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鵬輝
(河南省社旗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社旗473300)
急性白血病為臨床常見發生于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及病死率,臨床常采用化療方式延緩患者病情進展,提高其生存周期。 但化療后機體受藥物毒副作用影響,可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免疫抑制、皮膚及黏膜屏障破壞、腸道菌群失調,進而增加血流感染風險。 血流感染為嚴重全身感染性疾病,同時為導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3]。 探究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性,對合理選擇抗感染藥物,確保疾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選取我院71例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流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其血標本細菌培養結果及耐藥特征。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71例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流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0例,女31例,年齡23~65歲,平均(44.23±7.26)歲。
1.2 選取標準 (1)納入標準:經骨髓形態學檢查確診為急性白血病;化療后患者除血流感染外,未見其他感染病灶;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慢性白血病等其他血液系統疾病者;化療前存在血流感染者;近7d 內接受系統抗感染治療者;疑似標本污染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者;合并精神疾病者。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檢測方法
1.3.1 采集標本 所有入選對象采用無菌真空試管抽取肘正中靜脈血5ml,立即送至檢驗科進行血標本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1.3.2 儀器與試劑 選用ALERT 3D 全自動血培養儀及配套血培養瓶、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 型)及配套藥敏板卡、瑞氏染液及革蘭染液、玫紅酸中國藍、一次性血瓊脂培養基、乳糖瓊脂平板、一次性MH 瓊脂培養基、藥敏紙片。
1.3.3 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細菌分離培養,采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鑒定菌株分布。 依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標準(NCCLS)進行藥敏試驗,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質控菌株均購自北京中科質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4 觀察指標 (1)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2)常見革蘭氏陰性菌耐藥率。(3)常見革蘭氏陽性菌耐藥率。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 71例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流感染患者共分離病原菌103株, 其中革蘭氏陰性菌64株, 占62.14%, 革蘭氏陽性菌35株,占33.98%,真菌4株,占3.88%。 居于前2位的革蘭氏陰性菌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居于前2位的革蘭氏陽性菌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見表1。

表1 病原菌分布情況
2.2 常見革蘭氏陰性菌耐藥率 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吡肟、亞胺培南耐藥率較低,對環丙沙星、莫西沙星耐藥率較高;肺炎克雷伯菌對厄他培南、頭孢西丁耐藥率較低,對頭孢唑林、環丙沙星耐藥率較高。 見表2。

表2 常見革蘭氏陰性菌耐藥率
2.3 常見革蘭氏陽性菌耐藥率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替加環素耐藥率較低,對紅霉素、青霉素G 耐藥率較高;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利奈唑胺、達托霉素耐藥率較低,對氨芐西林、頭孢唑林耐藥率較高。 見表3。

表3 常見革蘭氏陽性菌耐藥率
血流感染指各種病原微生物、毒素侵入機體血液循環,并于血液中釋放其代謝產物及毒素,進而誘導炎癥介質釋放,最終引起嚴重全身感染性疾病[5]。急性白血病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白細胞數量異常、骨髓抑制,常發生細菌性血流感染,據報道,血流感染病死率高達35%[6]。 因此,為有效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 及時明確病原菌種類及耐藥性具有重要意義。
血培養為臨床診斷白血病流血感染的“金標準”,相關研究指出,血液惡性腫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陽性率為20%~40%,以細菌感染為主,西方國家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 我國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7]。本研究結果顯示,71例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流感染患者共分離病原菌103株, 其中革蘭氏陰性菌占62.14%,革蘭氏陽性菌占33.98%,真菌占3.88%,表明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其次為革蘭氏陽性菌,真菌感染較少。隨著抗感染藥物廣泛應用, 以及細菌耐藥基因不斷發生變化,細菌自身耐藥基因產生,耐藥基因于不同菌株之間傳播致使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 因細菌血培養結果具有一定滯后性, 故了解當前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流感染患者常見病原菌及其耐藥性, 對指導臨床治療中經驗用藥具有重要意義[8]。 本研究結果顯示,革蘭氏陰性菌中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吡肟、亞胺培南耐藥率較低,對環丙沙星、莫西沙星耐藥率較高; 肺炎克雷伯菌對厄他培南、頭孢西丁耐藥率較低,對頭孢唑林、環丙沙星耐藥率較高,可見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在治療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中療效顯著,而對喹諾酮類藥物耐藥性較高, 可能與臨床中此類藥物應用過于廣泛有關。 革蘭氏陽性菌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替加環素耐藥率較低, 對紅霉素、青霉素G 耐藥率較高;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利奈唑胺、達托霉素耐藥率較低,對頭孢唑林、氨芐西林耐藥率較高, 故臨床針對革蘭氏陽性菌感染嚴重者應將糖肽類藥物作為首選抗感染藥物。
綜上所述, 急性白血病化療后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種類多樣,主要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通過血標本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 可了解病原菌分布情況及耐藥性, 為臨床醫師積極控制感染提供有效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