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源
摘要:在籃球運動中投籃技術是十分重要的,是唯一的得分手段,因此必須加強對籃球運動員投籃的訓練,促進籃球運動員投籃技術的提高。投籃得分的高低決定著球隊的發展,決定著一場籃球賽是否能夠取得勝利。但在籃球訓練中如何能夠提高籃球運動員投球的命中率,則必須從籃球運動員的技術角度出發,找到合適的訓練方法,從不同種類的技術出發,找到提高投籃精準度的方法,促進籃球運動員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籃球運動;投籃技術
引言
籃球作為一項綜合性較強的訓練活動,在籃球比賽中,要想增加投中的準確度,提高得分情況,則必須注意幾點要求,包括投籃的技術以及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及心理狀態等。相應人員必須提前制定好有關于投籃的計劃,從而激發出籃球運動員的斗志,提高他們的競爭力[1]。只有提高其投籃的準確度,才有助于提高比賽的成績。所以,在籃球運動開展時,相應人員必須做好投籃技術種類的合理劃分,根據技術的不同,制定出合理化的訓練方法,從而提高比賽成績。
一、籃球運動投籃技術分類
(一)遠距離投籃技術
在遠距離投籃技術,若所投籃命中率較高,則會贏得三分球,并給三分球全部拿下,則會給內線的進攻人員降低心理的壓力,遠距離技術也是能夠打破原有局面的重要手段,只有三分球投入籃筐后,才能分出兩隊之間勝負的結果。針對三分球技術進行分析,在運動員進行三分球投擲的過程中,必須確保所站的位置以及身體是否趨于平衡穩定的狀態,確保肩膀與手臂、手腕、手指等協調地發揮,正確發力,才能增加命中率[2]。三分球需要在原地進行投跳,所以必須做好原地跨步、轉體投籃、移動急停跳投以及運球急停投跳的控制。
其中遠距離投球訓練方法中,三分球技術并不復雜,但卻因瞄準點的問題,會出現誤差,不宜投中,所以需要運動員長期訓練,才可有效提高命中率。遠距離投球技術中,若采用三段系統訓練的方法,則必須要根據籃球比賽中運動員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該手段,科學地應用該方法。
針對遠距離投球,投籃訓練階段,需要讓運動員們投的次數多,點多,投籃的方法多,所以一般情況下,在一個訓練周期開始時,訓練的時間較短。所以要求必須建立起較為牢固的投籃動力定型,這樣即便投籃的地點不同,但是投籃的準確性較高,從而可以達到訓練要求[3]。在運動員進行投準的練習時,必須不斷鞏固動力定型,所以必須培養出具有較高心理素質的運動員,具有頑固化的意志,才能提高投球的命中率。首先,需要確定投籃的方法,第二,需要以投得準確,快速為主,第三,需要結合防守,第四,運動員應當穩定情緒,避免偏差出現。
(二)中距離投籃技術
中距離投籃需要運動員具備全面進攻的戰術,還要擁有優良的素質,包括靈巧的身軀、充分的力量、敏捷的動作、果斷的思維等。在實施中遠距離投籃時,含有較多的進攻技術,屬于技術組合投籃的過程,比如運動員需要轉身跳躍投籃、運球動作急停并跳躍投籃、在運球行進中跳躍投籃。在訓練中距離投籃時,應采取從簡單到煩瑣的過程,最后通過復雜的投籃技術組合練習與防守練習,實現在對抗中掌握中遠投籃技術[4]。
(三)近距離投籃技術
近距離投籃具有較高的命中率,也是對戰雙方的攻防矛盾點。近距離投籃是否得分,體現著球隊具有的實力。在近距離投籃時,投籃運動員需要具備較強的跳躍高度、彈跳力量、手部運動技能,要充分發揮出軀體的靈活度與充足的力度,完成向內擠入、靠近、拱入的過程,并且在舉球時能夠成功躲避對方的干擾將籃球投入籃筐。在近距離投籃時,經常會發生對方干擾進球而產生犯規行為,分值可以與遠投三分相一致。在對戰中,近距離投射可以有效阻礙對方實施快攻戰術,是有效建立退防措施的積極手段。在應用近距離投射時,含有的技術包括:低高手投籃技術、反手投籃技術、勾手投籃技術、扣籃技術、補籃技術等。在訓練近距離投籃時,運動員應采取背向接球的過程,還要與要位接球訓練、前后轉身訓練、護球運球訓練結合開展。雖然近距離投射的范圍較小,運用的投籃技術與中遠距離投射技術相比較為簡單,但是對手部運動與變化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訓練時應培養運動員全面掌握投籃技術。首先,常規與訓練相結合,提高近距離投射得分能力。其次,個體、分組、集體三種訓練模式相結合,提高運動員弱勢方面的能力。再次,個體作戰與以多防少模式相結合,能夠培養運動員以一敵二的能力。最后,簡單與復雜組合投籃相結合。
二、三種距離投籃方式之間的關系及運用
遠、中、近投籃方式的命中率表現出從難到易的過程,在比賽中會存在三秒違例的要求,并且防守策略屬于密集防守及以球為中心的防守。遠、中、近投射屬于人為假設的距離,未嚴格要求哪個區域不能投射。因此,三種距離投籃不能分割,形成了三種投射的組合進攻戰略。根據實際戰況選擇不同的距離投籃,還要根據投籃可能性改變投籃距離,比如近距離投射轉變成中距離,遠距離投射轉變成近距離等。可見,三種投籃方式具有密切的關系,屬于相輔相成的過程。
為了提高三種投射命中率,在訓練時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快攻與搶攻能力。在實際比賽中,快攻與搶攻是獲取得分的重要手段,也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措施。其次,培養遠投能力。三分遠投也是提高分數的重要手段,應通過反復訓練培養運動員遠投能力。最后,培養積極與攻擊式的防守能力。防守成功率對投籃命中率有較大的影響力,運動員需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靈活度,采取全場緊逼模式的綜合防守措施,爭得時間主動權,增加搶斷與進攻次數,實現快速打反攻并獲取投籃的機會。
三、運用投攜技術時需要注意的要點及技術分析
(一)投籃要點與技術分析
運動員在投籃時應先找準適宜的位置,眼睛應瞄準籃筐,并實現軀體四肢共同協調配合的過程,心理應摒棄外界干擾因素,運用正確的投籃動作對準籃圈后沿位置準確投入。無論是哪一種投籃方式都應掌握技巧,較多運動員喜好運用右手投籃方式,應注重軀體要保持稍微前傾的姿態,而右腳要向前伸出。另外,投籃動作因人而異,此種方式并不適合所有人,運動員可根據自己的舒適度選擇投籃姿勢。
(二)持球要點與技術分析
持球也是投籃技術中的一種,并且也決定著投籃命中率。運動員在持球時應保證手部的手指與掌根接觸球面,手心與球之間要留有空隙,能夠保證持球舒適感。雙手持球放置于胸前時,肘關節應達到自然下垂的狀態,而雙腳要表現出前后分開或者左右分開,身體的重心要放置于腳部。在投球時,身體要達到柔和度,防止因用力過猛而影響命中率,下肢應先給予大力支持,通過雙膝微曲的過程實現自然發力,手部順勢將球從指間拋出。如果手掌觸球,球拋出的拋物線不能表現出柔和、流暢的過程,影響命中率。
(三)出手速度要點與技術分析
投籃技術中,出手速度對命中率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在投籃動作展開時,身體各部分肌肉都會提供力量。通過肌肉良好的綜合用力,保證籃球拋物線的流暢度。決定出手速度的因素中,身體平衡是先驅條件,手腕與手關節要同時發力,要保證手腕反轉具備靈活度、手指具備柔韌度,還要具備連貫性的要求。
(四)眼睛注視要點
投籃之前應保證雙眼瞄好投籃的位置,還要將周邊環境囊括在內,了解對手是否出手干預。如果對手已經伸手阻攔,應判斷籃球是否能夠精準地投入籃筐內,若不能判斷出球落入的位置及時做好搶籃板的準備。
(五)球旋轉決定著命中率
球的旋轉與弧度相同取決于人與籃圈之間的距離,球產生旋轉是運動員的手腕產生前壓,并利用手指進行撥動而產生的。一般情況下,運動員采取的是球向后旋轉的過程,能夠促進球通過飛行弧線成功落入籃筐內,并且在空中飛行時能夠保持穩定性。
(六)運動員應保持自信心
自信心是決定投籃命中率的內在因素,較多運動員的心理素質不高,即使能夠判斷出良好的投籃位置或者獲取投籃的機會,都會因為心理因素而影響投籃命中率,特別是比賽中產生的緊張情緒。因此,運動員應掌握自信心是實現投籃命中率的內在因素,應始終保持自信心,擁有良好的心態對戰每一場比賽。在贏得比賽時,應挖掘出對手投籃的優勢,若是輸了比賽應吸取失敗的教訓并反思自己的不足,成功改正不足,促進自身籃球運動技術的提升,實現良好發展。
四、基本投籃技術分析
(一)單手原地跳起投籃技術
單手原地跳起投籃技術的動作要領是:若是采取右手投籃方式,應保證右腳長放置于右前方,膝關節稍微彎曲,并且將身體重心下降至兩腳之間,雙手應自然化的五指分開拖住籃球。此時需要注意的是,掌心與球之間要保留空隙,將籃球放置于頭部的右前方位置,雙眼要瞄準籃筐,全身協調配合起跳過程,將球柔和地投出。
(二)雙手置于胸前投籃技術
雙手置于胸前投籃時需要手肘關節要達到自然下垂的狀態,膝關節要略微彎曲,身體也要微微前傾,雙眼應瞄準籃筐。在投籃時,身體重心放置于兩腳之間,腳掌使力給予起跳動力,還要達到腿部輕柔離地的要求,手部拇指應采取向前壓送的過程,并且手腕也要向外翻轉,投出球時要保證腰和腿達到自然伸直的過程。要達到投籃命中率,要保證身體各部位協調配合。
(三)后仰跳投技術
后仰跳投技術的動作要點是:若是習慣于右手投籃,右腳與左腳的位置要達到右腳在前、左腳在后的狀態,身體重點與上述相同放置于腳間。在投籃時,上肢大臂與肩關節之間要達到平行狀態,下肢給予力量支撐,軀體在力量供給下向后上方的方向伸展,投球時達到柔和拋出的過程,并且在球離開手部時,手臂要與球地拋出方向自然跟送。
結語
綜上所述,籃球投籃技術含有多種類型,并且動作要領也有所不同。在訓練時,應根據動作要點反復練習,要求運動員必須掌握要領規范。利用模擬比賽的方式,縮短動作形成的時間,防止對方進行干預,將籃球準確地投入籃筐內獲取相應的分數。
參考文獻:
[1]楊彬.籃球運動技、戰術創新理論的初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5(05):70-71.
[2]肖桃芳.談談籃球運動中攻與守的辯證關系[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85(S2):43-51.
[3]李澤群,談智武,張蔚明.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貫徹“健康第一”思想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4(09):60-62.
[4]陳汝燕,黃順和.淺談假動作在籃球教學訓練中的運用[J].體育科學研究,1999(0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