實驗,但有組織地讓學生翻譯專著和其他社會產品就是科研了,這種鍛煉比課堂提問的效果好得多。教師可以作指導、作校對。積極參與每年度國家和省地市的課題研究,提高會更快。科研是多種多樣的,只要盡力,成果自然會多起來、好起來。
四、大外語的教學觀念——胸懷遠見美
所謂大外語,就是外語教師不要一味關注外語一個學科,只喜歡愛外語課的學生,對于外語偏科(其他學科可以,外語最差)的學生則冷眼相看甚至于持放棄態度。大外語要求外語教師關注學生成長的整體過程,從學校教育的整體需要去評估學生的行為。所有學科都優秀的學生是極少的,偏愛哪一科是多種原因形成的,而且學生總是以一科或兩科優異的成績帶動其他學科學習的。對于外語偏科的學生要特別耐心,一是要鼓勵、肯定他在優異成績學科上繼續努力;二是要逐步引導他們明白一個道理:要在任何一個學科上作出成就,外語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這個工具是取得重大成就的助推器、倍增器;三是鼓勵偏科學生放大胸懷,向遠處看,容得下任何學科,熱愛所有的學科知識,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適合祖國的需要。同樣,對于偏愛外語,放松其他學科學習的學生也要進行同樣的教育,促使他們全面發展。對學生是這樣,對其他科室的教師也應是這樣的態度,聯手解決學生偏科問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都是從系統論的思想出發解決問題,既是一種教育胸懷,也是一種政治遠見。
綜上所述,外語教師師德美的養成是政治與業務、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指導學生與反身自省的高度統一與融合的復雜過程,是外語教師終身學習的核心內容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注釋:
①課后網:領略外語名師風采,感受教育情懷擔當——首屆“浙江外語名師聯盟論壇”第三場報告在外語學院舉行[EB/OL].[2017-01-14]. http://jwc.zjnu.edu.cn/2017/0114/c4329a114823/page.htm.
作者簡介:宋雅飛,洛陽三中外語教研室。教學與科研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