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強,戴寶成
(1.甘肅省涇川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甘肅 涇川 744399; 2.甘肅省涇川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甘肅 涇川 744399)
甘肅省涇川縣是農業農村部劃定的全國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近年來當地畜牧和蔬菜產業發展迅速,勢頭良好。為保障自身優勢農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全縣積極推行農業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實現了“五個轉變”,由單一分散各局屬單位的執法向綜合執法轉變,由季節性、階段性、突擊性執法向常年執法轉變,由農業技術工作與執法工作重疊向專業執法轉變,由重點區域(集市)監管向全方位監管轉變,由企業(門店)全面檢查向“雙隨機”轉變。全縣農業農村行業在行政執法領域和社會上的影響力得到了提升。為進一步完善涇川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提升該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效能,對該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基本現狀、主要做法和成效進行總結,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對策。
根據《涇川縣機構改革方案》,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于2019年4月2日掛牌成立。核定編制22名,目前全隊共有執法人員19名,13名人員取得了“甘肅省行政執法證”;內設“兩室兩分隊”,包括辦公室、案件審查室、執法一分隊、二分隊。人員分工明確,組織運轉正常。
按照《中共涇川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五大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職能機構整合和人員編制劃轉有關事項的通知》,涇川縣農業綜合執法隊整合原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縣種子管理站、原農機局、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原畜牧獸醫局、縣能源站、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原縣農村經營管理局、縣農廣校等9個單位分別承擔的農藥、肥料、種子、農機、動物防疫、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生豬屠宰、農村能源、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集體資產、農民培訓方面的行政處罰權以及相關的行政檢查、行政強制權。
依托“農業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示范項目”的支持,先后采購了高性能數碼投影儀等執法設備3臺,執法儀4臺(件),配備執法車1輛、辦公室9間、庫房1間、會議室1間,配備文件柜9套、辦公桌椅15件(套)、電腦11臺,執法裝備和辦公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法律宣傳制度,結合“六五”普法,年初精心制定執法宣傳工作實施方案,利用“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等活動,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執法宣傳。目前累計出動宣傳車輛136車(次),現場咨詢人數達6.5萬人(次),發放各類宣傳材料14.7萬份,推薦了12個放心農資經營示范店和19個放心農資經營品種。利用“3·15”平臺,公布了農資打假投訴舉報電話,對查處的假劣農資布展了曝光臺,對查處的典型案件進行了公示,現場為群眾介紹農資識假辨假常識7場(次)。在縣電視臺《三農服務臺》欄目舉辦農資知識培訓1期。圍繞“反映工作運轉,報道執法動態”主線,報送農資打假、市場檢查等工作信息30多條。
采取集訓與自學相結合的辦法,累計派出人員參加國家、省、市培訓45人(次)。邀請縣司法局相關專業人員舉辦行政執法基礎知識培訓班2期。在辦班學習的同時,開展了“人人講課兩小時,個個精通一部法”學習活動,使學習培訓效果進一步深化。據統計,累計共組織法律法規學習86課時,學習法律法規19部,組織輔導講授16次,知識測試13次,執法人員業務能力逐年增強。
以農藥、肥料、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為重點,對全縣14個鄉(鎮)29個主要農資市場進行了拉網式檢查巡查。建隊至今共查處問題肥料350余t,沒收問題農藥3 168箱(袋、瓶),折合85箱以上,辦理農資案件43起,罰款12.75萬元。調處農資糾紛7起,其中3起為農資經營人員過錯,為受害果農、瓜農調處賠償經濟損失24.8萬元。全縣未發生重大農資質量事件,農業生產及農村社會秩序穩定。
一是建章立制。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涇川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職責、人員崗位職責、執法辦案、農藥經營許可證辦理流程圖等涉及執法辦案“三項制度”及“兩隨機一公開”、責任追究、廉政監督、人員管理、考核評議等5類共30余項制度,為規范隊伍管理提供了保障。二是嚴格執法程序。對辦案的程序、調查取證、行為定性、適用法律、自由裁量等方面嚴格把關,重大案件均實行集體討論和上報局務會研究決定,力爭不辦錯案。三是規范文書制作。組織全體執法人員學習并掌握相關文書規范,要求文書一律實行電腦打印制作,力求規范整潔美觀。成立案件審查室,建立自查自糾和案件領導審核制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嚴格審核,基本上能將問題處理在現場。2019年報送農業農村部案卷被評為全國農業行政處罰優秀案卷。有3人(次)曾參與全省案卷解評析活動,有1人獲得全省案卷評查個人風采獎,有2人多次在全市執法培訓活動中授課。縣農業農村局2020年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第一批全國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示范單位。
結合全縣農資市場經營實際,經過廣泛宣傳,農資經營戶自愿申報,依據多次抽查、門店經營規模、農資擺放、門店衛生、在執法檢查中配合等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評選出“放心農藥示范店”8家,“放心肥料示范店”4家,有力地推動了農資經營店規范化建設,弘揚了行業正氣,社會反響良好。同時,啟動了農資質量“紅黑榜”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對全縣所有農資經營戶形成了足夠的法律震懾。
新組建的農業執法隊職能涉及農業法律15件、行政法規29件、部門規章148件、規范性文件215件和其他相關行政法律法規8件,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漁政、獸醫、農機、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土地等職能7類25個方面,現有19名工作人員明顯不能滿足農業執法需要。
農業執法硬件與農業部提出的“五有”要求差距較大。現有辦公場所和辦公基礎設施、設備,包括執法車輛等已不能滿足需要。
農業綜合執法工作涉及面廣,案件錯綜復雜,工作量大,執法辦案費用開支較大,現有工作經費明顯不足,缺口較大,形成“缺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
應從保障和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提高對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認識,把農業行政執法作為轉變職能,優化服務,確保“三農”利益的重要內容,增強依法行政的自覺性,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和《農業法》第87條第3款的規定,完善農業執法所需的裝備、交通通訊、辦公場地等,保障現場勘驗及案件查處等需要的工作條件,營造良好的內部執法環境,為推行綜合執法、穩定隊伍和保證農業綜合執法公正性奠定基礎。
《行政處罰法》明確規定“行政執法經費應列入財政預算”,財政部《2003年政府預算收支科目》(財經〔2002〕404號)還規定:農業監督管理經費列入當地財政預算。據此,農業執法部門應積極向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爭取專項經費,后者也應盡量在制定經費預算時適當向農業執法經費傾斜,為執法工作中必要的交通、通訊、取證辦案等活動,以及硬件設施、設備配套提供經費支持。同時,保障執法人員待遇,為其創造必須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使其免除后顧之憂,能夠全身心投入農業執法工作。
應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業行政執法隊伍,建立健全執法體系”的要求,打造一支“素質高、能力強、作風硬、形象好”的農業綜合執法隊伍。一是高度重視,把執法工作作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一把手親自負責,牽頭推進農業執法隊伍建設。二是加強執法人員選拔。重點選擇政治素質過硬,農業專業技術強,法律素質高,行事有魄力的復合型人才,形成優良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人員儲備。三是加強對執法人員的素質培養和執法技能培訓,促進其充分掌握涉及農業的各項國家和地方性法律法規,能夠準確運用法律條款,熟知執法操作要求和技巧,做到文明執法、公正執法,提高執法效能。
在加強權力機關監督和紀檢監察監督基礎上,充分利用新聞媒體、民主黨派和其他社會各界的力量對農業綜合執法開展監督。應針對農業行政執法者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的特殊身份,依據行政監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紀律制度,對農業綜合執法的職能和效能進行涵蓋事前和事后的全方位、立體化監督。通過強化執法監督,杜絕權力腐敗,鞭策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消除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確保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公平、公正、廉潔、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