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于大陸電視新聞報道,臺灣的電視新聞非常注重運用紀實手法,營造強烈的現場感。具體而言,一秒到達現場的新聞結構、記者的出鏡巧思、特殊的剪輯手法,以及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處理,都是實現強烈現場感的紀實手段。本文通過大量臺灣一線采訪經驗,結合新聞報道實踐,以及與臺灣同行的交流心得,來梳理臺灣電視新聞界紀實手段的應用,給大陸新聞從業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臺灣新聞;紀實性;沉浸式體驗
臺灣電視新聞,特別重視紀實手法的運用。新聞尤其是新聞專題之中,紀實段落至少占總篇幅的50%,這個比例遠遠高于大陸。而記者、攝像、編導,在制作新聞過程中,也大多養成大量使用紀實手法的習慣。
筆者從事臺灣新聞報道工作,有長期駐點臺灣采訪經歷,在臺灣進行拍攝和剪輯需要和當地電視臺緊密合作,得以從四個渠道進行研究:第一,大量觀察臺灣新聞節目;第二,在駐臺報道期間,與共事的臺灣電視人深入探討、交流;第三,在兩岸記者共同采訪中,觀察、分析臺灣同行的經驗;第四,從臺灣《中國進行式》《海峽拼經濟》《開放新中國》等專門報道大陸的節目中,對比兩岸電視人處理相似題材的不同手法。
臺灣電視新聞是怎樣善用紀實手段,從而增強節目吸引力和傳播力的?
一、一秒到達現場
“沉浸式體驗”是互聯網傳播中的熱詞,實際上電視媒體也一直追求這樣的效果,只不過要想更吸引入,到達現場的時間必須更短,沖擊力必須更強烈。臺灣電視新聞通常以特色鮮明的現場聲作為開頭,快速把觀眾帶到事件現場,一組現場聲之后,旁白再開始講述主要內容。
2017年,我在臺灣駐點報道期間,來到臺中市拍攝傳統粽子制作,其中包括炒熟糯米等環節。當時與我合作的臺灣攝像,就提示需要專門用話筒收錄炒米和爐火的聲音,將這樣的細節作為報道中的重要內容,帶給觀眾現場感。在臺灣編輯新聞時,無論何種題材,剪輯師(通常由攝像兼任)大多習慣于采用:一組現場聲、一組旁白、再一組現場聲、再接旁白……這樣的結構來編輯新聞。
二、捕捉有趣瞬間
如果用心捕捉和記錄,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瞬間,有時也能成為極具感染力的場面,這是許多素人、草根成為“網紅”的潛在原因。電視新聞拍攝,其實不乏趣味性的元素,如果用紀實手法去捕捉,效果很可能不錯。在這里要提起注意的是,捕捉有趣的紀實性段落,不止可以用攝像機,也可以用監控探頭,甚至拍攝對象的手機。
2019年1月,中天新聞頻道播出一則1分30秒的短新聞,內容是當選不久的高雄市長韓國瑜,來到基層拜年被民眾圍住拍照。高雄一直是民進黨執政地區,經濟沒有起色,2018年底高雄民意發生巨大翻轉、倒向了主張“兩岸一家親”的韓國瑜,認為他與大陸親近的立場,能夠幫助高雄走出經濟困境,因此韓國瑜在基層有很高的人氣。
這則短新聞并非重大選題,也沒有豐富的信息支撐,更類似政治新聞的“小插曲”。但因為記者大量利用現場拍照民眾手機錄下的視頻,進行創意性的拼接、解說,所以不僅不枯燥,反而妙趣橫生。例如,一邊展示只拍到韓國瑜后腦勺的畫面,一邊配上旁白:“和韓市長拍照,首先要打開手機攝像頭,卡好位置,不然人群涌上來,入鏡的可能只有市長的后腦勺”,“或者像是這位大哥,姿勢擺好只等著韓市長回過頭,往鏡頭一瞥。”
三、記者變身“UP主”
電視新聞記者出鏡,本來是為了增強現場感,但發展到今天,記者出鏡的語氣、狀態,有時卻流于僵化、缺少新意。原本的“適度興奮”到了互聯網傳播時代,似乎已經變成了“煞有介事”的“出鏡腔”。相比之下,遠遠不如當前許多互聯網視頻中出現的主播(在視頻網站中被稱為UP主)自然、活潑、獨特。有研究者指出:“所謂自媒體,其實就是個人觀點秀……平民大眾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媒體平臺”。但對電視記者來說,習慣養成多年要改不容易,如果將紀實性風格融入出鏡,可能會有所啟發,有助于打破窠臼。
2018年夏季,TVBS電視臺駐大陸的兩名記者,受國臺辦邀請進入西藏采訪拍攝,并在9月推出了西藏專題系列報道,其中第一集《青藏鐵路開通十二周年》,是專門講述內地進藏火車線路的。西藏對一般觀眾,尤其是臺灣觀眾,有很強烈的神秘氣息,猶如專題旁白中所說的:“如果西藏是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那么這青藏鐵路就是一條天路,一條穿越世界屋脊的路”。為了營造帶領觀眾一窺究竟的氛圍、呈現西藏原生態的氣氛,記者用紀實性極強的出鏡,制作出體驗式報道。
專題的開場,文字記者推著大箱行李走向西寧火車站,一邊走一邊呼哧帶喘地以聊天的語調向觀眾講述:“本次的旅程一共有22個小時”“我們帶了8件行李”“行李中最重要的是緩解高原反應的藥物、一天要吞9顆”等。之后是西寧火車站候車大廳的一段紀實性畫面,展現各族民眾的候車場面。來到站臺上,記者身上掛著大包小包貼近車廂,講述車廂上有許多適應高原氣候的設施。期間,站臺工作人員走過來提醒她注意安全,這個小“中斷”,在外采過程中有時會被記者和攝像當作廢畫面來處理,然后把原先要錄制的內容再來拍一條,但這則專題的最終剪輯中特意保留了這一“中斷”,增強了站臺環境的現場感,也體現了站臺工作人員認真負責的態度,信息量更大。之后,在火車上進行拍攝.場地和角度比較少,局限性很大,但是記者和攝影將他們與乘客的對話、乘警來登記、乘客填寫健康保證書,以及乘務員賣早晚餐等,都用紀實段落保留下來,以此講述青藏鐵路客車的特殊構造、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以及火車帶來的便利等信息。
過程中,出鏡、采訪、空鏡都融入紀實段落,給人生動自然的感受。特別是紀實化的出鏡,洗脫了傳統電視新聞的分析語調、擺拍感,用呼呼喘氣的狀態、發自內心好奇的表情,將觀眾迅速引入青藏高原和特制車廂的環境中。
四、抽象概念情感化
電視新聞,包括一些互聯網上傳播力不錯的短視頻,并不都是純粹娛樂,有不少是講述抽象內容的。選取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將抽象概念融入到有關他們的紀實性段落中,將干巴巴的概念,變成故事、變成人物、變成情感,能夠有效消弭抽象感、說教感。
在2016年11月,TVBS制作系列新聞專題,討論臺灣薪資增長速度過慢這一社會問題,開頭用畫外音引入主題:“你的薪資多久沒漲了?我們十多年到底在忙什么?停滯的一刻,倒退的薪水,翻騰的物價,這是60年來如一日的古早味。”緊接著,抽象的薪資話題進入一家古早味小吃攤,一聲點餐吆喝之后,接著畫外音“這是吳家父女從小吃到大的紅燒鰻。”
這一段落的主人公,就是坐在桌邊的吳氏父女,他們在小吃攤一邊吃一邊談。女兒今年30歲,薪資水平和父親當年30歲出頭時沒什么變化,但是看看墻上紅燒鰻的價格卻翻了一倍。不過專題并沒有將父女二人的對話,完全變成“薪資不高“這一概念的圖解,而是展示了女兒撒嬌抱怨父親總批評她“不存錢”,父親則諄諄教育說“你們現在月光族花錢太大手大腳,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是自己帶便當,沒人總吃飯館。”一碗小小的紅燒鰻,不僅由點到面講述了臺灣薪資停滯的現實,也通過父女之間的對話折射出兩代臺灣人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落差。兩個紀實主人公有性格、有情感,也大大提升了新聞專題可看性。
五、以“變奏”推敘事
5分鐘以上的視頻——無論是電視新聞專題還是互聯網視頻,想要不斷吸引觀者,就要不斷制造“變奏”。如果以旁白敘事為主導線索,那么紀實性段落的生活質感,就是最好的“變奏”。
2018年4月,TVBS電視臺制作了一則11分鐘的新聞專題《人才去哪兒?》,講述大陸高校對臺灣學生吸引力不斷增強,西進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數量不斷上升。為了對這一人才流動進行全景式的展示,專題列舉了一組統計數據:臺灣高中生赴大陸的比例逐年提高、大陸高校費用是臺灣高校的一半、同等學測成績在大陸申請到的學校比臺灣好、大陸高校與臺灣高校世界排名對比。在有層次地引用這些統計數據分析論證過程中,專題穿插了臺灣中山女高的優質高中生和在大陸清華大學就讀的三位臺灣學生的采訪和紀實段落。看似感性化的紀實段落,實際上都在推動專題的邏輯線索。
例如,在清華大學就讀的三位臺灣學生出場,是在學校食堂吃麻辣香鍋。此時的旁白解說起到兩個作用:一是表明臺灣學生入鄉隨俗、吃臺灣少見的麻辣香鍋;二是引申到清華、北大等高校,學生吃飯爭分奪秒、甚至把飯放在食堂的短墻上吃,小小的樓梯轉角也有人“排排站、猛扒飯”。
再如,清華大學的臺灣學生小陳,過年回家之前想要再回到實驗室做一次實驗,記者對她進行跟拍,結果遇到了也在實驗室沒走的“學霸”師兄和師妹。記者以紀實的形態進行了隨機采訪,得知這位師兄來自黑龍江是跳級直博,而師妹是安徽50萬考生里面的前30名,問到“為什么過年了還沒回家”,她笑稱“師兄還沒走我不敢走”。這個幽默的段落,是為引入后面臺灣學生小陳表示,在大陸同學之間感覺到競爭壓力大,逼得自己要一直進步。緊接著專題用大陸高等學府同學們占座成風,來對比臺灣的大學里學生們都是從中間開始坐,實在不行才坐第一排。
六、剪輯營造“紀實效果”
如果沒有機會拍攝紀實畫面,怎么辦?哪怕只能拿到現成畫面,也可以用文稿的情感重心和聲畫配合,營造“虛擬紀實感”。
2018年6月,中天新聞頻道推出4分鐘的新聞小專題:《比上太空難 大陸800人爭艦載機飛行員》,講述大陸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臺灣媒體沒有直接采訪、拍攝大陸航母的條件,所以電視畫面主要來自翻拍大陸網站。但在處理這條新聞專題的時候,編輯沒有簡單將相關的抽象信息分類匯編、配合文稿貼畫面,而是從能得到的畫面出發,盡量創造紀實效果。
第一,是將現有的畫面進行形象化解讀。例如,畫面呈現艦載機滑躍式起飛的場景,旁白就配:“眾人眼中一道漂亮的起飛弧線,這是艦載機飛行員的第一個大考驗”。第二,旁白適當“留白”營造現場感。例如,開頭先引用中國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宣傳片中的講解聲音,然后加旁白:“美國在培養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初期,平均每兩天摔一架飛機,犧牲了一千多名飛行員”,到此旁白暫停,使用美軍艦載機失事畫面,配音樂。第三,選取人物、放大細節。新聞提到大陸艦載機首飛成功的第一人戴明盟,旁白:現場指揮員沖上前,一把抱住他,哭得說不出話來,因為艦載機飛行員危險系數是太空人的5倍。第四,隨后引用大陸電視節目中軍事專家宋心之的評論,講述艦載機著艦時飛行員的“紅視”。通過以上這些剪裁和搭配,整個大陸培養艦載機飛行員這一事件,有細節、有人物、有情感,而且擺脫了以旁白主導的單一語調講述方式,節奏上也變化多姿。
臺灣電視行業市場化的時間相對較早,市場競爭也比較激烈,上文中所引用的中天電視臺、TVBS電視臺,是臺灣收視率較高的商業電視臺。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導致這些電視臺以非常嚴苛的標準要求一線記者、攝影和編導,電視新聞是不是有趣、是不是能吸引住關注,是一個主要的評價指標,因此也促成了能夠迅速打動觀眾的紀實手法在新聞中大規模應用。
另外,在臺灣的新聞制作體制中,非常強調攝像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一方面,攝影通常兼任剪輯,因為心里大概有個準稿子,所以會在采訪過程中有目的性、高效地進行拍攝:另一方面,資深攝像對新入行的攝像會進行日常評估,對比同一新聞事件幾家不同媒體的成片,指出攝像的不足或者是漏拍的部分。這也是臺灣新聞能夠極大發揮紀實手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3年.
[2]陳光鋒編著.互聯網思維商業顛覆與重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
[3]陳安繁,毛鑫.臺灣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現象研究——以中天電視新聞臺晚間新聞為例[J].全球傳媒學刊,2018年,第5卷第1期.
【作者簡介】魯子奇,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中央電視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