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
摘 要:華亭曲子戲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戲劇,流傳于甘肅省平涼市,又被稱為“小曲子”“ 笑攤”“信子腔”“地攤子”等,曲調眾多,具有其特殊的表演方式,并且在當地流傳廣泛、班底深厚、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與牢固的師承關系。本文針對華亭曲子戲的生存和保護給予初步建議。
關鍵詞:華亭曲子戲 生存 保護
中圖分類號:G258.2;G2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1
華亭曲子戲是地方特色比較濃郁的一種戲劇,主要流傳于甘肅省平涼市華亭市一帶,屬于地方傳統戲劇,由于流傳地域的不同,又被稱為“小曲子”“ 笑攤”“信子腔”“ 地攤子”等,在當地廣為流傳,群眾基礎較為深厚,并且有強大的演出班底以及牢固的師承關系。屬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因此,對于華亭曲子戲的生存、傳承與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一、華亭曲子戲的起源與形成
華亭曲子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宋朝、元朝時期,在這個時期是以清唱劇的形式展現的,隨著歷史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曲子戲經過不斷地吸收其他新的戲劇內容和音樂元素,其內容也越來越豐富。隨著人們對藝術的不斷追求,清唱的表演形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藝術的欣賞需求,就有一些民間表演藝術家參照元雜劇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中加入了更多的人物情節和比較簡易的道具表演,但仍然以清唱的形式展現[1]。大約直到明朝、清朝時期,曲子戲才基本成熟,在清朝末期以及民國初期比較盛行。
曲子戲固定流傳于華亭市一帶的民間鄉村,經過口頭傳承的形式流傳至今。華亭市由于地理位置造就其高寒陰濕的環境氣候,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具有“攏東煤都”的美稱。但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山區較多,交通相對不夠發達,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閉塞。因此,也造就了曲子戲在當地較為完整地保存以及傳承。
二、華庭曲子戲的表演形式
由于華亭曲子戲的地域傳承性較強,因此沒有更多的加工修飾,表演藝人也都是當地的村民,他們并未受過專業的聲樂演唱訓練,以自然嗓音進行表演,比較原汁原味,地方特色濃郁。一般在比較盛大的傳統節日進行比較集中的演出,比如春節、元宵節等,而且具有固定的演出模式,還有社火、舞獅等表演,特別符合熱鬧紅火的春節氛圍。
曲子戲的表演可以不分臺前臺后,只要有一把弦索,幾個人就可以就地進行演唱表演,表演者邊舞邊唱,被觀眾圍在中間,各個角度的觀眾都能欣賞觀看,因此也被稱為地攤戲。
曲子戲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了愛情故事、傳奇神話故事、日常生活、歷史傳說等等,這些都可以是曲子戲的表演內容。比如《張璉賣布》反映了現實的婚姻生活,神話傳說劇目《八仙過海》,反映了反腐倡廉的《瓜女子不收禮》,還有歌舞表演《繡荷包》等等[2]。有的精彩、形象,有的貼合生活實際,深受當地觀眾的喜歡。
由于華亭曲子戲在春節時期集中表演,一些村子的戲班人員在臘月就開始張羅排練,大年初三就開始為走鄉串戶的演出做準備,在演出正式開展之前,所有戲班人員都要先去關帝廟祭拜,然后才開始正式的走鄉串戶展演,先是本村家家戶戶,然后到其他附近村莊,再到鄉鎮、縣等單位表演,表演過程中與社火結合表演,熱鬧紅火,為串戶主人祈福,祝福來年五谷豐登、財源廣進、平安健康。表演完一般都會給予一些獎賞,有錢、香煙、酒、糖果等等,鳴炮、掛紅,在這一刻算是給戲班人員最好的褒獎,在各自歡喜中結束演出。展演一般會持續到過完元宵節,才結束整個演出。結束后所有戲班人員再次到關帝廟祭拜演出,祈禱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平安健康,當地稱之為“謝將”。
三、華亭曲子戲的現狀以及相應的保護
華亭曲子戲是我國珍貴的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義務和責任。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華亭曲子戲也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當地民間藝術家的高度重視,也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1.曲子戲的現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文化娛樂活動也更加豐富多樣,這對曲子戲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就目前的曲子戲發展來看,雖然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些班設,也開展了日常排練,但大多數比較精通曲子戲的民間藝人都年事較高,加上劇目劇情單一,缺乏創新,服飾比較陳舊,妝容不夠精致,顯得與現代生活文化格格不入,存在“代溝”,缺乏吸引力。再加上秦腔在當地的盛行和發展,一些專業秦腔團體的不斷壯大,對曲子戲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甚至有一些原本曲子戲的班社也開始唱秦腔。再加上電視以及網絡的發展,更是給曲子戲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有些班底甚至因此解散。
目前人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多元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和娛樂的方式也都相應的發生了改變,曲子戲的演出市場遭到了嚴重的萎縮,觀眾也都是中老年人局多,這對曲子戲的發展造成了更加嚴峻的
考驗。
2.曲子戲的保護和傳承
首先,曲子戲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華亭市相關政府對曲子戲的保護做了許多積極可行的工作,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申報;對未來幾十年間曲子戲發展的規劃;資金的投入、錄制曲子戲劇目錄像帶的保存;組織曲子戲會演等等。這些工作都對曲子戲的傳承和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相關政府還可以把工作更加細化,比如,對一些具有積極傳承貢獻的藝人給予長期物質資助等,以此來更好地鼓勵曲子戲的傳承;還可以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劇目的創新編排,對一些民間曲子戲創新的青年藝人給予相應的獎勵,成立當地專業劇目創新團隊等。其次,可以把曲子戲內容編入教材,對音樂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把地方戲劇引入音樂課堂,從學校教育入手,更加深入地做到對曲子戲這項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最后,可以定期舉辦曲子戲文化會演活動,請專業人員和資深民間藝術家做評委,以表演比賽的形式,鼓勵曲子戲班社對表演形式進行創新,同時也可以對曲子戲進行宣傳,對于表現優秀的班社給予獎勵,提升他們的創作激情,也能起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作用。
結語
總而言之,華亭曲子戲起源于民間,在民間扎根,留存至今,不但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而且起到了懲惡揚善、寓教于樂的教育意義。作為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發揚和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霍志軍.隴東華亭曲子戲的“地攤”特色[J].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2017,(00).
[2]薛忠.甘肅華亭曲子戲管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9-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