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英玲
摘 要:收獲,一是指取得成熟的農作物;二是指經過某一件事知道的知識、道理等。比如心得、成績、戰果等。感悟:語出《后漢書·丁鴻傳》。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悟。真正的感悟來源于人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有的是漸漸的領悟,有的則是瞬間的開悟。正是不斷的感悟使人們對人生、對事物以及對世界的看法發生改變。踐行:踐行,實踐、實行。語出:唐·韓愈 《唐故秘書少監贈絳州刺史獨孤府君墓志銘》:“ 憲公躬孝踐行,篤實而辨於文。” 宋·曾鞏《擬代廷試進士策問》之三:“故小大之事……側身踐行,兢兢業業,不敢自逸,為天下先,而俗未加厚。”《朱子語類》卷九:“只有兩件事:理會,踐行。”
關鍵詞:研修思考 終身學習 學習力 引領輻射
中圖分類號:G6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1
上海研修是我格外珍惜的學習機會。專家們的講座給我以啟示;導師們的引領讓我深入思考。教師的成長是“慢”成長,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選擇了終身學習。現實工作中,我們要打造學習力,不斷提煉總結,將研修所學所得內化于心,不僅要在教書育人上發揮我們更大的作用,我們對同行更要起到引領輻射作用。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7%的學生認為世界上有兩件事最可怕,一是核武器,二是當眾演說。可是我今天站在這里,不但沒有感到害怕,反而覺得感動和榮幸。感動的是,我們遠赴上海參加高端研修,這是市教育局關心丹東教育發展、關心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舉措,是重視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我市優秀教學人才的真實寫照。榮幸的是,我也是這個研修班的一員。此時此刻,在這里與大家分享上海研修我的學習所得,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我的收獲與點滴感悟,能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傳遞教育正能量,也愿我們所有教師能攜起手來,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長。
一、收獲
6天的研修生活,緊張、充實而又豐富、有序,我分外珍惜這次研修機會,像一個虔誠的朝圣者一樣細心聽講,認真記錄,生怕遺漏了專家們的只言片語。滿滿的一本學習筆記是我進一步品味、思考、學習的好材料。每次聽完講座,我抓緊時間進行整理,深入領悟專家、導師們的理念與精神,可以說,這不僅僅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帶給了我心靈的震撼、心智的啟迪。
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專家教授們的經典語錄。以下精選回放。
1.王斌華教授:“中國教育的評價目前來看,還是過分注重結果,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過度的統一使得我們的教育目前還是補短的教育,不是揚長的教育。”這句話給我帶來的啟示是,這種現象在我們教育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根深蒂固地存在著。就拿教育評價來說,雖然我們強調要注重長久的結果,但是潛意識中,對學生的評價還是以成績論高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社會價值觀念、教師的理念等。
2.顧志躍教授:“教師的成長是慢成長。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你就選擇了終身學習。”這句話給我的啟示是:教師的成長要遵循教師成長的客觀規律。按照這個客觀規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終身學習。因此,學習是教師成長的第一要務。
除這兩位教授的經典話語外,盧起升校長提到的教師“二次成長論”都給我的成長指點了迷津。專家們的引領再一次促使我對目前的學習和工作進行了深入思考。
二、感悟
久久回味本次學習,令我感觸頗多,亦產生出很多思考。
1.上海學習我們應該學什么。(關于學什么的問題)
我想還是要學習先進的理念。對于上海這座教育教學改革最前沿的國際化大都市,專家學者比比皆是。而最吸引人的眼球的應該就是他們在教育教學理念上的前瞻性。雖然我們是懷著崇拜的心情來學習,但是我們還是要理智而不盲目、有選擇地接受他們的教育思想,要把眼光從課堂放到學校,放到社會,放到未來。本著“教學生三年,想學生一生”的宗旨,以一種為社會、為學生未來發展負責的心態,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不急功近利,因為“教師和學生一樣,我們的成長都是慢成長”。要做大教育、做好教育,我們就要有“精耕細作的耐心恒心”。也許有人會說,講那些理論有什么用,還不如直接上一節課讓我們觀摩來得實在。誠然,一節觀摩課確實是實實在在的,但它給我們的啟發也是一時的,而擁有正確的教育理論卻會讓我們在教育教學之路上變得自信,變得從容,它會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受用一生。
2.現實工作中我們應該怎么學。(關于怎么學的問題)
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種學習力。教師要提升自身能力素質,就要懂得真正的學習是讀書、思考與實踐相結合。因此我們要打造一種學習力。這是學習能力、學習毅力和學習創造力的綜合體現。目前,國家正在倡導創建學習型社會打造學習型組織,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但因為職業的不同對每個人的學習要求也不盡相同。做教師的我們每天都在跟知識打交道,而且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會在這個知識日益更新、快速增長的時代不斷學習不斷積累,讓自己的知識儲備量達到一定水平,至少應該能使自己所教的學科知識滿足學生的需要。否則,什么繼續教育、終身學習在我們身上體現的就只是一句口號。否則,我們很多老師真的就成了人們所諷刺的那樣: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去面向未來。甚至是去面向所有中國人的未來!如此說來,打造學習能力靠鉆研;打造學習毅力靠堅持;打造學習創造力靠實踐。久而久之,就會理清自己的教學理念,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總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教育行動促進自己的成長和發展。
3.參加各種培訓學習是為了什么。(關于為什么學的問題)
我想一是要在教書育人上發揮我們更大的作用,二是我們對同行要起到引領輻射作用。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從社會認知角度來說,骨干也好,名師也好,都是優秀教育資源,其個人在社會上是有一席地位的,也因此更應為社會做出貢獻。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參加各種培訓班,被評為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最終成為名師是為了什么?我想這不是簡單的個人獲利,更不是為了追名逐利。而是我們應該在教書育人上發揮我們更大的作用。
試想:為什么家長們為孩子擇校、擇班、擇課?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社會對好教師的期待”。這些現象本質上就是“擇師”!由這一點說開去,我們培訓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搞好教師隊伍建設,讓每一位教師都逐漸成為好教師、名教師。那么,對于已經成為省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我們來說,引領和輻射整個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是我
們責無旁貸的義務。
4.目前我們的教育還缺什么
依我看,缺少總結、提煉和創新。目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教育方向,但是我們在各自的教育教學領域里,對理論提煉的深度不夠,教育思想形成的系統性高度不夠。主要原因是我們對這些好的方向深層次的思考和挖掘還不夠,在執行的過程中效果還沒有達到預想的那樣。就我本人來說,本次學習后我有了一種更為緊迫的感覺,我要把我自己的一些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再總結、再提升和再完善,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的、獨特的教學體系。走出自己的特色教學之路,完成一名學科帶頭人引領教學的使命。
三、踐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學習到產出、從理論到總結、從認識到實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學以致用。只有通過逐步消化,內化直至轉化為自己的教育行為,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因此,結合目前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從大處著眼,把握育人方向
把握教育發展、人的成長的整體方向,以教育的最終目的為學生發展的最終目標,來做好各項教育工作,不拘于一堂課,不拘于學生的一次成績,要把教學活動做成完整的教育。
2.從小處著手,抓好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載體,因此,抓好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核心問題,即教師如何“教”學生的怎樣“學”的問題。學習的本質是學問,學習從學“問”開始,這是人的學習天性。也就是說,學習等于學問。可如今,這個好傳統正在逐漸丟失。我們的學生從一入學就開始“學答”而非“學問”。 有人做過調查,在西方國家先進教學理念中,孩子每天都有很多問題向老師發問。他們的評價標準是,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學習好的學生,更不是“好學生”。因此有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西方的學習等于學問,是在創造知識,培養學生的反思創造能力;而中國的學習等于學答,是在復制知識,培養學生的復制效仿能力。長此以往,學生的懷疑批判沒了,逆向思維丟了,創造性早就磨滅掉了,一切只為“填”滿試卷為止。不然怎么會有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之問呢。由此看來,我們的教學首先要從讓學生學“問”開始,要把學生從一個“學答的蠢材”培養成“學問的人才”,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才會有更多的“劉路與西塔潘猜想”;才會真正培養出核心素養高的人才。
3.從實際出發,注重總結提升。
雖然我平時比較注重總結反思,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時時總結,不斷反思,達到深度學習狀態,在教育教學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全心全意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我傾注全部力量,在教育的路上朝圣,鐘愛教育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