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
(河南省社旗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社旗473300)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環(huán)境變化及工作壓力的增加,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1]。 主要臨床特征以乳房腫塊、乳頭和乳暈改變?yōu)橹鳎砂l(fā)生肝、肺、腎等器官轉移,破壞正常組織,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手術切除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但傳統(tǒng)切除術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響[2]。 因此,目前臨床治療常用手段有乳腺改良根治術、乳腺區(qū)段切除聯(lián)合腋淋巴結清掃術,但兩種術式的遠期預后尚存在爭議[3]。 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乳腺癌患者58例臨床資料,旨在探討對于乳腺癌患者應用乳腺區(qū)段切除聯(lián)合腋淋巴結清掃術的應用價值。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接受治療的58例乳腺癌女性患者臨床資料,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28例。 對照組年齡39~61歲,平均年齡(48.37±7.47)歲;腫瘤直徑1~4cm,平均(2.54±0.43)cm;均為單發(fā),其中左側19例,右側11例。 觀察組年齡37~59歲,平均年齡(48.13±7.51)歲;腫瘤直徑1~4cm,平均(2.51±0.39)cm;均為單發(fā),其中左側17例,右側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9版)》[4]相關診斷標準,并經病理學檢查確診;均為女性;臨床資料完整;符合手術適應證。(2)排除標準: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伴有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者;伴有器官功能衰竭者。
1.3 手術方法
1.3.1 觀察組 實行乳腺區(qū)段切除聯(lián)合腋淋巴結清掃術。 腫瘤位置:上象限,切口與乳暈平行;下象限,以乳頭為中心做放射狀切口。 將腫瘤病變組織、表面皮膚、胸肌筋膜及皮下組織一并切除,乳腺切緣均距腫瘤2.0cm 以上;進行乳房重建,對腺體進行2~3層縫合;再行腋淋巴結清掃治療,注意保留患者神經功能(胸長神經、胸背神經、肋間臂神經等);為保持乳房美觀,減少瘢痕,可不置引流管,術后給予加壓包扎。 清掃完畢后進行放療,選擇內切或外切野,若未出現淋巴結轉移,僅需對胸壁及乳腺進行照射,若淋巴結已轉移則增加腋窩頂和鎖骨上區(qū)域。 化療選擇環(huán)磷酰胺和多柔比星聯(lián)合多西他賽方案。 若患者術后免疫組化結果顯示孕激素受體(PR)和雌激素受體(ER)陽性,則進行內分泌治療。
1.3.2 對照組 實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 患者取仰臥位,全麻后,按照腫瘤部位進行縱向或橫向切口,保留患者胸大(小)肌,隨后清掃同側的腋窩bergⅠ、Ⅱ水平淋巴結。術后放療、化療及內分泌治療同觀察組。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術后恢復、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術后2年生存情況率。(1) 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切口長度、手術及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2)對比兩組術后出現上肢腫脹、感染、切口皮下水腫、上肢功能障礙、切口皮膚壞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3)生存情況:術后隨訪2年,記錄兩組患者無瘤生存率、復發(fā)及轉移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相比對照組,觀察組切口長度、手術及住院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3028 tP 6.49±2.315.01±1.203.0290.004251.68±35.42221.97±28.533.5020.00177.59±13.1866.82±11.713.2810.00212.84±2.7310.39±2.423.6070.001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總發(fā)生率 7.14%,較對照組的33.33%低(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2.3 兩組生存情況對比 術后隨訪2年,觀察組生存28例(100.00%),復發(fā)2例(7.14%),轉移1例(3.57%); 對照組生存22例(73.33%), 復發(fā)4例(13.33%),轉移2例(6.67%)。 觀察組術后2年生存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564,P=0.010);兩組復發(fā)率及轉移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17、0.008,P=0.439、0.615)。
以往臨床認為,乳腺癌為區(qū)域性病變,但易經淋巴循環(huán)擴散和轉移,因此手術強調“廣泛”或“整體”切除。 有研究表明,全乳切除并不能夠使患者生存率提升,且術后易造成患者心理負擔[5]。 也有研究證明[6],手術切除范圍與生存率并無直接關系,確診時有無遠處轉移的可能,決定了患者預后生存率。 因此,臨床對于乳腺癌治療由傳統(tǒng)的“患者耐受最大治療”觀念轉變成“最小的有效治療”,也為乳腺區(qū)段切除治療乳腺癌提供理論基礎。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切口長度、手術及住院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2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且兩組術后2年復發(fā)率及轉移率未見明顯差異。 表明針對乳腺癌患者采取乳腺區(qū)段切除聯(lián)合腋淋巴結清掃術,能夠促進術后恢復,且并發(fā)癥較少,不會增加術后轉移和復發(fā)的風險。 如今女性對于美的要求較高,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雖對女性胸大(小)肌進行了保留,但手術范圍較廣,仍需將乳腺大面積切除,因此會對女性造成生理創(chuàng)傷,降低生活質量,多數患者在術后出現自卑等不良心理,影響日常生活。 而乳腺區(qū)段切除屬于一種保乳手術方式,聯(lián)合腋淋巴結清掃術已逐漸受到臨床重視,是目前臨床運用較廣的手術方式[7]。 患者術前進行檢查,確定腫瘤大小、有無轉移等,并按照影像學結果對病灶切除范圍進行評估, 保障病變組織能夠完全切除。 研究表明[8],該術式在保留患者乳房美觀的同時, 對患者術后上肢功能恢復有良好的效果。結合腋淋巴結清掃術,進一步降低患者術后發(fā)生轉移、復發(fā)的風險,提高生存率。
綜上所述, 對于乳腺癌患者實行乳腺區(qū)段切除聯(lián)合腋淋巴結清掃術,能夠加快患者術后恢復進程,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在提高無瘤生存率的同時,不會增加復發(fā)和轉移的風險。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時間較短, 因此關于乳腺區(qū)段切除的遠期預后還需進一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