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剛,楊 坤,楊俊春,劉 輝,龍明成,任繡娟
(1.劍河縣產業發展協調指導中心,貴州 劍河 556499; 2.劍河縣扶貧開發技術指導中心,貴州 劍河 556499; 3.劍河縣科技服務中心,貴州 劍河 556499)
大球蓋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屬于擔子菌,又名皺環球蓋菇、皺球蓋菇、酒紅球蓋菇,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球蓋菇科[1]。大球蓋菇是20世紀80年代從荷蘭引進開發的大宗珍稀食用菌[2]。因其是秸稈等草腐性食用菌,其栽培技術簡單、成本低廉、綠色健康、高效益,并且還能提高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3],近幾年在國內得到快速發展。
氣候變化將改變農業熱量資源,對作物的品種結構、生長發育及產量等產生影響[4]。不同季節栽培的大球蓋菇產量和效益也不同,栽培季節應根據大球蓋菇的生物學特性和當地氣候和栽培設施等條件而定[5-6]。因此,筆者利用竹屑、皇竹草、甘蔗渣作為栽培料,采用隨機區組排列,于2019年3月、6月、9月和10月不同季節種植大球蓋菇,測定其菌絲發菌情況、產量與效益,以期為大球蓋菇種植提供參考。
劍河縣地質構造屬江南古陸地的一部分,為山地性高原,為雷公山中山地貌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臺地,整個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以低山、低中山為主,海拔348~1 623.3 m。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水熱同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降雨量1 220 mm,年平均日照時數1 236.3 h,年無霜期300 d左右。試驗點分別為革東鎮麻栗村麻栗(0.2 hm2)、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腳(0.067 hm2)、磻溪鎮化敖村各引山(0.2 hm2)。
1.2.1 菌種 供試菌種為貴州劍河珍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自行生產,通過分離、擴管制得的大球蓋菇袋狀栽培種,每棒菌種規格為10 cm(直徑)×15 cm(高)。
1.2.2 栽培料 為便于大面積推廣種植,試驗均為干料栽培,主要以竹屑、皇竹草、甘蔗渣作為栽培料(表1),均為當年產且新鮮無霉變,在栽培前2 d將栽培料放入水池進行浸泡并加入適量
表1 不同栽培料的配方
石灰,確保栽培料充分吸水,第3天將栽培料取出使其自然瀝水,當水分達到60%左右時即可使用栽培。
于2018年11月在同一塊冬閑田和大棚進行大球蓋菇栽培。采用不挖土、覆土作畦進行簡易栽培,采用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重復3次,每個小區面積為1.2 m×10 m。經實際操作測算,每667 m2種植有效面積約為333 m2。
1.3.1 備料 將珍源公司提供的底料拉運至種植菌菇的田上;稻草要求無腐爛,無其他霉菌。
1.3.2 平整土地 把稻田禾根割平、土上雜草雜物整平,用土將雜草蓋在下面,作為大球蓋菇肥料使用,除去雜草后需將田土放置10 d左右方可使用。
1.3.3 起壟 播種前,栽培地灑75 kg/667m2的生石灰消毒,同時保證土壤濕度在75%左右,用手抓一把土,土能成團狀且沒有水流出,并扔到地上未散開,播種完后無需灌水。達不到濕度標準的必須對栽培地完成種植后進行灌水。將壟與作業通道的區域劃分為壟寬60 cm,作業通道寬60 cm。
1.3.4 播種 在起壟區域均勻鋪下底料,底料厚度為15~18 cm,底料堆放呈尖山狀,坡度為45°,完成下料后可播種,播種時將菌種掰開為塊狀,通常以鴿子蛋大小為佳,將菌種均勻的按“品”字形點播在底料上,用量為500 g/m2,以點播間距為15~20 cm、深度為3~10 cm。
1.3.5 覆土 在作業通道區域挖10~15 cm深的溝,挖出的土壤耙細用來覆蓋菌種3~5 cm,此時壟與溝底高約為40 cm,底料層與溝底保持在20 cm左右。覆土完成后,在栽培地四周開水溝,有利于水源的引進與排出。
1.3.6 蓋草 將準備的稻草覆蓋在壟上面,稻草與壟呈垂直形式覆蓋,覆蓋量為將壟上的土壤完全覆蓋(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發現蓋草過于板結踏土,及時將蓋草拔松,以便雨水滲透,當發現菌絲長出土面時,及時將該草撥松或反面進行翻蓋,以便阻止菌絲吃草。
1.3.7 灌水 對土壤相對濕度達不到75%的要進行灌水,將引到作業溝水位控制在超出起壟土面2~3 cm處。
通過不同栽培底料試驗,篩選最佳大球蓋菇底料配方。用最佳配方分別在2019年3月、6月、9月和10月進行革東鎮麻栗山、磻溪鎮各引山雜木林下進行栽培試驗,每個處理面積667 m2,每個處理重復3次,每次試驗面積共0.2 hm2。栽培方法與底料試驗栽培方法一致,鑒于水電及土地平整原因,管理相對與田間較粗放。
由表2可見,15個不同栽培料配方中,D1栽培料的菌絲發菌時間最短,僅91 d;而 A3栽培料的發菌時間最長,達105 d。從菌絲的長勢來說,A栽培料配方比 B、C、D、E栽培料配方菌絲生長弱。栽培料的使用量在8 t/667m2時菌絲長勢比使用量在6 t/667m2和7 t/667m2強。綜上,菌絲發菌時間的長短,可能與栽培料營養成分和透氣性有關系。
表2 不同栽培料配方處理大球蓋菇的菌絲發菌情況
大球蓋菇菌絲大田種植一般在發菌以后床面現蕾到形成子實體還需15~20 d。由表3可見,子實體成熟需要7~10 d后期管理才能出菇,子實體形成為16~19 d。從出菇數量來說,出菇數量為B>C>E>D>A,隨著每個配方栽培料重量的增加,大球蓋菇的出菇數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B和C相對D、E、A出菇數量多。從出菇質量來說,配方A的小菇相對于其他配方較弱,其他均相對粗壯,整體均勻度及整齊度表現為D>E>B>C>A。
表3 不同栽培料配方處理大球蓋菇的產量
由表4可見,隨著每個配方中栽培料重量的增加,鮮子實體總產量也呈現增加趨勢。在栽培料重量相等的情況下,不同配方鮮子實體總產量和有效鮮子實體總產量表現D>E>B>A>C,而有效鮮總產量D3最高(2.93 kg/m2),C1和C2最低(1.16 kg/m2)。從每平方投入方面來看,A1每平方米投入最低,為7.74元/m2;C3最高,為11.06元/m2,不同配方總體每平方米種植大球蓋菇成本投入
為C>B>E>D>A。投入產出比最高的配方是D1,達到224.80%;C3最低,僅3.13%。生物轉化率最高的是配方D1,達到85.39%;C3最低,為35.22%。5種不同栽培料配方中,當栽培料重量為6 t/667m2(9 kg/m2)時其投入產出比均達到最大,生物轉化率均最高。綜合來說,當使用配方D處理時,尤其是當栽培料重量為6 t/667m2時,其生物轉化率和投入產出比均最高,此時栽培效果最好。
表4 不同栽培料配方處理大球蓋菇的效益
通過2018年不同底料栽培試驗,篩選出D1配方最適宜大球蓋菇生長。在2019年3月、6月、9月和12月進行種植,發現僅3月和12月出菇,6月和9月不出菇,可能與溫度有關。由圖1可知,通過同一林地、同一配方、同一郁閉度不同季節樣方產量測算,林下大球蓋菇于冬季的產量高于春季。
相同重量的栽培料配方,在接種后菌絲發菌期的時間長短不同,D、E的栽培料配方比A、B、C栽培料配方發菌時間少,主要表現為以竹屑為主摻有皇竹草秸稈、甘蔗渣等復合栽培料比單一以竹屑、皇竹草秸稈、甘蔗渣為主的栽培料發菌時間較短。在不同重量栽培料栽培大球蓋菇時,在發菌時間上表現出隨著栽培料重量的增加,發菌時間逐漸增加,原因可能與栽培基質的透氣性、保濕性有一定的關系。
大球蓋菇菌絲在發菌以后需要22~30 d才能出菇,大球蓋菇出菇時間和出菇的數量在各配方的栽培料中基本表現為出菇的數量隨著栽培料重量的增加而增多,出菇時間隨著栽料重量的增多而增長。當栽培料重量相同時,單一以竹屑為主的出菇數量較少,其他配方的出菇數量相差較小,但以竹屑為主參有皇竹草秸稈的復合栽培料比在出菇數量和均勻度上稍優于以竹屑為主參有甘蔗渣的復合栽培料和單一以竹屑、皇竹草秸稈、甘蔗渣為主的栽培料。表明,栽培料的量會影響大球蓋菇菌絲的生長狀況,并且適宜重量的栽培料對大球蓋菇菌絲生長和出菇數量會產生積極作用。
從大球蓋菇產量上來看,D配方種出的大球蓋菇的單產、總產量、投入產出比均優于其他栽培料配方。大球蓋菇的產量隨著栽培料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發現當栽培料重量為 6 t/667m2(9 kg/m2)時,其生物轉化率和投入產出比均最高,此時栽培效果達到最好,能夠得到最好的收益。從出菇的質量看,栽培料所含養分的釋放和大球蓋菇菌絲生長所吸收的營養養分相關,在進行栽培大球蓋菇時應該
添加不同類的栽培料以提高產量及品質。
從不同季節對大球蓋菇產量進行比較,通過在同一樹種用相同配方在林下種植大球蓋菇進行試驗,冬季高于春季,夏季和秋季不適宜林下種植大球蓋菇。總體上,林下種植大球蓋菇其產量相對于大田來較低,勞務投入相對較高,出菇易沾有雜物及泥土,影響賣相,但就其大球蓋菇子實體品質而言,子實體矮壯、厚實,采摘期相對大田要長,子實體不容易開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