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院心胸外科 信陽464099)
肺部毛玻璃結節多見于肺部出血、癌前病變及腺癌、細支氣管肺泡癌等惡性病變,隨著人們預防保健意識增強及高分辨CT 等影像學檢查廣泛應用,肺部毛玻璃結節檢出率逐漸提高[1~2]。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為臨床治療肺部毛玻璃結節常用術式,可有效切除病灶達到治療目的[3]。 近年來,臨床對肺組織解剖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肺葉可進一步細分為肺段,切除病灶所在肺段,可最大限度保留肺組織,但該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臨床研究較少[4]。 本研究選取我院肺部毛玻璃結節患者96例,旨在探討微創三孔法胸腔鏡肺段切除術的臨床應用價值。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肺部毛玻璃結節患者96例,據根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常規組45例和研究組51例。 研究組男26例,女25例;年齡29~68歲,平均年齡(48.26±7.56)歲;病灶直徑6~19mm,平均(12.56±2.56)mm;病理檢查結果:良性病變10例、腺癌29例、原位癌12例。 常規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47.56±8.03)歲;病灶直徑7~20mm,平均(12.10±2.37)mm;病理檢查結果:良性病變8例、腺癌27例、原位癌10例。 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灶直徑、病理檢查結果) 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高分辨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病灶直徑≤20mm;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病變遠端轉移;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傷;合并淋巴結明顯腫大;合并精神障礙性疾病;合并嚴重感染;合并血液、免疫系統疾病;合并心功能不全;存在可待因、嗎啡濫用;處于妊娠或哺乳期。
1.3 方法 兩組均完善常規術前檢查,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1.3.1 研究組 行微創三孔法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全麻,常規消毒鋪巾;建立二氧化碳氣腹,于腋前3~4肋間,作長約3cm 切口為主操作孔,于腋中7~8肋間,作長約1cm 切口為觀察孔,于腋后7~8肋間,作長約1cm 切口為觀察輔助孔;于操作孔置入腹腔鏡器械,于觀察孔置入腹腔鏡,探明肺段發育情況;針對肺段發育良好者,游離肺段動脈由遠端至近端, 于近端采用4號絲線行雙重結扎,深層游離肺段支氣管以及肺段靜脈,分別采用切割縫合器、4號絲線行雙重結扎處理;針對肺段發育不良者依照肺段靜脈、肺段支氣管、肺段動脈順序進行游離;肺段支氣管切斷后給予患側低壓通氣,以促進正常肺組織膨脹,明確病變部位,對預切除邊界進行標記,切除邊界距病變部位2cm 左右,對肺段、肺間、縱隔淋巴結進行常規清掃,逐層縫合。
1.3.2 常規組 行微創三孔法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留置主操作孔、觀察孔、觀察輔助孔,置入腹腔鏡及相關器械,方法同研究組;探明病灶,游離肺葉靜脈、動脈、支氣管,切除病灶,針對未發育肺裂采用切割縫合器處理,對肺段、肺間、縱隔淋巴結進行常規清掃,逐層縫合。
1.4 檢測方法 于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比利時PROVO2型肺功能儀檢測每分鐘最大自主通氣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s 用力呼吸容積實測值/預計值(FEV1%),測量3次,取平均值。
1.5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肺功能(MVV、FVC、FEV1%)指標。(3)比較兩組并發癥(血胸、氣胸、感染)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數據,手術相關指標、肺功能指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 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住院時間(d)研究組常規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引流時間(d)51453.15±0.445.22±0.87 tP 112.13±12.23109.87±13.260.8690.38771.12±7.23114.28±10.2224.096<0.00114.967<0.0016.12±1.239.56±1.5012.340<0.001
2.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術前, 兩組MVV、FVC、FEV1%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3個月研究組MVV、FVC、FEV1%水平均高于常規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時間 組別 n MVV(L/min) FVC(L) FEV1(%)術前 研究組常規組5145 tP術后 研究組常規組5145 tP 132.56±8.59131.89±8.710.3790.706125.16±7.59120.88±7.122.8380.0063.78±0.263.69±0.301.5750.1193.44±0.223.16±0.315.148<0.00169.88±3.7268.99±3.401.2170.22663.77±4.8060.19±4.233.853<0.001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7.84%,與常規組11.11%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近年來,隨著環境變化、工作壓力增加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肺部毛玻璃結節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5]。 肺部毛玻璃結節患者影像學檢查表現為模糊致密狀陰影,可作為肺癌早期病變高危影像學指征,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有助于臨床及時控制、預防疾病發展,提高患者生存率[6]。 胸腔鏡手術在肺部毛玻璃結節患者中應用較廣,可徹底切除病灶,同時清掃淋巴結。 微創三孔法胸腔鏡手術與傳統術式相比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但不同切除范圍,手術效果存在一定差異。
微創三孔法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早期肺癌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 但肺部毛玻璃結節患者由于肺葉切除范圍較大,嚴重影響患者肺功能,不利于術后恢復。臨床對肺組織進行深入研究,將右肺細化分為十個肺段,左肺細化分為八個肺段[7]。 而微創三孔法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對肺段內腫瘤、支氣管、淋巴結進行徹底切除,可達到有效治療目的。 王海寧等[8]研究指出, 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肺毛玻璃結節的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肺葉切除術。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相符。肺段切除術術中通過游離肺段血管,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與肺葉切除術相比,肺段切除術對正常肺組織切除較少,有助于保護患者肺功能,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研究組MVV、FVC、FEV1%水平高于常規組(P<0.05),提示微創三孔法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肺部毛玻璃結節患者,可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微創三孔法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肺部毛玻璃結節患者安全性高。肺段切除術需注意:(1)肺段血管較細,解剖難度較高,術者需具有較熟練血管游離技術。(2)肺段切除界限控制具有一定難度, 術者要確保完整切除病變肺實質。綜上所述,微創三孔法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肺部毛玻璃結節患者,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保護患者肺功能,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