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山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 贛州341400)
胸腰椎骨折在老年患者中比較常見。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患者骨密度下降,易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1]。 而胸腰椎是脊柱活動應力集中部位,更易發生骨折[2]。 對于骨折損傷比較嚴重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骨折復位情況比較差[3]。 隨著微創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經皮椎體成形術(PVP)在胸腰椎骨折治療中應用廣泛。本研究旨在探討PVP 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0例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抽簽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35例。 研究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58~80歲,平均(68.33±4.50)歲;腰椎骨折12例,胸椎骨折10例,合并骨折13例。 參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60~80歲,平均(68.70±4.55)歲;腰椎骨折11例,胸椎骨折10例,合并骨折14例。 納入標準:存在腰背疼痛等癥狀,經X 線確診為胸腰椎骨折;符合手術指征;骨折部位椎管未突出;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無癥狀的椎體壓縮骨折;目標椎體的感染性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骨水泥過敏;無法耐受手術;合并神經損傷;合并其它部位骨折;多處爆裂骨折。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參照組 采用保守治療。 入院后,根據患者情況,7d 內對其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在X 線片引導下,將受損椎體定位并使用矯正枕墊,將枕墊抬高直至無法忍受為止。 給予患者使用止痛藥物。 行俯臥位,在其胸下放置墊子,保證脊柱保持拉伸體位。 患者訴胸背部疼痛緩解后,可指導其進行背伸肌力鍛煉。于半個月后,為患者拍攝X 線片,對椎體復位情況進行觀察。 復位良好者,可使用脊柱后伸型支具進行固定和恢復。 固定支具使用90d。
1.2.2 研究組 采用PVP。全麻后,行俯臥位。將患者胸部墊高,利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系統和C 型臂以及X 線, 確定傷錐左右椎弓根中心連線,找準穿刺位置和平面。 患者正側位,沿確定好的穿刺點,將穿刺針沿椎弓根入路,針尖置于椎弓根橢圓形皮質外緣,由內側傾斜15°角進針。 直達椎體正中、前中1/3~1/4交界處,停止進針。 針尖保持在棘突附近位置,拔出針芯。 詢問患者下肢疼痛感覺,防止損傷神經側位。 穿刺成功后,將擴張球囊插入已建立的通路,注入3ml 左右的造影劑,緩慢將壓縮的椎體撐開。 球囊達到椎體上下終板或者椎體高度恢復到最佳時,停止擴張球囊。 將骨水泥調配后注入椎體中, 胸椎注入量3~4ml, 腰椎體注入量4~6ml。 骨水泥出現外滲或者彌散至椎體后,停止注射。觀察是否有泄露情況。 骨水泥注入完成后,將針芯插入,水泥凝固后,將穿刺套針拔出。 并對穿刺點進行加壓包扎。 患者術后臥床休息2~3d,使用抗感染藥物。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隨訪半年后進行評估,痊愈:患者傷錐疼痛癥狀消失,生活能夠自理,傷錐愈合情況良好;有效:患者傷錐疼痛狀況偶有發生,生活基本可以自理,需適量使用止痛藥物,傷錐愈合情況欠佳;無效:患者傷錐疼痛以及愈合情況差,生活需要他人照料。 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2)對比兩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3)對比兩組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高于參照組的7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比較 研究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住院費用較參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s)

表2 兩組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s)
組別 n 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萬元)研究組參照組35357.78±2.652.42±0.689.23±2.350.52±0.08 tP 2.9658.7120.0048.89±1.2811.33±2.104.1020.0020.000
2.3 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 研究組VAS 疼痛評分(4.85±1.50)分,參照組為(6.55±1.66)分,研究組VAS 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意義(t=4.684,P= 0.000)。
胸腰椎具有支撐整個身體平衡以及保護內臟器官的重要功能[4]。 對于老年患者來說,由于骨密度、骨質量下降易出現骨質疏松等癥, 在受到應力比較大的情況下,容易引發胸腰椎骨折[5~6]。 臨床上對于胸腰椎骨折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方式[7]。 保守治療對于骨折情況比較輕的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對于骨折嚴重患者,治療效果不佳[8]。 且患者術后生活雖然基本能夠自理,但是疼痛癥狀較重。并且長期臥床導致骨質流失和肌肉萎縮, 更加影響其活動能力。 傷錐復位情況不樂觀, 甚至會造成脊柱變形,仍需進一步的手術治療[9]。 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PVP 開始應用在胸腰椎手術[10]。該術式通過使用球囊將壓縮的椎體撐開,幫助傷錐復位,并向其中注入骨水泥,可對椎體起到固定作用,維持傷錐的穩定性,使傷錐具有抵抗外力的強度,緩解神經受壓迫癥狀并減輕所受到的外界壓力。骨水泥的熱力作用,還可以降低神經細胞敏感性,減輕患者疼痛。作為一種微創手術,PVP 有術后疼痛感低, 對患者胸腰椎功能恢復好的優點[11~12]。 患者術后可及早下床鍛煉,可以減少住院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4.29%,高于參照組的77.14%(P<0.05)。研究組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住院費用較參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VAS 疼痛評分為(4.85±1.50)分,參照組為(6.55±1.66)分,研究組術后VAS 疼痛評分較參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84,P=0.000)。 表明經皮椎體成形術可以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動,患者術后疼痛感低。 但是其治療費用比保守治療要高,且需謹慎考慮手術適應癥,需在術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