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世河 廖以臣
[摘 要] 雙元學習理論秉持可持續發展觀來處理利用式學習與探索式學習的資源競爭,能有效平衡現實主義與未來主義?;谠摾碚摪l現,研究型大學與其他類型大學的重要區別之一在于其本科生存在雙元學習的實際需求。雙元學習本質上是創造、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我國研究型大學向創新型大學轉型。因此,研究型大學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必須以促進學生的雙元學習為目標,并根據雙元學習的平衡方法予以實施。
[關鍵詞] 研究型大學;雙元學習;數字化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7-0061-03
一流大學必須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的本科教育又重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教學信息化,加快了課程結構變化,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并有利于開展個性化學習和構建新型學習共同體,為高校重塑教育教學形態、打造“金課”提供了新契機。目前眾多學者提出,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應是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教育,但還未論及其本科教育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利用。基于雙元學習(ambidextrous learning)理論可發現,研究型大學與其他類型大學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其本科生存在雙元學習的實際需求,進而,其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的思路必須秉持雙元學習理念。
一 雙元學習及其平衡方法
雙元學習源于1991年March提出的兩種學習方式:利用式學習(exploitatory learning)與探索式學習(exploratory learning) ,成為組織學習理論和組織創新理論的一個新概念。其中的利用式學習強調對現有知識的利用和深度開發,有助于漸進性創新;而探索式學習強調探索新知識,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企圖實現突破性創新。利用式學習是現實主義,從現有知識和當下條件出發,謀求當下的生存問題,尋找目前的競爭優勢和現金牛業務。在當前科技革命日新月異和迭代加快的社會背景下,利用式學習容易導致“能力陷阱”,使公司無法迅速應對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可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探索式學習是未來主義,為了謀求長遠發展而高瞻遠矚,但過分強調這一學習方式容易冒險、冒進,導致“創新陷阱”。
一些學者從心智、時間等資源競爭的角度出發,認為利用式學習與探索式學習之間相互排斥,不可兼施。然而,Kang和Snell認為組織必須且能夠同時開展兩種學習,并于2009年提出了“雙元學習”的概念。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越來越認為利用式學習與探索式學習是辯證統一關系,雙元學習就是秉持可持續發展觀來處理組織的當下與未來的發展鏈接?;诖?,如何平衡兩種學習方式,成為雙元學習理論關注的基本問題。
近年,學者未雙元學習提出了幾種平衡方法。其一是時空分離平衡法(temporal separation),主張在一定時間內聚焦一種學習模式,然后轉向另一種學習,依次循環進行,避免共時學習帶來的資源競爭壓力。其二是結構雙元平衡法(structural ambidexterity),認為組織結構中的不同部門或子單元有著不同的學習風格,有的專門從事應用性活動,主要滿足現有市場的需求、培育現有競爭優勢和金牛業務,應以利用式學習學習為主;而另外一些單元著眼于組織的長遠發展,可致力于探索式學習。其三是情景雙元平衡法(contextual ambidexterity),認為理性的個體擁有自身的判斷力,能夠合理分配學習的資源,并在兩種學習活動之間做出選擇,所以兩種學習的平衡可通過個體的掌控加以實現。
二 研究型大學的雙元學習
在2017年頒發的《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中,教育部以人才培養定位為基礎,把我國高等教育總體上可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類。其中,研究型高校主要以培養學術研究的創新型人才為主,開展理論研究與創新,研究生培養占較大比重。而在《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規劃(2015—2030年)》中,按照人才培養主體功能和承擔科學研究類型等差異性,將高校劃分為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技術和應用技能四種類型。可見,研究型大學包括學術研究型大學和應用研究型大學。其中,學術研究型高校是以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為引領,而應用研究型高校是以培養應用研究與開發的人才為重點。
目前“雙一流”建設A類院?;旧鲜茄芯啃痛髮W,從本科生占比和升學情況看,在校本科生人數占在校生總數一半以上,而本科畢業生超半數直接升學,其中超六成留本校讀研。換句話說,目前研究型大學有近半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就業或創業,實乃應用研究型人才。一些研究型大學為了達到研究生的比重較大,紛紛縮減本科招生人數,甚至不惜砍掉一些本來具有相對優勢的本科專業。如此之下,即使研究型大學今后的本科畢業生能全部升學,從而本碩連讀,本科階段也必須進行雙元學習。
中外大學的發展歷史證明,研究型大學的本科人才培養職能曾經一度出現弱化甚至邊緣化現象,導致大學教師往往以“學者”自居,一定程度上游離了“教者”身份。21世紀以來,我國引進教學學術、研究性教學、科教融合等理論,試圖讓研究型大學“回歸本分”,但實踐上阻力重重。例如,最近研究發現,我國大學研究性教學改革進展不順,既不普遍也不深入。大學生受“實用主義”學習傾向影響,并不歡迎科教融合的教學理念。
由于在我國研究型大學中,尤其是國內一流的“985工程”高校,42%的本科生認為“大學的學習生活并沒能充分激發自己的潛能”,所以有的學者提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應該為學生提供挑戰性與支持性并存的學習經驗。其實,挑戰性與支持性并存的學習經驗就是雙元學習,本質上是“三創”(創造、創新、創業)教育。之中,創造強調“原創”,需要探索式學習;創新是“漸進推陳出新”與“活用”,需要利用式學習;而創業強調現實,是把創造、創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痹?018年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進一步“把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的確,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理念和戰略選擇,也是我國高校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高教界認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所以當前我國研究型大學應向創新型大學轉型。創新型大學秉持創新核心理念和價值觀,其創新的廣度與深度高于現有的研究型大學,是對研究型大學的超越?;诖耍憬髮W、中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等大學,相繼把建設創新型大學或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納入學校發展規劃。
盡管新產業革命浪潮的沖擊讓我們處在一個更加不確定性時代,本科教育應倡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然而我國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確定性知識范式之中?!耙詫W生為中心”的最根本要求是從“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知識”轉變,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轉變。研究型大學向創新型大學轉型,其本科學生的創造精神與能力培養需要探索式學習,而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培養需要利用式學習。
在培養大學生能力方面,存在面向當下還是面向未來的選擇?;诋斚拢瑥娬{能力與工作崗位要求的匹配性,就業能力高;著眼未來,關注新產業革命對勞動者素質提出的新要求,為未來儲備人才?,F有的優勢趕不上未來的趨勢,以互聯網、數字技術、智能、新媒體技術等為代表的產業革命新浪潮對未來人才的能力需求并將發生重大變化,因此研究型高校應注重未來環境要求的崗位新能力。因此,無論是學術研究型大學還是應用研究型大學,促進本科生的雙元學習勢在必行。
三 研究型大學在雙元學習理念下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思路
(一)研究型大學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的目標:強化雙元學習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主要致力提供數字化課程資源,既然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存在雙元學習的實際需要,那么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就必須以促進他們的雙元學習為目標。
在以往的課程教學實踐中,教材是課程資源建設的核心,也是整合數字化課程資源與拓展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基礎,但這一核心和基礎地位逐步被邊緣化,原因在于:第一,隨著新科技迭代加快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加大加快,許多專業學科的理論和知識被顛覆了,需要重新建構適合新產業革命影響下的新體系、新理論和新知識。即使是最新的教材,也難以及時轉向互聯網思維、數字化思維、智能思維,從而具有滯后性,學生在教材上的獲得感降低。第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線上學習資源海量,本科生可從互聯網上獲取與課程教學相關的大部分知識,降低學生對教材資源的依賴。如此之下,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利用迫在眉睫。
雖然一般教材具有滯后性,卻是學生利用式學習的關鍵課程資源。新產業革命浪潮下出現的前沿理論、社會新現象、新問題是一般教材無法及時探討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探索式學習的關鍵課程資源。因此,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重在“用教材”: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需要適度突破教材中的現有知識理論。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比較而言,文科生對教材容易自學,因此“用教材”偏重學生自學和利用式學習,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更在拓展教材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式學習。
(二)根據雙元學習平衡方法來建設研究型大學的數字化課程資源
首先,根據時空分離平衡方法建設數字化課程資源。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中,依據時空分離平衡法應相對區分利用式學習資源與探索式學習資源,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按照先后順序呈現與利用。由于利用式學習是對現有知識的整合與應用,是探索式學習的基礎,因此在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中,教材成為利用式學習的核心資源。探索式學習資源在于提供新文獻、新近案例及其問題、理論分歧,讓學生思考自己的結論。
其次,根據結構雙元平衡方法建設數字化課程資源。就目前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去向而言,學生結構存在雙元性,一半學生是應用研究型人才培養,另一半學生是學術研究型人才培養。鑒于此,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需要汲取結構雙元平衡法的思想精髓,向就業或創業的學生主要提供利用式學習資源,向有讀研傾向的學生主要提供探索式學習資源。
最后,根據情境雙元平衡方法建設數字化課程資源。情境雙元平衡法給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的啟示是,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注重構建學習情境,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式。例如,同一個教學案例資源,可以設置有助于利用式學習的問題導向,也可設置有助于探索式學習的問題導向。在本科“市場營銷”微助教中,如果使用小米公司案例,可提出“小米能取得目前的成功,關鍵因素是什么”這樣的問題。通過討論墻上,可見學生的答案有五花八門:饑餓營銷、粉絲營銷、市場定位、互聯網思維、市場營銷、高技術含量、性價比比較高、把粉絲對手機設計的期望變成現實。這些答案基本是利用式學習的結果。也可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思考:“小米今后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這需要學生進行探索式學習。
參考文獻:
[1]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
[2]Kang S-C,Snell S A.Intellectual capital architectures and ambidextrous learning: A framework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1).
[3]Tushman M L,Anderson P.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1(3).
[4]Tushman M L,OReilly C A.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 (4).
[5]Gibson C B,BirkinshawJ. The antecedents,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2).
[6]史靜寰,陳樂.構建“本研一體”“雙一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9(1).
[7]周波,劉世民.教學學術視域下大學教學的品性及其意蘊[J].高等教育研究,2018(6).
[8]楊冬.大學研究性教學改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重慶高教研究,2019(3).
[9]周光禮,黃露.為什么學生不歡迎先進的教學理念:基于科教融合改革的實證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10]吳凡.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時間與學業任務的調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11).
[11]吳朝暉.建設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N].人民日報,2017-05-09(7).
[12]彭大銀,劉新靜.研究型大學的轉型與本科學風建設[J].教育發展研究,2017(Z1).
[13]吳立保.論本科教育從“教學范式”向“學習范式”的整體性變革——以知識范式轉換為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9(6).
[14]李勇軍.“以學生為中心”與大學課程教學[J].大學教育,2018(7).
[15]周序,黃路遙.數字化課程40年發展評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8(10).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