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福
如何走出“年年審計年年犯”的困境?如何發揮人大的職能作用,推進審計中發現的問題落實落地?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進一步加強各級人大常委會對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監督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人大監督支招、樹威。
《意見》要求各級人大常委會“在聽取整改情況報告的同時,要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運用專題詢問、質詢、組織特定問題調查等法定監督方式,加大監督力度,拓展監督深度,增強監督效果,督促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認真整改。進一步加強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開展專題詢問的工作。具備條件,可以推動專題詢問常態化”。
聽取和審議政府關于年度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審查查出問題整改情況報告,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開展跟蹤監督,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開展預算、決算審查監督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提高審計整改監督實效上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如建立審議意見交辦制度,把審計發現的問題向政府及有關單位進行交辦;推行滿意度測評制度,對相關責任部門的整改落實情況分項進行測評,督促整改不到位的單位繼續整改等,促進了一批問題的解決,較好地發揮了人大監督的職能作用。但是,總的來看,人大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落實仍然不盡如人意,一些問題總是屢審屢犯、改而又犯,很難從根本上得到糾正。
從目前人大監督審計整改問題落實的現實情況看,僅僅只是運用了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這一單一的監督方式。這種相對溫和的監督方式,盡管經常運用于人大工作的實踐中,但由于缺少剛性的約束力,監督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雖然從理論上講,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撤職等3項具有剛性監督特質的職權,可以在人大監督中大顯身手,但監督法并未具體規定在何種情況下行使這些權力,因而在地方實踐中,大都采取審慎的態度,如果沒有上級人大要求或制度示范,一般不會也不想越“雷池”一步。
《意見》明確指出要綜合運用法定監督方式,采取專題詢問、質詢、組織特定問題調查等法定監督方式,督促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認真整改。這一規定,直指人大開展審計監督的軟肋,為有力、有效推進審計查出突出問題的整改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更為人大理直氣壯行使剛性監督權力,提供了具體的制度依據。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實施。要讓《意見》落實落地,增強審計查出問題的監督實效,還需要多點發力,綜合施策。要務實推進。各級人大常委會要深刻領會《意見》的精神實質,全面貫徹實施監督法、預算法、審計法規定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改革要求,結合實際創造性做好審計整改監督工作。要善于行權。加強與審計、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制訂同級審計跟蹤監督工作方案,提出整改問題清單和責任清單。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了解和掌握整改落實進度,選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解剖麻雀。要敢于行權。以《意見》落實為契機,把聽取和審議審計整改專項工作報告與專題詢問、質詢和特定問題調查等結合起來,整合監督資源,增強監督剛性。要形成合力。加大違紀違法處理力度,對整改不到位或敷衍應付的單位,監督和支持有關機關和主管部門進行處罰,對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形成推進整改落實的強大合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