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軍 李國威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普通外科 河南鄭州450042)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斑塊,致使下肢動脈狹窄、閉塞,形成肢體性缺血甚至壞死,臨床治療以介入手術為主[1]。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發病率高,老年患者約占10%。 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較差,手術耐受程度低,因此應選擇創傷小的手術方案。 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可破壞平滑肌,破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從而解除動脈閉塞,但部分患者術后出現管壁回縮,通過植入血管內支架有助于避免回縮現象的發生[2]。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聯合血管內支架治療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4例。 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61~76歲,平均(68.49±3.38)歲;病程1~6年,平均(3.41±1.08)年;動脈閉塞長度5~11cm,平均(7.94±1.36)cm。 研究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60~78歲,平均(69.08±3.53)歲;病程1~7年,平均(3.82±1.19)年;動脈閉塞長度4~12cm,平均(8.19±1.47)cm。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動脈閉塞長度)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CT、超聲檢查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伴有下肢間歇性跛行、潰瘍、壞疽、靜息痛癥狀;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異常;認知功能異常,無法配合隨訪;臨床資料不完整。
1.3 治療方法 術前3d 給予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113232)口服,300mg/d;手術當天給予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51023819)100mg 口服。(1)對照組行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取平臥位,局麻,常規消毒鋪巾,根據CT 檢查病變情況,選取合適導絲、導管開通閉塞通道,完成造影,給予低分子肝素(國藥準字H20040409)0.5mg/kg;由數字減影監控、導絲引導,向體內推入消融導管,確認完全解除阻塞;依據病變部位、長度明確球囊直徑、長度,泵入稀釋造影劑擴張球囊,維持壓力506.6~607.95kPa,時間控制在2min 內;檢查球囊擴張效果,確保擴張前后壓力差低于1.33kPa,退出球囊。(2)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血管內支架治療: 選擇對側股動脈逆行穿刺入路,造影后給予支架放置及肝素化準備,導絲跨過病變,通過球囊導管擴張狹窄、堵塞處,若高度狹窄,可先以小球囊擴張;通過支架輸送系統輸送支架至病變處,將支架推送桿固定,撤出外鞘,釋放支架;若殘余狹窄仍>20%,則再次以球囊進行擴張;彈簧支架須進行預擴張再行放置; 根據造影評估支架植入效果。 術后兩組均給予阿司匹林口服,100mg/d;氯吡格雷口服,75mg/d;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4000IU/次,2次/d。 連續用藥6個月。
1.4 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踝肱指數(ABI)>0.9,動脈搏動正常,潰瘍愈合;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ABI>0.1,動脈搏動增強,潰瘍面積減少>50%;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或病情惡化。 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1)治療6個月后評估效果。(2)兩組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足背動脈、脛后動脈ABI。(3)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 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18%,高于對照組的77.27%(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ABI 比較 治療后兩組足背動脈、脛后動脈ABI 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BI 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BI 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脛后動脈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足背動脈治療前 治療后4444 tP 0.38±0.090.36±0.101.4790.1431.08±0.21*0.89±0.18*4.557<0.0010.44±0.140.46±0.130.6940.4891.06±0.22*0.91±0.17*3.5790.001
2.3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發生2例出血,2例感染;對照組發生1例感染,1例再次閉塞。 研究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9.09%(4/44)與對照組的4.55%(2/44)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179,P=0.672)。
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臨床常見慢性病,屬外周血管病,多累及大中動脈,發病主要誘因為炎癥反應、脂質沉積、動脈內膜受損,是造成患者截肢的重要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
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是臨床治療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方案,采用加壓氣囊促使斑塊破裂,直接擴張動脈管腔,達到治療目的。 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可拉伸動脈中層的彈力纖維、膠原纖維及平滑肌細胞,有助于動脈管腔進一步擴張,受脈沖血流影響,可預防動脈管腔再次堵塞、狹窄[4]。 朱雅琳[5]在探究經皮氧分壓測定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的效果研究中證實, 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效果顯著。但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后易出現動脈管腔彈性回縮、夾層撕裂情況,影響治療效果[6]。 有學者指出,在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基礎上聯合血管內支架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避免動脈管腔再次狹窄,且術后并發癥少,安全可靠[7]。 血管內支架可支撐較狹窄或堵塞動脈血管,確保血液流動順暢;支架表面光滑,可避免術后內膜、夾層撕裂,且支架無生物活性,不會導致血小板聚集[8]。 楊有[9]的研究表明,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聯合血管內支架治療有助于縮短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住院時間,促進術后康復,對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有積極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18%,高于對照組的77.27%,治療后研究組足背動脈、脛后動脈ABI 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血管內支架應用于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治療的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 另外,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血管內支架應用于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 采用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聯合血管內支架治療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