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以破竹之勢滲透進當代社會生活,強烈沖擊著舊有媒體在傳播環境下的原有地位。新媒體的普及,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影響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然而新媒體所依托的網絡平臺,在文明規范體系上還存在著缺失與不健全的現象。在我們不斷接納、采用新媒體形式的過程中,潛藏在新事物下的危機也不容忽視。本文以網絡社會的現狀為出發點,從三個方面討論當下所面臨的新媒體環境文明規范危機。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規范隱私;問題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前進的今天,媒體傳播環境隨著傳播媒介的更新換代,朝著交互性更強、社群化更突出、信息數量更龐大的新形態延伸。新媒體依托于新媒介,以極高的信息傳播速度與龐大的信息傳播數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普遍使用。現階段,媒介形態以“信息符號數字化”為核心。在這個朝著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下,一方面,網絡媒體提供與分享了大量有益文化,加速了社會的信息傳導,打通了更多傳播通道。另一方面,網絡媒體也存在著大量問題:不良信息泛濫成災、網絡傳播的特性導致信息規范不到位、紛繁復雜的外界信息輕松上傳至公眾平臺,不斷影響和改變著社會價值觀的走向與文化體系中的實際內容。新媒體環境沖擊著社會文明規范,并為其帶來了諸多挑戰。
一、道德評判標準個性化
自1994年3月中國獲準加入互聯網以來,網絡媒體發展26年的時間里,受眾與網絡媒體的關系日漸變化,如今,網絡平臺已經不再是單純提供信息的工具了,新媒體之所以能依托網絡媒介不斷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媒體的去中心化特征為每個網絡用戶都帶來了表達的機會與平臺。
如今,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絡輿論成為社會輿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微博、知乎、微信公眾平臺等多個應用平臺成為用戶社群的集中地,網絡平臺高效率的傳播速度使得網絡輿情可以采用網絡自動抓取等技術手段更方便的獲取。在此基礎上,持有話語權、粉絲基礎龐大用戶的觀點評述時刻影響著網絡輿論的走向。由于網民的個體差異,導致了網絡行為的個性化和具體化。網絡觀點的發布與道德評判標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戶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行為標準。
因此,互聯網不僅承擔著傳播主流價值觀的責任,也成為各種異端言論滋生蔓延的搖籃。然而,新媒體傳播的偶發性導致受眾接收的信息往往是淺表層化的、受眾發表的個人意見和道德評價往往是非理性的。甚至個別極端言論在形式上極盡煽情,擾亂公眾對正確道德觀的判斷。盡管大多數網民參與對社會事件的輿論監督、進行道德評價,是為了弘揚正義,但不可否認的,出現了許多以道德的名義惡意制裁、公開他人的個人信息、抨擊與辱罵當事人的不良現象。
因為個性化、非理性的道德評判標準而引起的網絡暴力行為,不僅會阻礙事件的正常發展與對事實真相的調查,而且嚴重影響著社會公共秩序。
二、信息安全面臨威脅
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為更多公民提供了分享個人生活、發表不同觀點的途徑。公民個人信息的錄入豐富了新媒體平臺的內容,推動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卻利用新媒體平臺信息的多樣性和共享性,泄露、收集、處理甚至交易公民隱私,從中謀取商業利益。公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個人信息通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隱蔽或強制收集,以便于商家廣告的精準投放。個人信息的透明化,在侵犯用戶個人隱私的基礎上,給本就處在信息超載狀態下的新媒體平臺灌輸了更多無用信息。
此外,淫穢色情、垃圾信息也是新媒體久治不愈的頑疾。互聯網的虛擬性、隱蔽性以及易獲取性,給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如今,網絡信息量不斷上漲,內容紛繁復雜,信息數量與類型的多樣性,給針對非法內容的審核工作增加了難度。一定程度上減小了非法信息的傳播難度。這些不良信息蠶食著受眾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對未成年人的腐蝕作用極大。近年來,直播等新形式的出現更是為網絡淫穢信息提供了新的窠臼。從網站到直播間,從博客到論壇,甚至社交軟件,不法份子傳播和攫取不良信息的平臺可謂多種多樣。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壯大,信息的不斷傳輸更新,為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信息造假,是影響信息安全的第三大因素。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加工者和制造者。網民不再是單向接收信息的個體,而具有了更多的主動性。新媒體平臺吸納了大量網民自主原創的內容,信息傳播十分靈活,傳播途徑十分廣泛,因而,傳播過程中的細微差異導致的信息變質無可避免。而且,在網絡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信息傳播主體的身份和信息本身的準確性都存在著不確定因素。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在碎片化的信息時代中,在傳播主體具有不確定性的情況內,要想對信息內容做出迅速而準確的判斷,對受眾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時,若網絡監管力度不到位、網絡宣傳不落實,對信息判斷能力不強的新媒體用戶極易信謠傳謠,造成媒體信息可信度下滑。不僅如此,在商業利益的侵蝕下,新媒體的公信力整體層次并不高,我國娛樂新聞造假、經濟新聞造假也十分常見。
三、侵權問題層出不窮
長期以來,公民對于知識文化產權的保護意識薄弱,早在新媒體平臺誕生前,我國這方面的問題就比較突出。如今,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更是使得如原創視頻內容、獨立音樂創作、電子書籍、原創服裝設計、數碼繪畫等諸多文化產業依托網絡環境發展壯大了起來。在文化產業迎來井噴式發展的背后,版權問題也正在迅速增多。內容抄襲照搬,網絡域名、商標使用混亂等,引起了諸多社會糾紛。在我國,導致模仿、剽竊現象層見疊出的基本原因在于: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公民意識不夠健全,網絡信息難以管控。侵權問題越來越多,維權之路越來越艱難。
除了侵犯知識產權,也有一些人乘新媒體之便,侵犯他人的肖像與隱私權。內容投放者往往只注重作品帶來的經濟效益,偷拍、盜攝他人影像后,將侵權視頻投稿至新媒體平臺。由于自身缺乏對相關法律知識的認知,部分公民在接收到侵權內容時,不僅沒有引起重視,有時甚至成為侵權內容的傳播者和隱性支持者。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了原創作品更多被創造與被展示的機會,也給了創作者更多被看見的可能。在這個全新的、龐大的傳播環境下,眾聲喧嘩、人人都擁有表達自我的平臺。然而,這些機會的降臨帶來的并非都是文化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環境下滋生出的眾多問題。如果人們利用新媒體來做促進文化更新迭代的事情,那么新媒體就是文化創新的福音。反之,則會破壞創作者的積極性、摧毀公民信任感,最終限制文化的發展,使文化創新環境陷入惡性循環。
四、新媒體、“成癮”
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形態,凝練了最新的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成果。其輸出方式相較于傳統媒體來說更“前衛”,面向當前的社會環境來說更“貼近”。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信息,大多有內容簡短化、情緒娛樂化、生命周期短、傳播速度快的特質。后臺通過搜集用戶喜好,建立數據庫,進行高效率的定向推薦。深耕于群眾的閱讀習慣,巧妙地融入在受眾的碎片時間中,幾乎占據了人們工作之余的所有時間。
然而這些不斷更新的信息、準確的偏好推送,卻極其容易將用戶困在不斷更新、永無止境的信息流中,即對新媒體平臺產生“上癮”情緒。高頻率的使用互聯網,容易讓人忘記自身的社會職能,形成渴望接收碎片信息的慣性,喪失對完整、深刻的信息的接納能力。更有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容易將媒體營造出的生活形態、意見領袖對社會生活的觀點看法,帶入進自身的生活觀念中,而非來自于自身對真實生活的具體感受。越是依賴虛擬信息帶來的心態上的滿足感,越是在現實生活中趨向封閉。長期無法擺脫對“快餐”文化的依賴,容易對以青少年為主的受眾解讀信息、接受信息的能力造成影晌。信息分類投放,預防沉迷上癮,也成為了新媒體環境下,各平臺正在優化和解決的問題之一。
新媒體的出現,為人們的生活添加了新的色彩,給人類的信息文流和傳播提供了許多便利,也為文化的進步和突破開辟了新的道路。然而,作為新生的傳播媒介,新媒體平臺還存在著許多亟需改進和規范之處。面對文化規范還存在眾多缺口的現狀,我們應該做的是加強對媒介批評和監管力度、完善新環境下的法律制度。因為新媒體的發展不僅需要人文精神的關照和指導,更需要制度的規范與約束。此外,培育廣大受眾的媒介素養(尤其是新媒體素養),提高人們對信息的篩選、分析能力,也能為新媒體環境下的文明規范打下良好基礎。總的來說,新媒體環境下的文明規范危機,是社會公民、媒體平臺及國家政府共同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宮承波,劉妹,李文賢.新媒體失范與規制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8-14.
[2]毛東東.新媒體時代人文精神的重建與弘揚[J].新傳媒,2014(1):2-10.
[3]黃楚新,張安.網絡新媒體:青少年發展面對的雙刃劍[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1):87-90.
[4]石磊.大數據背景下網絡隱私權的現狀與保護策略[J].法制博覽,2019(15):241.
【作者簡介】羅姝琪,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2017級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