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艷
摘 要:本文針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背景進行分析,提出了解決歸屬問題、兼顧“三方”利益、加強資產監督管理等改革措施,希望有效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
關鍵詞:農村集體 產權制度 差異化戰略
中圖分類號:F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01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背景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鋪開所帶來的市場化浪潮,日趨增加的資本正在不斷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收益分配也在穩步增長;同時,以“5G”技術為核心的高速信息網絡逐步搭成,這使得農村與城市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極大改變了現有的農村集體經濟結構和表現形式,現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與如今的經濟大環境已不再適配。
為進一步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保護農民集體資產權益,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中央做出了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并于2017年12月26日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
二、差異化戰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對策
1.解決農村集體產權歸屬問題
《憲法》第六條中明確指出,農村集體資產歸“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土地管理法》中第八條詳細規定為“農民集體所有”。農村的集體產權歸于勞動人民所共同擁有,絕非個人和小團體組織。同時,改革集體產權制度,需要在農村集體所有制基礎之上,明確集體成員的權利、義務,從而確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內容。雖然我國法律條文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在所有權的分配上,尤其是對農村資產、資源、資金的分配上,必須兼顧農民利益,在集體產權的確權問題上必須明確歸屬問題,在集體產權分配上,則應當依法、公開、公正、合理地進行分配。并且對農村集體產權分配中存在有爭議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依據相關的法律文件條文,及時完善集體產權歸屬政策及相關的規章制度。
2.統籌兼顧國家、集體、成員利益
國家、集體、成員之間合理分割集體資產的產權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國家提供規劃和法律保障給集體,賦予集體經濟建設的資金支持和場地支持,用于推動城市化發展和融入經濟市場大環境。集體表現為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升農村集體的自主性和對于土地的發展權。而集體與成員的關系更多是在于賦予成員對承包地的自主開發權,從而延伸出對市場的廣泛適應性和對開發產業的積極性。反過來說,成員通過對承包資產的運營擴大,也將促進集體經濟的資本累積。采用土地股份合作的形式,結合各個地方的區域特色資源和獨特發展潛力,引進工商資本,制定針對性的可行性的政策,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如山西省太谷縣,建立了農村產權轉流交易市場,符合當地民情的獨特農村產權交易流轉體系。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對其運作加以保障,規范了市場、強化了監管、時效了信息。僅2018年12月,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累積辦理土地流轉交易就高達60余項。有效地解決了農村集體資產的流轉與交易問題[1]。
3.深度挖掘地方性問題
如何保證農民的利益得到落實,集體組織成員認定的公平公正,地方傳統與集體利益的沖突矛盾等等一系列問題仍需要深度探究,尤其是涉及地方性質問題。
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是我國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的根基。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將土地使用權剝離并配置給農民形成集體土地“公有私用”的權利結構。通過對土地的承包,集體賦予成員公有生產資料的使用權,而成員則負擔起集體的部分責任與義務,使權力分配更平均且合理。同時,土地的承包權也可以在成員之間相互流轉,靈活的生產資料分配擴大了農民的權利。在底層生產環節施行個人承包,在公共生產環節實施統籌經營,從“公有”變為“共有”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的制度特色。
4.明確資產分類加強監督管理
農村集體資源種類多樣,資產種類復雜,改革程度也很難統一。所以在進行分配所有權時應先對其進行多種分類形式細化,再進行集體資產分配。要建立健全“農村三資管理制度”,成立“三資管理組”,在遵循民愿和民情的前提上,對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分類登記,做到集體成員之間相互共享,實時更新。通過對資產的核實和量化完成對股份的量化,以多種運營形式分類進行運作,擴大集體利益。實行現代企業監管模式,確保集體中每個成員的權利不受侵犯,并對集體資產有知情權。加強集體資產監管平臺建設,確保分配的透明化和規范化。
參考文獻
[1]胡乃元,王陽,王廣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析——以山西省太谷縣為例[J].農業展望,2019,15(07):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