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孫賀 穆小帥 全麗娜
摘 要:來華留學預科語言生的數量對學校整體留學生規模有非常大的影響,語言生是非學歷教育,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較大幅度地提升。這不僅對擴大整體規模有提升作用,促進提升校園的國際化程度,也能夠有助于作為優質學歷生的潛在生源,便于在語言生的蓄水池中甄別遴選出優質學位生。本人著重討論在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民心相通”和構建教育共同體的大背景,政法類院校在預科語言項目課程設計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政法類院校 預科漢語言項目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2
引言
華東政法大學(簡稱“華政”)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建立的政法類高校之一,被譽為法學教育的東方明珠。學校的留學生工作起步較早,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校就開始招收留學生,舉辦了中國法律暑期項目。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始終將國際化發展作為重要發展戰略,遵循”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范管理,保證質量”的指導方針,努力在留學生規模擴大和結構層次優化及創新培養方案等方面不斷有新的提升。尤其在預科漢語言項目方面,加大宣傳招生力度,更新課程設計和培養方案。
一、政法類院校開設來華留學預科漢語言項目的重要意義
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文化生態地球村的倡議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來華留學生數量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如何使留學生融入中國大陸高校的學習和生活的同時,對中國的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并從多元視角為中國的發展建設貢獻智慧,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預科漢語項目的建設,既是落實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制度設計,也是完善留學生培養方案的課程創新,切實滿足了留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國家發展的需求。
政法類院校的優勢專業是法學,但法學專業的學習對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和專業文化背景要求較高,一直以來都不是留學生市場上的熱門專業。近十幾年來,留學生選擇的專業主要集中在漢語言、文學、中醫、經濟等學科領域,選擇法學專業的留學生較少。2015年來華留學生總人數為397635萬,其中法學專業的人數為8350,占總人數的比例為2%。法律具有很強的本土屬性,學習中國法律對多數留學生來說實用性不高,留學生在華所學的中國法律知識在其母國一般派不上用場,在華及歸國后均不能得到法律職業的準入資格。
受此制約,政法類院校的留學生規模較難有大幅度擴大。學校通過頂層設計,開設來華留學預科漢語言培訓項目,并積極鼓勵教師開設漢語、中國文化、中國社會概況等課程,通過課程國際化的建設帶動預科語言項目的發展。近幾年,學校在語言生規模和質量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學校語言生由2013年的80名發展到2019年的236名,增長率達195%。
學校招收的預科語言生基本都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秀青年,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潛在學習能力。他們在我校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中國法律制度和經濟社會概況,有機會客觀地了解我國的法律、政治、經濟制度,這對于我國法政文化的推廣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二、華政來華留學預科漢語言項目簡介及優勢
華政來華留學預科漢語言項目是一個為將要在中國參加以漢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外籍同學或者對漢語及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籍人士所設計的課程項目。項目采用進階式教學,第一階段的目的旨在于讓參加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對漢語有初步的認識并進行簡單的應用;第二階段主要是讓參加者能夠大幅度地提高漢語應用水平,尤其是使用漢語進行學習的能力,培養參加者能夠在日后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自學能力,特別是在法學、政治學等人文社科領域繼續深造的語言能力。另外還針對需要在中國申請專業學位學習的同學開設HSK考試輔導教程,讓參加者在已有的漢語水平基礎上最大程度提高考試成績,以期進入理想的大學及專業進行深造。
華政來華留學預科漢語言項目具有非常優質的師資力量,所有教師均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并且擁有非常豐富的對外漢語教學經驗,且項目完全實行不超過15人的小班化教學,因此能夠達到針對不同漢語水平、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不同年齡段的參加者提供個性化教學及輔導,能夠使參加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漢語應用水平。另外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還為參加者安排了自習輔導課,有專門的輔導老師為參加者釋疑解惑并練習聽力及口語。
三、華政來華留學預科漢語言項目課程設計
1.項目結構及課程設計
華政來華留學預科漢語言項目一般每年九月初開始,至次年六月底結束,分為上、下兩個學期,每個學期各十八個教學周。每周20至30個教學課時,項目總計近1000課時。
(1)語言類課程
漢語是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培養外國留學生的教學語言。從現實意義上說,漢語的學習不僅能激發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研究興趣,對他們正確認識中國、消除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誤解,增強他們與中華民族間的“親和力”有很重要的導向作用。
漢語類課程亦是接受預科教育外國留學生的必修課程,旨在培養留學生的漢語能力,強化漢語聽、說、讀、寫能力,提高文化素養,為留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打下必要的語言基礎。
漢語類課程包括《綜合漢語》《初級漢語聽力》《漢字及初級漢語寫作》《基礎漢語口語》等幾門基礎課,具體分為幾下5個模塊進行模塊化教學:
◎ 模塊一:口語
本模塊的重點是提高學生對日常交際漢語運用能力,涉及句子學習,對話練習,語音校正,以及相互的運動。豐富的實踐使學生掌握漢語的基本會話,掃除語言障礙,為進一步的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模塊二: 聽力
本模塊的重點是訓練學生的聽力,內容主要包括:
a. 組成漢語音節的三個部分:一個音節的聲母,韻母和音調。聲母和韻母要求學生聽聲音就可以識別,并正確書寫漢語拼音;
b. 漢語發音的四個音調的區別及辨析,能夠很快地識別四個音調;
c. 精聽,通過聽力擴大詞匯量;
d. 簡單的會話聽力;
e. 聽懂簡單的中文歌曲。
◎ 模塊三:語音寫字(進階1)及寫作(進階2)
語音寫字(進階1)模塊
本模塊的重點是漢字的發音與書寫,包括:
a. 漢語拼音發音方式和書寫,介紹聲母和韻母;
b. 聲母和韻母結合使用給漢字注音的規則;
c. 漢語中的四個音調;
d. 音調變化規則;
e. 漢字的歷史發展;
f. 漢字的基本和復合筆畫;
g. 筆順和漢字的結構;
h. 漢字與詞語之間的關系,漢字如何構成詞語;
i. 句子和標點符號。
寫作(進階2)模塊
本模塊主要針對具有中等漢語水平的同學,旨在培養出更好的中文寫作技巧及漢語表達方式。主要內容包括:
a. 記敘文、說明文、注釋、評論及其他常用中文文體的表達方式;
b. 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其他常用中文文體的寫作實踐;
c. 書寫規范的自我介紹;
d. 書寫個人計劃書;
e. 書寫電子郵件及明信片;
f. 看圖寫短文;
g. 聽寫;
h. 記敘、說明及學術型文章的文體模式及書寫練習。
◎ 模塊四:閱讀
本模塊的目的是掌握漢語文章的閱讀,了解漢語的基本語法結構,掌握2500個以上的常用詞和200個左右的語法點。使學生閱讀學術材料的速度達到每分鐘120字。完全能夠完成特定題目的文章閱讀。對于閱讀能力,學生能在參考書的幫助下,閱讀具有一定難度的500字以上的中文學術類文章。
◎ 模塊五:綜合漢語
本模塊要促進留學生漢語的全面發展。內容可以歸納為:
a. 中國和標準普通話簡介;
b. 認識拼音,流利及準確的漢語發音,分辨普通話四個不同音調;
c. 認識簡單的中文詞語,理解它們的含義和使用方法;
d. 流利地閱讀教材,掌握以下漢語技能,如詞匯,語法,聽力甚至背誦課文,閱讀理解較長較難的學術型漢語文章。
(2)中國文化及概況類課程
中國概況課程為留學生融入上海這座多元化的城市創造條件,幫助留學生排除因文化知識缺失而帶來的“文化沖擊”所造成的負面心理影響,幫助他們應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文化差異,教授他們在不同場合下應有的得體的行為舉止,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中國概況課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且應該用漢語教授中國概況課程。
中國概況是接受預科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的必修課程,旨在使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和中華文化。課程內容涉及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思想、經濟概貌、民族政策等方面,使留學生系統、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國各方面的情況。
參考文獻
[1]2015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發布王軍.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基本定位與應對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4(8):88.
[2]教育部國際司司長:努力打造“留學中國”品牌[EB/OL].(2013-10-24)[2020-04-10].
[3]教育部關于印發《留學中國計劃》的通知[EB/OL].(2010-09-21)[2020-04-10].
作者簡介:李勇(1982.10—),男,籍貫:天津,職稱:助理研究員,單位:華東政法大學,研究方向:國際課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