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文雨
摘要:本文將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的教練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運用了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沈陽體育學院的教練員和學生以及場地進行了調查。以高校校園籃球普及為基點,分析了沈陽體育學院籃球隊訓練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1)校內籃球教練員過于注重實踐訓練,對理論教學有所缺少。(2)籃球隊的學生對訓練的滿意程度各有自己的看法;(3)學校有自己培訓籃球隊的訓練場地,但是在數量上,隊員私下訓練場地不能達到學生的數量需求等,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性提出改進建議,以期對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籃球隊后續訓練提供參考。
關鍵詞:沈陽體育學院;籃球運動;訓練現狀
引言
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的建設者和促進者,籃球是大學生比較熱衷的一種運動,也是一個團隊合作項目。大學生打籃球很有競爭性。常常為勝利而激動,為勝利而驕傲,為失敗而遺憾。為了贏得比賽,他們會互相鼓勵,互相學習,盡量發揮他們的技能。因此,籃球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團體和團隊之間的關系,這對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是非常有益的。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我國新一代的力量。他們代表先進思想和專業技術全面發展的人才。籃球正以更快的速度向商業化、職業化、產業化發展。特別是高層次競爭籃球已經轉向專業化和商業化的方向。在一些國家,籃球的商業化程度很高。當代職業籃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高收入的職業,只有少數精英成員需要特殊的人才可以從事。優秀的運動員是青大學生的偶像。通過互聯網等了解NBA等職業聯賽的傳播以及發展,籃球在學校內、社會中越來越受到眾多大學生的追捧和熱愛。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的男子籃球隊在籃球訓練方面,有著對科學規范、具有針對性的優勢,對籃球事業發展起著推進、輸送人才的作用,所以本文以科學規范的方法,真實可靠的數據為基點,對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的男子籃球隊的教練員、隊員以及場地等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文獻綜述
于振峰等人在《中國籃球競技后備人才現狀調查與培養對策》研究得出了要發展籃球后備人才,要完善該市場的發展,通過建立相關規范的籃球后備人才轉會條例,這樣可以得出,籃球后備人才的市場管理需要正規化、法制化,為籃球方面的運動員進入市場提供一定的基礎。
候德紅等人《中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研究得出了他們自己的觀點:為了更好地全面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和有序的培養方式協調發展,提出了確立以“體教結合”多種方式協同發展的人才發展體系。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的男子籃球隊的訓練現狀。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在河南科技學院圖書館實地進行圖書查閱。
2.訪談法
對將近60名體育教育系的男子籃球隊的大學生進行現場訪問調查,了解其參加籃球的動機,經歷以及參加籃球訓練隊后對訓練的滿意度、感受與體會。
3.邏輯分析法
本文運用邏輯分析法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并為文章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
4.問卷調查法
遵循體育科學研究方法,有關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與要求進行研究問卷信效度檢測,測出信度效度分別是0.762和0.728,問卷合理有效。設計了《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的男子籃球隊訓練現狀研究》的大學生問卷,全面的對本次研究進行調查。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籃球隊的教練員的配備情況
1.教練員的年齡分布
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共有籃球教練5名,其教練員全部為男性,年輕的籃球教練員占總體比例還是相對較高,其中30—40歲階段年齡的教練員有三人,占調查人數的60%;40—50歲年齡段的教練員有一人,占調查人數的20%;在50—60歲之間年齡階段的教練員有一人,占調查人數的20%。由此表明,年輕的教練員占多數,可想而知經驗并不如年齡大的教練員;教練員的經驗積累需要增進。但年輕的教練員可以為學院的籃球隊發展帶來新鮮的血液,從籃球隊往年傳統的訓練方法上引進新的訓練方法。
2.教練員的學歷情況
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的籃球教練中,有3名籃球教練員學歷為碩士研究生,占調查人數的60%;有1名籃球教練員學歷為博士,占調查人數的20%;有1名籃球教練員學歷為本科,占調查人數的20%。由此表明,教練員總體的學歷情況都挺高,大部分在碩士研究生學歷以上。但是博士學歷只有一人,高學歷的人才還有待增加。為籃球隊引進更多高學歷人才,更好地為籃球隊的訓練以及理論知識進行科學規范的學習。
3.教練員的職稱結構
學院中的教練員都為學校內的教師擔任,其中有1名籃球教練員職稱為助教,占調查人數的20%;有1名籃球教練員職稱為講師,占調查人數的20%;2名籃球教練員職稱為副教授,占調查人數的40%;有1名籃球教練員職稱為教授,占調查人數的20%。由此表明在職稱結構上來看,教練員大部分都是講師以上的。說明教練員們都進行科學系統的學習訓練,并具備一定的教授的經驗。對籃球隊的訓練以及學習有堅實的保障。
(二)籃球隊訓練隊員的基本情況
1.訓練隊員參加籃球運動的動機調查與分析
籃球隊訓練隊員參加籃球運動的直接目的是鍛煉身體,他們都想培養自身的競爭意識、與其他人交往更多,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由此可見,大多數的訓練隊員認為參加籃球運動是為了保持健康。有一部分的訓練隊員認為通過打籃球可以培養自己的團隊競爭意識。還有一些訓練隊員認為參加籃球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可見,訓練隊員意識到要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并在競爭中取勝,訓練隊員在籃球競賽中,必須有激烈競爭意識、滿足競爭能力的需求。他們有共同的愿望和想贏取比賽的目標。通過籃球這一項運動,訓練隊員自己可以和不同人進行接觸,從而可以建立人際關系,通過該運動過程,訓練隊員可以達到互相尊重、互相競爭的目的。
2.參加男子籃球隊的人員分配
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的男子籃球隊共有三個年級訓練隊員組成,總共計數56人。其中,大一籃球訓練隊訓練隊員有20人,大二籃球訓練隊訓練隊員有11人,大三籃球訓練隊訓練隊員有25人。其中大一籃球訓練隊員人數所占三個年級的總人數比例為35.7%,相對居中。是因為學校籃球隊為了選拔籃球隊該方面人才所呈現的結果。大二籃球隊隊員所占三個年級的總人數比例為19.6%,為最少。因為文化課的學習方面,隊員會以學業為重的思想,造成大二籃球隊隊員減少,從而成為三個年級隊員人數相比最少。大三籃球隊隊員所占三個年級的總人數比例為44.6%。大三籃球隊隊員為了面臨實習以及以后就業問題,想要強化該方面的自身技術,人數明顯提高,成為三個年級的訓練隊相比較人數最高。
3.隊員的籃球基礎基本情況
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的男子籃球隊中,各個年級參加的人數和訓練基礎略有差距。相對來說,大三的籃球隊隊員參加的比賽及日常訓練較大一大二的籃球隊隊員多,參加訓練隊的時間長,在男子籃球隊中,有53.5%的籃球隊隊員曾經參加過籃球訓練,有34%的籃球隊隊員曾經參加過比賽,而有8.9%籃球隊隊員只是接觸過籃球,還有1.8%的籃球隊隊員只是了解籃球。由此表明,籃球隊員自身的比賽經驗需要積累,參加更多的比賽,為自身的經驗積累起到促進的作用。
(三)籃球訓練隊的訓練現狀
1.籃球訓練隊時間安排表
通過調查發現,籃球訓練隊中,大一,大二,大三三個年級的訓練時間段各有不同之處。其中周六、周日兩天為休息日,就不在該時間內進行籃球訓練。大一籃球隊訓練隊員在周一早上的6:30—7:30,周三下午的5:00—6:30,周四下午的6:00—7:30的時間段進行訓練。大二籃球隊的隊員訓練在周二早上6:30—7:30,周三下午的6:50—8:20,周四下午的6:50—8:20的時間段進行訓練,大三籃球隊隊員訓練在周二下午的6:50—8:20,周四早上6:30—7:30,周五早上6:30—7:30,周五下午2:30—4:00進行訓練。由此表明,籃球的訓練時間都是在對每天的時間規律基礎上分析并安排的,使訓練更加的科學高效。
2.籃球隊的訓練頻率
大一,大二,大三各自在每周的訓練頻率有所不同。大一籃球隊每周訓練三次,大二籃球隊每周訓練三次,大三籃球隊每周訓練四次。由此表明,籃球隊員的訓練頻率都是具有一定數量的,對課程的學習有著一定的次數積累,為學習該課程起促進作用。
3.隊員訓練時長
通過對大一,大二,大三籃球訓練隊的各自時間段來調查,其中,隊員在早上訓練的時間為一個小時,隊員在下午的訓練時間為一個半小時。由此表明,從隊員的訓練時間上看出,隊員有著充足的訓練時間。使訓練的效果更高效,學習的內容扎實牢固。
(四)場地設施情況
場館和基礎設施對于籃球隊訓練課程和活動來說非常重要。在場館數量進行調查中,從場地的數量上看沈陽體育學院對三個年級的籃球隊提供室內場地有兩片,大致能夠滿足對課程學習時候的訓練,但數量并不充足,不能滿足隊員個人的需求。學校的籃球場地根本不足以讓隊員進行日常活動和訓練,有時候會被一些學校內的組織或者社會上組織占用。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沈陽體育學院對籃球隊提供的室內籃球場雖然進行了重新裝修,使得設施以及環境得到改善,但是在數量的擁有上無法滿足隊員的運動需求。
(五)隊員對籃球隊專用訓練場地滿意度調查
對籃球隊的專用室內籃球場地整體環境調查中顯示出:隊員對訓練的場地正常滿意和最滿意的分別占調查人數的44.6%和17.9%,一般般滿意的占調查人數的 19.6%,有點不滿意的占調查人數的14.3%。一點點也不滿意的占調查人數的3.3%。由此表明,隊員對籃球場地的質量方面看法意見不大,但是在場地的數量上面,不能滿足各個隊員的自身需求,所以兩者相結合,處于正常滿意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居中位置。
結語
1.年輕的教練員占多數,教練員的經驗積累需要增進。年輕的教練員可以引進新的訓練方法。
2.學校的籃球訓練隊教練員較少;且具有高學歷人才的配比不足。
3.教練員職稱結構大部分都處于高職稱,教練員們都進行科學系統的學習訓練,并具備一定的教授的經驗。
4.籃球訓練隊的隊員與教練員的比例達到要求,但是個人對教練的需求達不到。
5.通過運動員級別看出教練員都曾經是國家級運動員。他們具備一定的訓練積累經驗以及訓練方法。可促進籃球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喆.體育精神研究述評[J].運動,2018(12):138-139.
[2]梁觀紹.中美兩國培養籃球運動員途徑的比較與分析[J].體育師友,1994(3):39.
[3]汪偉信.中美籃球文化比較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1997,11(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