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摘 要:現如今,互聯網走進了千家萬戶,它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由此,經濟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本文首先講述了“互聯網+”模式的內涵與概述,然后提出了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農產品的安全監管的優勢,最后對于如何構建農產品的安全監管機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當今社會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食品安全監管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已深入鄉鎮,部分地方甚至建立了村級監管隊伍。中國有14億人口,2.45億農民,保障他們的食品安全任務十分艱巨。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屢屢出現問題,由此,食品安全問題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互聯網+”模式的內涵及概述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水平逐漸提高,互聯網豐富了大眾的生活,很多產業也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而發展得越來越好。該戰略的中心思想是:通過互聯網平臺把各項信息技術發揚光大,以此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各個行業、產業的融合,能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一般來說,“互聯網+”模式就是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將與經濟相關的產業等進行改革創新,使其更加方便。對于農產品行業來說,運用“互聯網+”模式的目的就是借鑒新時代的信息技術,使工作變得輕松的過程。
在“互聯網”的帶動下,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將進一步其細化,各部門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手機軟件進行查看,從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提供科學依據,使標準化管理得以有效地實現,可以將手機終端的數據進行核查并拍照整理,對其進行全面監控,使監管機制更加透明化。還可以通過GPS對工作人員的位置進行監控,確保相關人員在崗,及時通過平臺上傳數據,對其進行實時監督。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安全監管的優勢
(一)明確各監管部門責任
靈活運用互聯網平臺,使得各監管單位可以根據互聯網平臺開發和應用數據庫,工作可以進行良好銜接,大力提高監管水平。在互聯網模式的背景下,有效監督各部門操作流程,把監管責任進行合理劃分,使得監管流程更加透明,實現監管工作的可控化,完善整體監管流程。
(二)使監管方式更加變通
在互聯網的輔助下,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與整理,監管部門能夠快速而又準確地發現農產品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探究,及時地處理,使監管更加迅速,更加靈活。并且,通過互聯網能夠做到“有跡可循”,使得監管更加透明。
(三)監管模式更加全面
互聯網的發展,使數據分析更加全面,可以對近年來的數據進行整理,進行統一的分析和處理,并可以及時為監管機構提供政府監管服務,如提供全面的質量安全報告、疫情預警信息等,使監管更加全面、高效。
(四)有效提高預知問題的能力
通過互聯網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數據整理,主要目的是通過監管而降低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風險,有益于人類的身體健康。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監督各部門管理情況,充分做好事前監督,在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出現問題之前,通過分析數據而對信息進行有效預測,提前規避風險,有利于提高監管能力。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安全監管機制的具體監管研究
(一)構建智能化的信息共享機制
一般來說,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的特點是整體數量龐大,操作不集中,而農產品生產環節較為復雜,質量安全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近年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而政府對于把控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工作力量薄弱,行政監督管理問題上略有不足,執法力度不夠,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入手:一方面是進行自我反省。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可以通過自我檢查,深刻監督生產過程,避免出現食品安全質量問題。另一方面是進行外部監管,除企業外的社會組織、媒體、人員、政府等各類監管部門和監管單位都可以對其進行監管。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之間可以建立一個信息分享渠道,將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相結合,信息之間共同分享,做到信息透明化,實現互惠互利。通過對數據進行分享,重要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直接解決,在數據庫中可以應用不同的監管部門。各監管單位除了需要建立自己的監管體系,還應該將平臺上的數據統一進行整理和劃分,由此通過網絡平臺搭建的信息共享系統,相關人員可以獲得更全面的信息,更有效地利用信息。
總體規劃的實現可以從數據庫的集中設計和建設入手,通過數據庫的整體設計和實現,從源頭上有效整合監理信息,統一監理信息標準。后續計劃的業務系統開發和實現并行的框架下,統一結合,在系統集成化方面,突出監管重點和目標,充分發揮代理的各種業務系統支持能力,借助云計算、大數據分析方法,加強誠信建設,提高整體決策分析能力。
(二)開啟智能化的責任交接監管模式
從生產農產品到銷售這一流程中,每一環節都涉及質量安全問題,應盡可能地避免在此過程中出現問題。人與人、部門與部門之間在監管責任傳遞的過程中,應開啟智能化的責任交接監管模式,使監管責任更加明確,有利于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監督意識。通過對物聯網以及移動通信功能,對現代化互聯網技術加以應用,構建相關電子檔案數據庫,從而保證農產品的各個環節均能找到責任人,使農產品的來源、去向信息都能追根溯源。
具體來說,責任落實機制的建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實現監管單位與農產品的綁定。監管單位將自身收集到的信息與生產過程中貿易產品信息的融會貫通,對于農產品安全責任的認定以及提升監管的力度都是有利的,通過采取一定措施落實到實際責任人。例如,可以對不同批次的農產品進行不同的編碼,可以直接找到出現問題環節的責任人,從而提高處理效率。另一部分是,實現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智能轉移,農業產業鏈之間的每一環節都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重要因素,構建智能轉移系統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將其中某個環節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通過對數據庫中的數據分析之后,對各個環節有效地獲取信息,將整體構造成一條傳遞鏈,有助于發現每個環節出現的問題,提高監管水平。
(三)完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
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監測和預警,建立應急響應體系,一旦出現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能迅速對其質量安全問題進行處理,避免承擔更多損失,同時也能夠有效維持社會秩序,保證消費者的食品安全。還可以將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通信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匯總,根據行業類別、范圍和信息來源,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損害嚴重程度項目和時間進行初步識別,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登記。首先是進一步加強省級質量管理,加大監測力度,定期對農藥進行執法抽查,大力建設分析數據庫,舉行專家檢測會議,從多種方面提高風險評估和預警能力。其次是加強市、縣兩級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強化市縣現場檢驗職能,增加農產品重點基地、批發市場、超市和各類示范基地數量。最后對于監測出來的質量安全問題,及時進行報告和追究責任人,迅速對事故作出判斷,對信息發布渠道進行整理,保證各個環節都能得到有效準確的信息。
(四)實行標準化生產機制
促進標準化建設過程中,政府應該突出重點,推動監管機制,加強示范要求,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的模式,對農產品的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進行監控。一方面,要完善標準體系的建立,加強對生產標準的建立和修訂,并努力減少儲蓄和消費成本,將標準轉化為操作手冊,確保符合實際生產實踐,保證生產標準。另一方面,要加大標準化推廣力度,通過對人才的培養,以糧食產糧大縣為目標,推動整體進程。對其中風險系數高的生產技術應提高監督力度,重點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以品牌引領標準化。
(五)完善法律法規,對農產品質量問題實行有效監管
國家出臺明確的法律依據,能夠有效整頓與治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農產品質量問題的責任人實行法律處罰和責任追究,不僅要追究責任人,還要追究各級監管部門的行為。從法律的角度對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負責,只有通過法律法規的限制,才能有效地建立農產品的監管責任。向企業灌輸法律知識,引導企業自覺守法,強化法律觀念,凈化農產品市場,嚴厲打擊違法違紀行為,迫使企業退出農產品市場,保證農產品安全質量。
(六)落實監督制度,推進全程管理
政府應該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中國的農業生產主要集中在城鄉。建立健全和落實農產品安全監管機制,開創以鄉鎮為主體、以群眾為主體的農業技術安全服務中心。服務中心除了向當地農民提供農產品技術和信息,還應對所屬管理范圍內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進行有效監督,并對農產品生產企業進行檢查。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加強對農產品安全質量水平的監管力度,必須從多個方面著手,食品安全問題是民生問題,切不可操之過急,需要循序漸進的有效控制,加大對各方面政策的扶持,在互聯網的助力下,農產品安全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孫瑩.“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的安全監管研究[J].管理觀察,2020(02):40-41+47.
[2]李劍宇.“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營銷模式策略分析[J].中國市場,2020(11):128-129.
[3]陳昭宇.“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20(11):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