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中國新聞獎評選首次增設了媒體融合獎項,下設六個獎項涵蓋了視頻、直播和創意互動等新媒體內容,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在獎項名稱方面做了調整,其中將“融媒短視頻”改為“短視頻新聞”。本文以新媒體浪潮下新聞價值的轉變與思考為切入點,著重探討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短視頻新聞作品中新聞價值的轉向,在傳統新聞價值基礎上需要對這些轉向做出思考,進而對短視頻新聞未來趨勢做出初步的預測。
【關鍵詞】融合;新聞價值;中國新聞獎;短視頻新聞
融媒體環境下專業媒體面臨的挑戰來自兩個層面:媒體專業和媒體自身。一條新聞要根據平臺特點制作不同的形式,這是對從業者媒介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挑戰。融合時代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轉型理念。短視頻新聞創作和生產需要在橫向上打破專業圈層,走出精英主義思想,注重用戶的價值;縱向上推進挖深內容,發揮好專業媒體引導帶頭作用。
一、融合語境下短視頻新聞價值之轉變
(一)追求及時效果向關注用戶即時需求轉變
短視頻新聞作為一種內容生產路徑,借助互聯網跨時空移動特點,為用戶了解中國乃至全球故事提供了可行渠道和方式,成為數字時代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從某種程度來講,麥克盧漢筆下的“地球村”已經應運而生,媒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樹立全球格局和視野,加速了短視頻新聞的創新變革。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本地的生活受到大范圍的關注,需要專業媒介根據用戶轉變的需求建立短視頻新聞內容產品思維。另一方面短視頻新聞呈現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識,我們和他者、民族性和世界性等概念不再是抽象的范疇,通過視頻形式滲透到用戶日常生活中。
《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以時間概念切入,聚焦于中國社會不同領域和行業的變化,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與全球的聯系,視頻向用戶傳達出“我們在改變,這些改變源自每一個推動社會前進的主體”,而這些變化正是滿足用戶了解中國社會及全球發展的流轉渠道。《愛中國愛非洲:18國大咖點贊中非合作》是外宣主題策劃作品,6個中英文短視頻讓用戶對中非合作中政府部門、媒體和文化等領域的代表人物有所了解,通過直接采訪體現中非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情況以及“他者”對中國文化認知程度,營造了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這些事實包括了嚴肅政治新聞,也涵蓋了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個體,這些話題恰好是用戶了解自我和他者、深入理解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重要窗口。
(二)顯著性向實用性轉變
傳統新聞傳播活動關注顯著人物和著名地點發生的事實,但隨著媒介技術更迭和設備信息獲得性、可及性的提升,用戶獲取重大事件渠道不斷擴展,互聯網成為專業媒體在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變量。在爭奪有限注意力市場中,短視頻新聞如何找到、找準入口,實現傳者的交換價值和用戶的實用價值?傳統新聞機構注重的新聞顯著性是否還能繼續凸顯采用呢?很顯然,關注社會名人和重大事件所形成的強大號召力和影響力在融合語境中有所消解,互聯網開放性、傳播工具移動化、用戶消費新聞產品碎片化等特點,逐漸打破了話語體系,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擴充了短視頻新聞內容生產的資源陣地成為新聞主角。
獲獎作品突出以普通人的視角來表達每一個“我”與當前大時代同行主題,呈現出了個體、社會和國家之間或大或小的不同程度聯系,這種聯系突破了傳統新聞敘事的宏大視角,為用戶構建了充滿個體化、差異性、同一性和互動性的社會網絡。《鼓嶺!鼓嶺!》開始以沙畫形式展現了加德納老鄉的故事,看似宏大的主題“中美兩國友誼和歷史文往”,通過詳實新聞資料和圖片以及加德納太太和福州鼓嶺之間的聯系、情感來體現。獲獎新聞采用老兵、醫生、國外友好人士等符號化的代表人物,將人物和事實作為敘事前臺,時代和歷史背景放在后臺,產生了代入感。
(三)地理和心理接近向情感連接轉變
傳統新聞價值判斷強調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在這里不是說融合語境下短視頻新聞創作不需要考量生活、地域、興趣、經濟、文化和民族等層面的統一性,而是如何將這些共同的因素轉化為打通用戶和新聞故事之間的情感連接,這種連接又如何以真實、自然和互惠的形式貫穿作品?《臊子書記》中的主人公宋鵬是甘肅隴南沙灣鎮大寨村第一書記,“書記”和“天津大學教師”雙重身份使得這一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豁出一條命,也要挖斷窮根”“我要成為村子里的自己人”以及視頻輕松、幽默拍攝手法,拉近了故事和用戶之間的情感線。視頻左下角“扶貧日志”與主人公工作自述話語,又準確傳達了新聞主題。在短視頻新聞思維邏輯下,表達方式上采用能與用戶共情和共鳴的細節、具象,與用戶的感性心理直接產生聯系。互聯網打破了時空界限,短視頻新聞報道將關注點放在了新聞事件中信息與人的關系,報道不再簡單追求與用戶之間地理和心理接近性,而是在此基礎上轉向情感、心靈親近性訴求,這一轉變促使用戶參與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實中。
二、短視頻新聞創新思維之思考
移動互聯網在傳受兩端之間的作用、5G時代的到來和應用、用戶價值和“技術向善”等理念能否恰當地融入短視頻新聞創作中?新聞平臺和從業者必須認識到,趣味、速度、貼近、現場、審美等元素,通過技術和設備的組合融入短視頻新聞作品,帶給用戶的審美和情感體驗是機器技術本身所不具有的,短視頻是融合新聞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其承載的主流價值和對于社會真善美的弘揚,這是內容創新需要堅守的。
(一)拓展題材廣度,加強內容深度
與傳統的人工運營、人工分發傳播路徑和模式相比,依靠算法分發和推送定向內容成為融合新聞平臺的原則之一。借助算法了解用戶需求和個性化需求,這使得短視頻新聞題材選擇范圍更廣、更精確。在講好中國故事中,短視頻新聞生產需重新構建細節敘事,拓展題材廣度,新聞報道不可局限于時代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那些關乎普通小人物的故事,可能是連接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轉折點。社會個體身上積淀了歷史,同時兼具新時代精神,這些實實在在的人物和事件從幕后走到臺前,在不脫離新聞價值的追求中以用戶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但如何尋找這些典型的小人物,如何在簡短的視頻內容中創新拍攝視角,以及視頻封面圖片選取和新聞標題擬定等方面,達到真實、客觀、中立和平衡,這是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的挑戰。
(二)注重用戶下沉和用戶參與
用戶下沉成為短視頻新聞生產的著力點之一,它指的是媒體將業務擴展到三線及以下城市或農村地區來擴大用戶量,這與上文分析新聞價值轉向關注小人物實用性相契合。下沉的本質是形成對話,在互動當中進行生產,借助互聯網實時、即時特征提升反饋效果。用戶對內容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可變,不是被動地看,而是參與到內容傳播過程中,包括用戶瀏覽、觀看、互動、評論、社文聯系等。在獲得注意力后將“媒介一內容一用戶”之間的對話轉變為持續性實踐,滿足實時變化的用戶信息需求,加強傳播效果。融合語境下,新聞生產早已不再局限于PGC,充分利用UGC作為素材來源,相互協作擴展聯動。新聞客戶端將拍客即普通用戶作為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和線索,專業團隊跟進深度采訪,形成媒介和用戶協同創作團隊力量。
(三)加強傳受雙方的對話和交流
短視頻新聞一個可觀的優勢,即新聞事實在促進多元主體表達上有很大空間,同時塑造了具有層次性的社會文化。它區別于面對面交流和傳統媒體傳播模式,是一種虛擬想象的交流雙方在互聯網時空中進行對話,可視化形式將用戶拉入視頻圖景中,且用戶與新聞主人公形成共情和共通連接的速度是傳統媒體所不及的。但用戶如果僅停留在觀看、文字評論和轉發中,那是一種漂浮者的狀態,而真正從旁觀者轉化為行動者,這是構建傳播共同體的一個關鍵轉折。新技術、一新平臺、新實踐融入新聞內容生產,在反映社會每一個面向中,如何促成文流對話卻又是另一個層面的難題。
結語
短視頻新聞一方面通過不同的承載體系擴展了內容傳播,另一方面有可能在塑造日常生活中影響用戶關于自己和他者觀念的認知理解,在一個短視頻新聞內容框定下,制約著用戶的價值觀、情感和對世界和他人關系的理解。同時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這種碎片式的傳播模式一旦沒有形成穩定持續的機制,將難以為后續的內容生產提供保障。從被動的舊媒體到交互性的新媒體,同一移動設備的功能不斷擴張,傳統媒體分發新聞的方式轉變為傳受雙方轉發新聞的方式。專業媒介在未來短視頻新聞實踐中需將越來越多的個體納入傳播范圍,關注用戶從媒介背后走向開放公開的互聯網平臺的需求及身份轉變,從被動到主動積極參與,從孤立的個體到緊密的社交聯系中挖掘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避免信息源的壟斷和程序化的新聞形式。在當前融合媒體生態中,專業媒體認識到并尊重用戶多元需求,在新聞實踐中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挖掘體現時代變遷的人物故事。短視頻新聞平臺與傳統媒體形成互相借力、合作共生的傳播網絡,進而提升專業媒介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促進傳受雙方有效對話。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頁.
[2][美]亨利·詹金斯,著.杜永明,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3]李舒.普利策新聞獎與中國新聞獎比較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08.
【作者簡介】劉艷,碩士研究生,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青年亞文化、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