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冉
摘 要:2002年起中國電影開始向產業化邁進,一系列促進電影產業改革的政策出臺,電影的語境、受眾的審美、市場的環境等都發生了改變,“新學院派”走入人們的視野,對我國電影創作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對新學院派電影的產生背景進行了論述,并對其創作特征進行了探索,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學院派 創作 敘事 主題意蘊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1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的電影產業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隨著電影市場的開放,電影準入門檻降低,很多跨界人士紛紛參與到電影拍攝和制作中。中國電影市場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模式和價值觀念也與過去不同,電影市場逐漸呈現出年輕化、明星化、網絡化等特點。在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轉變的新時代背景下,新學院派電影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局面。學院派電影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現的一種影視風格。國產電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藝術風格經歷了不斷地改革和創新,衍生出“新學院派”電影。“新學院派”電影延續了“學院派”電影的人文精神,關注社會現實和當下人們的現狀,并予以客觀、冷靜的表達的同時,也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它展現了中國特點,并融入了中國美學特征,在重視電影的藝術性的同時,也考慮電影的商業價值,并在兩者之間進行著適當的取舍。
一、新學院派概述
國內電影界最早提出“學院派”概念的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汪歲寒,1988 年,阿璞的文章以《中國電影的“學院派”》為題,明確肯定了“學院派”的影響:“幾年前電影學院在中國界是個無足輕重的單位,今天人們對他們刮目相看,用一個不盡確實的名稱承認了他們的探索成果——‘學院派”。80年代,陳凱歌、張藝謀等導演成為人們心目中“學院派”的代名詞,后來,王小帥、婁燁、賈樟柯等導演開始關注當代普通人的生活,記錄了當時年青一代的迷茫。
二、新學院派的創作特征
1.主題意蘊
“新學院派”電影主要表現著當下人們的現狀。電影呈現了當下百姓的酸甜苦辣和面對命運時的內心掙扎,并以此來討論生活的迷茫和人生的喜樂悲痛,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演繹著現實的悲涼,在喜劇的表象下包含著悲劇的本質。在“新學院派”電影中,反復提到人性的復雜,在面對命運時,沒有絕對的對錯,更多是被逼無奈之舉。電影不再為了大團圓結局而開啟金手指,整部影片都是盡可能真實地呈現現實現狀。
1.1荒誕手法揭示現實
“新學院派”電影注重挖掘底層人們的內心,表達小人物的窘迫和悲涼,探討當下平民百姓的生活現狀和內心變化。例如《追兇者也》,這部電影故事本身、人物性格以及追逃的過程都極為荒誕,電影中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絕對的是非界限,劇中人在經歷了各種掙扎,面對悲涼的命運時他們也有人性溫暖的一面,電影展現的是底層人們在被生活欺壓時的掙扎與無奈。整部電影中,沒有以上帝的視角對人物進行價值評判,只是通過荒誕、夸張的手法和人物復雜的內心,展現當下社會的
現狀。
1.2追求人文關懷
“新學院派”創作彰顯著濃濃的人文精神,例如《湘女瀟瀟》《我不是藥神》等電影中剖析了人物行為背后的內心掙扎,挖掘人性中的光輝一面,呈現了當下社會熱門話題,通過人物內心的掙扎,披露了社會中的某些丑惡行徑,呈現了“學院派”對當下人們的關注。“新學院派”在電影商業化大環境下,仍堅持追求人文精神,關注小人物的悲歡喜樂。他們利用電影傳達著對生命的尊重,以批判社會的不公和對小人物的關注表達著他們的人文情懷。
1.3黑色幽默式呈現復雜人性
人類對人性的探討從沒有停止過,而電影這一藝術形式,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現實,表達著人性的善與惡,對人性的探討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新學院派”電影也不例外,它更關注底層人們的命運,通過黑色幽默的形式呈現著人性的復雜。在“新學院派”電影中,人性的對錯沒有絕對的界限,更多的是面對悲涼命運的無可奈何。
2.敘事風格
2.1小人物敘事視角
“新學院派”電影中普遍是采用底層敘事的角度,區別在于,“新學院派”不單單關注人物生活的表象,更重視人物在面對抉擇時復雜的內心世界,人物的每一次選擇無法準確地評判對錯,更多是對生活與命運的妥協與無奈。“新學院派”中也有很多風格類型,表達著不同的類型人的生活狀況,此外,“新學院派”還關注社會中失敗人群,例如《追兇者也》中混混王友全不務正業,沒有正式的工作,得不到社會的認同,更遑論自我價值地實現了。在面對質疑女友的質疑時,他無奈應對;在被警方懷疑時,他像一個社會的邊緣人,有著想要完成的事情,卻又無能為力。
2.2多視點敘事
多視點敘事擺脫了單個主人公的因果線,橫向展開故事的敘述,多重聲的敘述故事,讓故事得到更完整的展現。多視點敘事可以讓電影更有張力,更好地表現了人性的復雜和現實的荒誕。其中群像式多視點敘事挖掘內心深處,窺視人性的善惡,利用第一視角和第三人稱并存的方式將故事營造的更加緊張和神秘。例如《白日焰火》,就采用了多視點敘事的方式,其中第一視角是主人公張自力的視角,故事圍繞著主人公的行動展開, 而第三視覺始終貫穿著影片。從主人公跟蹤吳志貞開始,以攝影機為第三視角暗示了梁志軍的存在,而這種隱藏的窺探增加了電影的懸疑色彩,引人聯想,增加了故事焦灼的氛圍。此外,多視點敘事的方式還擴大了敘事空間,為故事和人物關系做了更好的鋪墊,帶動了電影的節奏,細致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推動了故事的發展,讓故事結構更加的精巧,人物更加的豐滿,內容更加完整。
三、總結
“新學院派”在影視商業化的大環境下,始終堅持電影創作的美學特征,繼承了電影創作的人文情懷,結合社會現實生活,挖掘人性的善惡,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以多元化、多樣性的方式呈現給觀眾,給觀眾帶去一場場視覺盛宴和與眾不同的心理體驗。同時,“新學院派”也尊重市場規律,在尊重藝術創作的同時,兼顧影片的商業價值,不斷嘗試新的風格,努力讓影片更吸引人,實現影片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近幾年我國涌現了很多杰出的“新學院派”創造者,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作品,我們相信在一代代優秀創作者的努力下,我國電影創作必將走向世界,實現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侯光明.新學院派電影創作的立場、精神與價值訴求[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11):5.
[2]李煥征.時期中國大陸影壇“學院派”的鄉土創作及其時代征候——以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為例[J].當代電影,20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