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術著作的出版應該在堅持出版導向的前提下,需要堅持學術價值第一的基本原則。本文結合作者工作經驗,提出了關于保障學術著作質量的一些建議和思考:學術著作質量評估要結合出版社選題的選題三審制度,要在各自傳統出版范圍內做好學術著作出版,要合理利用出版社的外力資源,同時,還要加強對編輯的專業知識培訓。
【關鍵詞】學術著作;學術質量;三審制
在近幾年的學術出版中,也出現了一些因學術著作質量問題導致圖書下架、學者研究項目被撤銷的事件,帶來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對作者和讀者都帶來了較大的損失,也浪費了出版社的出版資源。學術著作質量對于學術型出版社而言,更為重要,在社科學術著作的編輯出版中,尤其要對學術質量予以重視。在堅持出版導向的前提下,學術著作的出版需要堅持學術價值第一的原則。本文主要介紹了筆者在編輯過程中,關于如何保障社科學術著作質量的思考。
一、學術著作出版需要提高學術質量要求
出版不是簡單地將作者撰寫的文字不加選擇地印刷在紙面上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展示出來,而是要有所取舍,要精中選優,才能做好這一事關人類文明的積累和延續的重要工作。
在學術著作出版中,對學術質量的強調日漸加強。提高學術著作出版的質量,對任何出版社來說,都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工作,事關出版社的聲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本低質量的圖書出版后,會極大地損傷出版社的聲譽,而且在較短時期內難以挽回。尤其是剽竊、錯誤使用地名(比如錯誤使用雄安英文名)等,雖不至于載入史冊,但可能作為重要的出版差錯案例被記錄很多年,對干一些相對知名的出版社,負面影響尤為巨大。
學術著作質量對于作者而言更為重要。高質量的作品出版是自己學術研究成果的有效展示,也是自身學術質量的重要反映。一本低質量學術著作出版,對學者本身的成長是即時的,嚴重的可能丟掉學位和工作,也可以是影響深遠的,伴隨學者的終身。近些年,有的學術著作在再版時予以較大篇幅的修訂和刪改現象,雖然多數可能是新的數據的增補,也難以避免對原來資料使用的修訂。這對圖書的作者而言是很難忘記的痛點。
保證出版學術著作的質量,也是出版社對讀者切實負責的一個方面。雖然圖書出版難以避免一些瑕疵,但對于出版社而言,不能放任任何錯誤出現在所出版的學術著作中。低質量出版帶來了學術著作出版資源的浪費,也給讀者帶來較高的信息搜尋成本。
在當前學術著作出版中,還存在著輕質量、重資助,出版時間短平快的現象。雖然個別科研單位和高校對于學術著作出版已經日漸忽視,但多數高校對出版的學術著作仍然予以認可。一些研究人員為了評選職稱、科研結項的需要,自費或者通過各種資金來源出版大量短平快的學術著作,學術質量參差不齊。還有一些人組織出版論文集并向論文作者收費作為牟利手段,質量更是低下。短平快的出版方式,帶來的還有裝幀印刷質量低下。這種出版物既難以談得上內容的創新性,也難以談得上積累性的學術貢獻,而且銷量低,有的出版物只有作者和出版社留存。這不僅是學術出版資源的浪費,也是油墨和紙張的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
二、學術質量應該是評價學術著作是否值得出版的首要標準
在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大量優秀哲學社會科學的成果通過圖書方式向世界得到了展現。在其中,各家出版社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這方面,社科出版社的貢獻尤為突出,在歷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評比中,所獲得的成果數量和成果登記均名列前茅。高質量學術著作,是出版社在新時期做好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服務的重要工作的具體體現。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大發展的新歷史時期,優秀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及時、有效、完善地做好出版工作,是對我國當前成果的總結,也是對優秀成果的充分展現,同時也為中國思想、文化“走出去”做好基礎性工作。[1]
出版社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2],但是首先要把社會效益放在學術著作出版首位。與普通作品不同,學術著作限于學科以及需求的限制,讀者受眾相對較少,印刷銷售數量都相對較少,制作成本高、盈利能力極為有限。而且,隨著哲學社會各個學科研究的深入、不同學科、不同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圖書的受眾可能僅限于所在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學生,這極大地限制了學術著作圖書的銷量。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學術著作在傳播社會新知、延續學術傳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應該繼續堅持做大、做好學術著作出版工作。
對于出版社而言,堅持出版導向是最基本的原則,而在這之后,學術質量則應該放在判斷學術著作選題是否值得出版的首要標準。出版物質量高不高,可以反映出一個出版社的判斷能力的高低,也可以發映出一個出版社社會聲譽的高低。對于學術型出版社而言,更應該如此。圖書出版物的學術高質量,既是出版社聲譽的保證,也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一些低質量、拼湊型的所謂學術成果,擠占了有限的出版資源,也擠占了優秀學術著作的出版空間。
三、提升學術質量評估的方法和建議
在編輯工作中,如何完善優秀學術著作的評價與出版,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總結。
第一,結合出版社選題的三審制度,建議適時推出負面名單制度。
出版社的三審制度是被長期出版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選題質量保障制度。在學術著作選題的審批上,也要嚴格堅持三審制度。首先要加強編輯的初審,這是進入選題評估流程的第一關,也是學術著作質量評估的第一關。作為初審編輯,要有足夠的能力發現學術著作選題的創新之處,判斷其研究方法是否得當、科學,推理是否嚴密、語言表達是否準確通暢,作者的研究是否是其長期研究領域的作品。這是保障學術著作高質量出版的前提。在二審和三審中,尤其要注重學術著作選題在國內學術體系中的地位、價值和可能的影響力。
到目前為止,各個出版社尚未推出追責制度和提交選題的負面名單制度。作為對圖書出版質量的一種保障,也是為了維持學術類出版社聲譽、維護正常的學術著作出版流程和秩序,抵制學術著作低質量出版和學術不端的行為,應該在出版社層面推出追責和監督的相關制度。
第二,要按照出版社的特點,在各自傳統出版范圍內做好學術著作出版。
國內的每一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出版傳統,也有自己特定的大致出版分工和出版范圍。這與各出版社既往選題、作者資源、讀者的認知密切相關,也與所在單位編輯的專業背景密切相關。在各個出版社傳統出版范圍內,有一整套的針對性的評審、編輯、校對、出版流程,可以相對完善地做好該領域內圖書的出版工作。但是在傳統出版范圍之外,可能在各個環節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欠缺。堅持在傳統領域出版,是學術著作高質量出版的一個保障。
此外,按照國家對出版工作的要求,專業學術著作需要由本專業背景的編輯來負責,這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學術著作選題的學科特點、學術背景,也可以充分發揮專業編輯的能力,結合學科的特點、所在學科的研究進展與可能存在的問題,對學術著作的書稿做出準確判斷。專業編輯對本專業的了解可能比較充分和準確,但對其他專業的了解或者認識就不會這么深刻和透徹,也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并提出有效的修改編輯意見,對于學術著作質量的提高意義不大。
第三,要與編輯的培訓和考核結合起來。
對于出版而言,編輯是雜家[3],要對各個學科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學術圖書的出版而言,不同專業的差異比較大,對本學科有基本了解和基本判斷能力的專業編輯來完成,是學術著作出版質量的另外一個保障?,F在出版社的編輯學術水平都比較高、專業內知識儲備也非常豐富,但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在不斷進步,新的研究熱點不斷涌現,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也不斷被提出,這就對出版社編輯的知識儲備和專業能力的提高和更新有了新的要求。在國家對責任編輯的年審制度中,有對編輯培訓的學時要求。建議在以后的培訓中,將編輯工作能力培訓和專業培訓結合起來,更有針對性地提高編輯的能力,保障學術著作出版的質量。
第四,要合理利用外力資源。
每個學術類出版社都有各自的審核制度。但是僅僅依靠編輯和社內評審專家的知識能力和知識儲備,是難以科學、準確評價學術著作的質量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充分利用社外資源保障學術著作出版方面有了相對豐富的經驗。在編輯工作中,我認為積極利用涉外資源,結合出版社的專家資源,適時推廣和采取專家審讀制度、匿名評審制度、專家推薦制度以及發現學術不端的查重系統,是對學術著作質量評估的補充方式。專家推薦和專家深度制度,充分發揮了出版社的紐帶作用,實現學者和學術出版機構的共生。借助出版社這一平臺,老一代專家對年輕學者進行鼓勵、指點和提攜,這也是中國學術沿承的一種方式。匿名評審制度和查重系統,則是評價學術著作質量、發現學術不端的一個相對客觀的方式,對于及早發現學術著作選題的瑕疵,有一定程度的助益。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N].新華社,2017-05-16.
[2]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2015-09-14.
[3]郭興文.編輯應當是一個“雜家”——行走在專與博之間(二)[J].新聞戰線,2006(02):52-53.
【作者簡介】車文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