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驥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二科 南陽473000)
乳腺癌是一種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女性為多發人群。 多數患者早期癥狀不典型,但隨病情進展,乳腺癌細胞結構分散,易發生脫落,脫落的癌細胞隨血液、淋巴等發生轉移,可危及患者生命,需加強乳腺癌早期診斷、治療[1]。 乳腺癌為全身性疾病,當前臨床治療Ⅰ~Ⅱ期乳腺癌多采取手術切除, 但現代女性對體形美學要求較高,故縮小手術范圍、加強術后輔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 保乳手術可縮小病灶切除范圍,保障患者術后乳房完整及美觀性,但臨床就其對近遠期預后影響仍存在爭議[3]。 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43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采取保乳手術治療,分析患者術后恢復、乳房美觀度及近期預后情況。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樣法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5例乳腺癌患者,抽簽法分為研究組43例和對照組42例。 研究組年齡25~59歲,平均(43.16±6.32)歲;TNM 分期:Ⅰ期25例,Ⅱ期18例;浸潤性導管癌24例,浸潤性小葉癌10例, 原位癌9例。 對照組年齡26~58歲, 平均(43.08±6.26)歲;TNM 分期:Ⅰ期24例,Ⅱ期18例;浸潤性導管癌22例,浸潤性小葉癌11例,原位癌9例。 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4]中乳腺癌診斷標準, 經雙乳彩超、MRI 等檢查確診;(2)TNM 分期為Ⅰ~Ⅱ期;(3)均為女性;(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礙;(2)存在嚴重精神類疾病、意識障礙;(3)存在遠處轉移。研究期間退出者按脫落處理。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手術方法
1.2.1 研究組 實施保乳手術:全麻,仰臥位,患側上肢外展90°,常規消毒鋪巾。 以乳頭為中心作一放射狀梭形切口, 切口邊緣距離腫瘤病灶1~2cm,完整切除腫瘤,邊緣組織行快速冰凍病理檢查,若結果為陽性,擴大病灶切除范圍,直至病灶邊緣組織病理檢查為陰性。沖洗創面、止血,常規留置引流管,可吸收縫線縫合殘腔、皮下組織,血管線縫合皮膚,加壓包扎。
1.2.2 對照組 實施改良根治術:全麻,仰臥位,患側上肢外展90°,常規消毒鋪巾。 根據患側乳房大小、腫瘤部位等設計手術切口,如棱形斜切口切、橫月牙形口等,切口邊緣與腫物距離約3cm,切開皮膚,電刀游離皮瓣,乳腺組織切除;解剖腋窩,以甲狀腺拉鉤向內上方提起胸大肌、胸小肌, 腋窩充分暴露,清掃腋窩淋巴結,保留肩胛下血管、胸背神經、胸長神經,完整切除乳腺體、腋窩下組織。沖洗創面、止血,常規留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
1.2.3 術后治療 兩組術后均按照病理結果實施輔助治療,如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等,持續觀察1年。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術后隨訪1年,比較兩組乳房美觀優良度。乳房美觀效果標準:治療后兩側乳房對稱,外觀一致,乳頭高度差<2cm,為優;兩側乳房基本對稱,外觀一致,乳頭高度差2.0~3.0cm,為良;兩側乳房不對稱,患側乳房較健側乳房小,乳頭高度差>3cm,為差[5]。 美觀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3)術后隨訪1年,比較兩組近期預后效果,包括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局部復發率及遠處轉移率。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水平對比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分別為(118.24±9.32)min、(51.95±8.75)ml、(9.98±1.87)d, 對照組分別為(136.89±9.55)min、(103.81±10.63)ml、(13.52±2.85)d。 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112、24.583、6.786,P=0.000、0.000、0.000)。
2.2 兩組乳房美觀效果對比 研究組乳房美觀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乳房美觀效果對比[例(%)]
2.3 兩組近期預后效果對比 術后隨訪1年,兩組無病生存、總生存、局部復發、遠處轉移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近期預后對比[例(%)]
早期乳腺癌(Ⅰ~Ⅱ期)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且術式較多,包括傳統根治術、改良根治術、保乳手術等。 但傳統根治術具有創傷大、并發癥多等缺點,而改良根治術重視保留胸大肌、胸小肌,可在獲得與傳統根治術相似效果的同時,減少手術創傷。 但改良根治術切除患側乳房、胸壁,可導致術后出現明顯瘢痕,影響患者乳房外形美觀性及生活質量。
近年來,隨著乳腺癌生物學、免疫學等研究不斷深入,保乳手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可在獲得與改良根治術相似近遠期療效同時,最小范圍切除病變組織,減少手術創傷,保留乳房完整性[6]。 而且,保乳手術的治療目標為保持乳房外形完整,堅持微創手術原則, 以腫瘤及其周圍2cm 處為切除范圍,若出現切緣組織快速冰凍病理檢查陽性,再適當擴大切除范圍。 相較于改良根治術,保乳手術切除范圍更小,故對患者形體影響較小,能滿足其生理、心理等方面需求,便于改善術后生活質量[7]。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少,說明保乳手術可減輕手術創傷,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此外,研究組乳房美觀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與王芳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保乳手術可改善乳房美容度,保持較滿意的乳房外觀。術后局部復發為保乳手術最大風險, 雖然臨床經相關努力, 最終獲得與改良根治術無大差異的無病生存率及總生存率, 但術中難以僅靠肉眼界定標本切除范圍。 保乳手術重視在術中以快速冰凍病理檢查的方法界定切緣, 雖然相較于石蠟切片快速冰凍病理檢查可信度存在一些差距, 但其應用可大大降低切緣癌組織殘留風險。本研究術后隨訪1年,兩組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比較,差異不顯著, 說明保乳手術可獲得與改良根治術相似近期預后,應用價值較高。 值得注意是,雖然保乳手術療效確切,但僅適用于低度或中度惡性腫瘤,且腫瘤直徑不超過3cm, 距離乳頭位置較遠(≥2cm)者,故臨床治療期間需合理選擇應用。本研究局限之處在于所選病例數較少,且隨訪時間短,未深入分析術后遠期預后效果。 因此,今后仍需加大研究力度,進行大樣本調查分析,延長隨訪時間,證實保乳手術在Ⅰ~Ⅱ期乳腺癌治療中的價值。 綜上所述,保乳手術在Ⅰ~Ⅱ期乳腺癌治療中效果理想, 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術后乳房美觀度高等特點,且近期預后效果與改良根治術相似,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低,值得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