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媒體時代,5G+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給媒體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對傳統的播音員主持人,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去主持論概念能否成立?傳統主持人的地位難道真的會被取代?本文將從智媒體時代背景出發,探析AI的優劣,剖析傳統播音員主持人應如何發揮自身優勢來適應時代技術的流動性變革,從而不斷提高自我革新的能力,找到核心價值,堅守專業定力。
【關鍵詞】人工智能;AI主播;播音員主持人;去主持論;專業定力
一、引言
當前媒體融合呈縱深發展,科學創新日新月異,媒介傳播格局發生巨大改變。當《看東方》節目出現了AI氣象主播小冰,當2018年新華社官方發布智能主播邱浩正式上崗的消息,當主持央視網絡春晚的“小小撤”等引起業內一片嘩然。“去主持論”真的要變成現實嗎?傳統播音員主持人應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應對時代技術變革,值得深思。
二、人工智能的特有優勢
(一)5G+AI技術深度融合
5G時代,改變了傳統媒介鏈條上的各個環節,為媒體發展帶來了創造性機遇。5G技術的高速率、高清晰等特點,打破了電視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使移動傳媒無處不在,強烈時空概念的轉變,將帶給觀眾更多沉浸式的視覺體驗。
回顧2017年兩會,央視率先運用H5技術推出《王小藝的朋友圈》系列報道,用戶可以通過點擊鏈接進入虛擬朋友圈,畫面中,央廣主播王小藝站在朋友圈的右下角,用肢體動作和口播方式,解讀朋友圈中信息。通過王小藝點擊朋友圈圖片、視頻,體現虛擬現實傳播效果,沒有絲毫違和感,實現了新聞可視化,傳播進入場景時代。
2019年兩會,我們發現記者們裝備上的變化。SG覆蓋區的觀眾,可實現快速、720度無縫觀看現場場景;記者佩戴虛擬眼鏡直接帶受眾體驗兩會現場的情況,外界受眾可以通過移動網絡,打開手機體驗VR沉浸式的感受,身臨其境,科技時代,未來已來。
(二)AI主播語言多樣傳播準確及時
傳統播音員主持人無法精通掌握多門外語,但科大訊飛虛擬主播小晴可以實現。這位AI主播不僅顏值高,業務能力同樣強大,運用智能語音識別,合成技術,精通多種語言,中文、日語、英語、韓語等隨意切換,并且發音準確,十分專業。
2017年,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寫稿機器人僅僅用25秒就完成了這次的地震速報。作為AI主播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及時發現新聞信息,節省了審稿,編輯時間,促成準確及時的傳播效果。
三、人工智能的劣勢
(一)情感勞動倫理缺失
傳播需要了解人,進行人與人之間有溫度地溝通。如果某一天我們打開電視,手機,環顧四周,身邊全都是“機器人”,難免也會造成人類社會的恐慌。
AI主播沒有長期與人類生存的經歷,通過數據代碼創作,很難感同身受。如果,AI技術沒有實現科學合法運用,可能會引起社會恐慌。傳統播音員主持人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又是參與社會生活的成員,更有強大的社會責任意識,能擔負起傳播時代文明和正能量的職責使命。
(二)審美意識薄弱
了解和掌握藝術理論的基礎知識,達到對藝術作品的賞析和共情,是播音員主持人要掌握的基礎。這種人文藝術的創作與傳承是AI無法體會的。
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創作背景也充滿人文情懷。蒙娜麗莎剛經過喪子之痛,達芬奇為她播放了她喜歡的音樂緩解她的情緒,這才捕捉到了經典的“蒙娜麗莎的微笑”,AI主播不會懂為什么這幅繪畫作品會讓人感動,情感、共情這些都是人類的特權。
四、去主持論背景下主持人擁有不可替代性定力
“去主持論”“主持人威脅論”等論調,顧名思義就是在節目中完全不需要真入主持人的存在。這個說法顯然是不正確的。一些觀點認為AI主播可以完全取代真人主持人,另一些觀點是受時下綜藝節目設置的影響,跨界主持人、由嘉賓擔任主持人直接串詞等,這些因素都對“去主持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傳統播音員主持人需要不斷的調整,適應變革媒體時代的流動性,創新,創造,找到自身的核心價值。
(一)語言定力
張頌教授在《中國播音學》書中提到“有稿時出口成章,無稿時錦上添花”是即興口語表達的最佳境界。
主持人董卿在歡樂中國行元旦特別節目的即興救場,是現場主持即興口語應對的完美案例。董卿用“歡樂的笑”“感動的淚”“奔波的苦”等諸多排比句即興制造了一句又一句的動人語言,流暢的語言表達,敏銳的即興反應鑄就了這個“金色三分鐘”。
相反,人工智能主播只能在前期設置好程序的狀況下,按部就班地完成播報等機械性工作。節目策劃、設計、主導是主持人的核心價值,真正的創造還需要人來完成。
(二)情感定力
人是高級的生物,人有邏輯思維和高級情感,這是人與機器最大的差別。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康輝播出了一則題為《中國已做好全面應對的準備》的國際銳評,這條新聞震撼人心,播出了中國態度,讓觀眾感到氣勢磅礴。這樣好的新聞播報絕不是AI主播能夠替代的,AI主播沒有態度和立場,它不會聯系國情、了解民情、感悟歷史,只能機械地播讀。
AI主播沒有和人類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共情,很難達到人類情感的共鳴,傳播效果只會差強人意。
(三)節目品牌定力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不可能找到一模一樣的“主持人”。廣大群眾喜愛的節目,取決于節目內容的精彩程度,更凸顯主持人的主持魅力與風格。
早期,撒貝寧在《今日說法》節目中的主持風格是嚴肅、莊重、不茍言笑,如今在《開講了》《開學第一課》《明星大偵探》等類型綜藝節目中,我們看到了段子手、搞笑的他,體現了主持人的個性化風格塑造,風格在變,節目品牌定力卻經久不衰。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模擬人的外形特征,聲音樣態,卻無法適應多樣化節目類型主持人的需要,即便是每個AI主播都可以穿不一樣的服裝,擁有別樣的身體形態,機械的表達還是難以滿足受眾對主持人風格多樣性的要求。
五、人工智能時代主持人應對沖擊要加強專業定力適應時代變革
2018年互聯網大會我們初識了AI主播,2019年互聯網大會,帶大家乘著5G的順風車,打開新世界的大門。5G+醫療生活領域的互聯互通;5G+AI的媒介機器等,我們能感受到5G帶來的高速互聯體驗。面對瞬息萬變的科學技術,萬象更新的媒介格局,傳統主持人要尋找核心價值,加強專業定力。
(一)提高人機協作交互能力實現共贏
把工作重心放在機器所不能上,最大程度地夯實專業定力,實現人機協作,最終達到共贏。AI主播的出現是對傳統播音員主持人的一種鞭策,以往我們熟練播報,按部就班地工作。如今,傳統播音員主持人要學習運用新媒體傳播渠道,甚至“跨界”新身份,新平臺。
AI主播能負責從事機械的繁重的工作,將人從復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具有創造性的內容,這樣的人機協作,才能優勢互補,實現共贏。
(二)夯實專業基礎應對技術挑戰
播音員主持人要經過長期科學學習,系統訓練,最終走上專業崗位。傳統播音員主持人長期重復常規工作,易出現懈怠、業務能力差、停滯不前等問題,這樣的媒體人面對AI不堪一擊。
加強腦力,腳力,眼力,筆力,更不能忽視對人的洞察和關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對播音員主持人專業實踐,夯實專業基礎最好的詮釋。
(三)心存危機意識嚴守職業紅線
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今,很多主持人消失于時代浪潮,但依然有優秀的主持人堅守初心,深耕節目,創造品牌,使大眾在紛繁復雜的媒介環境中,找到精神共鳴,心靈歸宿。
智媒體深入融合,讓媒介規則似乎變得若即若離。從PUGC到UGC生產內容,自媒體平臺上語言失范,行為失范等現象層出不窮。播音員主持人要秉承職業紅線,樹立自己的職業角色,社會角色,嚴格一言一行,保持敬畏之心,與時俱進,不斷進步。
結語
人工智能的未來在于交互,交互的未來在于更逼真的擬人化,連續性的互動體驗,直到讓受眾感覺,對面的不是“機器人”。未來已來,借助5G、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前有人工智能收集管理信息,后有主持人臺前幕后,相輔相成。傳統播音員主持人應發揮自身優勢適應時代技術的發展,不斷提升自我革新的能力,找到核心價值,堅守專業定力。
參考文獻:
[1]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1):558-569
[2]於春.主持人即興口語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2:5.
[3]易祺鈺,探究人工智能時代播音主持的危機與未來[J].傳媒論壇,2019,2(11):58-59.
[4]徐太星,人工智能時代主持人如何實現人機協同共贏[J].新媒體研究,2019,5(09):125-126.
【作者簡介】陳曦,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