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垚文 陳梓恩 陳曉琳 謝韶東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康復醫學科 佛山528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為常見頸椎病之一,且發病率較高,占頸椎病總發生率的60%~70%,患者群體以40~60歲多見, 是一種因脊神經根受到壓迫所致的頸椎病[1]。 肩頸疼痛,上肢、手指疼痛以及肢體麻木等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 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學習,降低生活質量。頸周軟組織損傷是導致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生的因素之一,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進一步誘發椎間盤突出以及椎間盤退變等疾病[2]。 整脊推拿以及導引治療均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常見的治療方法,為進一步分析整脊推拿配合導引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價值,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5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比。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5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單盲選法分為參照組32例和研究組33例。參照組男15例, 女17例; 年齡42~63歲, 平均(51.64±3.85)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2.35±1.04)年。 研究組男16例,女17例;年齡41~62歲,平均(51.61±3.88)歲;病程4個月~6.5年,平均(2.32±1.08)年。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相關診斷標準[3]。 納入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認知功能正常;臨床資料完整;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合并頸椎管狹窄者;多臟器功能障礙者;合并精神類疾病者; 近期曾使用非甾體抗炎藥者。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
1.2.1 參照組 予以整脊推拿治療。 輔助患者取俯臥位,在其背部及頸部以彈撥、法等進行按摩,按摩時間控制在10min 左右,按壓風池穴、太宗穴等穴位,按壓時間控制在3~5min;行點穴法時,指導患者取仰臥體位,勾揉風府穴及風池穴,時間控制在3~5min;行定點彈撥法治療時,取側臥位,以大拇指彈撥病變處,重復進行3~5次;行定點撥伸法時,取仰臥位, 輕輕托起患者頸部, 高度控制在15°~20°,維持2~3min;行理筋法時,取仰臥位,以食指指腹著力,對患者督脈及膀胱經從上至下進行疏通,如此重復進行3~5次,最后按摩患者兩側肩井穴。 連續治療60d。
1.2.2 研究組 在參照組的基礎上配合導引治療。(1)指導患者雙手合十置于胸前進行吸氣以及呼氣,吸氣時注意提上臂并且伸直肘關節,然后于呼氣時撤力放松,重復操作2~3次。(2)指導患者站立位,十指交叉放在枕部,吸氣時將頭部向后仰,同時將雙手向前推,呼氣時撤力放松,重復操作2~3次。(3)指導患者十指交叉背后相握,吸氣時盡可能地將肘關節伸直,同時兩側肩胛骨盡量向中間靠攏,呼氣時撤力放松,重復進行2~3次。(4)指導患者十指交叉放于頭頂部, 吸氣時盡量伸肘并且進行用力內夾動作,然后在呼氣的時候撤力放松,重復進行3~5次。連續治療60d。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治療60d 后的臨床治療效果。疼痛癥狀完全消失,且頸椎功能恢復正常,為顯效;疼痛癥狀及頸椎功能均有顯著改善,為有效;疼痛癥狀及頸椎功能均無改善,為無效。 總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2)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0d 后頸椎生理曲度。 采用X 線檢查后以Bobor’s 法測量頸椎生理曲度。(3)通過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部疼痛程度, 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全部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參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低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生理曲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頸椎生理曲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參照組頸椎生理曲度低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頸椎生理曲度比較(m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頸椎生理曲度比較(mm,±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研究組3233 tP 2.68±1.642.69±1.610.0250.9803.50±1.244.29±1.282.5260.014
2.3 兩組治療前后頸部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參照組疼痛評分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頸部疼痛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頸部疼痛評分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分) 治療后(分)參照組研究組3233 tP 6.21±1.176.23±1.140.0700.9452.53±0.781.85±0.593.9720.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作為常見的一種頸椎病,好發于40~60歲人群,發病率較高,但近幾年其發病群體有年輕化趨勢[4]。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由頸神經根受壓引起的,其發生發展屬于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是人體多層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中頸周軟組織損傷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生的啟動因素之一,會加重頸椎間盤退變,進而導致患者頸椎生理曲度發生一定程度改變,發生頸椎失穩、韌帶肥厚鈣化、椎間隙變窄以及頸間盤突出等改變,由于這些改變均具有退行性特點,刺激壓迫神經根,使患者發生神經根炎性水腫現象,最終導致根性疼痛,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需要及時進行治療[5]。
神經根型頸椎病目前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其中整脊推拿治療以及導引治療均為常見治療方式。整脊推拿主要通過循經推拿法、按揉法以及捏拿法等來促進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頸周肌肉痙攣,糾正頸椎失穩狀態,對患者疼痛癥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導引治療可促進因頸椎平衡失調造成的病理改變,從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以往有研究指出,將整脊推拿治療和導引治療聯合應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可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低于研究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整脊推拿配合導引治療可以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中收獲更為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參照組治療后頸椎生理曲度低于研究組, 疼痛評分高于研究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鐘正任[6]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證實整脊推拿配合導引治療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的良好治療應用價值。綜上所述,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整脊推拿配合導引治療療效確切,不僅可以改善患者頸椎生理曲度,還可緩解其疼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