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來 閆珮珮
摘 要:健康扶貧是當前重要的政治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醫學院校也應自覺融入地方扶貧工作,發揮服務社會的職能。本文擬以南京醫科大學為例,結合睢寧實際醫療衛生情況,充分依靠醫學院校專業背景,設計睢寧地區的健康扶貧策略,助力健康扶貧。
關鍵詞:醫學院校 因病返貧 健康扶貧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2
健康扶貧工程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七大行動之一[1],成為醫科大學協助貧困地區杜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特色工作之一。
睢寧位于江蘇省北部,隸屬徐州市,總面積1769平方公里,總人口144.1萬人,生產總值577.3億元,占全市8.55%,除6個市區外,位列5個縣(市)中的第四名,在徐州市屬于欠發達地區,是江蘇省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雖然在2019年底宣布脫貧,但仍有0.88萬低收入人口[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途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部分貧困群眾和低收入群體脫貧致富的“絆腳石”和“攔路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健康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提出明確要求。國務院扶貧辦的建檔立卡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有返貧人口68.4萬人,2017年為20.8萬人,2018年為5.8萬人,數據雖連年降低,但對于各貧困地區來說還是存在因病返貧、致貧風險。睢寧雖已脫貧,但健康扶貧是實現睢寧地區困難群眾可持續脫貧的重要保障,也是防止該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有效措施。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提到國家重點科研院校要積極參加定點扶貧工作,發揮自身優勢為貧困地區提供幫扶[3]。199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高度重視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工作,各級政府要把衛生扶貧納入當地扶貧計劃。具備科研能力的高等院校作為幫扶單位,一方面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為幫扶地區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以貧困地區為依托,探索產學研一體化水平建設,開創服務社會新模式。醫學院校對睢寧地區的扶貧計劃是貫徹《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和《決定》的實際行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可以讓醫學生和附屬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得到學習和鍛煉,有利于促進醫學院校的學風建設,也是醫學院校本身的建設需要。
本文擬以南京醫科大學為睢寧地區的健康扶貧幫扶單位,結合睢寧實際醫療衛生情況,設計睢寧地區的健康扶貧策略。
一、睢寧醫療衛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醫療資源配置現狀
截至2018年底,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94個。全縣醫療機構共有床位4500張,衛生技術人員490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397人,注冊護士2550人;截至2017年,睢寧縣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4.55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3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冊護士2.5人。
2.醫療資源存在問題
截至2017年底,該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仍然存在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
2.1醫療機構布局和結構不合理
優質醫療資源供應不足,醫療服務供給與健康需求不相適應。無三級醫療機構,二級公立醫院及大部分民營醫院集中在縣城主城區,城鄉接合部醫療機構少。缺少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接續性專科醫療機構。臨終關懷、老年護理等醫療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口快速增長的要求。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分布不合理,與15分鐘“健康圈”尚有差距。
2.2重點學科(專科)建設相對薄弱
縣人民醫院市級臨床重點專科1個(普外科),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1個(心內科)。縣中醫院市級中醫重點專科4個(骨傷科、肛腸科、針灸科、腦病科),市級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單位1個(婦科)。兩所縣級公立醫院均無省級重點專科。兒科、口腔科、精神衛生科、感染性疾病科、眼科、腫瘤科等建設滯后,解決疑難雜癥、危急重癥的能力
不強。
2.3醫療技術水平整體偏低
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醫療服務水平低于邳州、新沂兩市,鄉鎮衛生院只有雙溝鎮中心衛生院達到二級醫療服務能力,大部分鄉鎮衛生院只能開展一級手術和部分二級手術,不能獨立開展三級手術。低層次、低水平的一級綜合民營醫院過多,與公立醫療機構未能形成錯位發展,不能滿足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多元化辦醫格局逐步形成,但層次
偏低。
二、南京醫科大學健康扶貧戰略優勢
1.南京醫科大學學科優勢
南京醫科大學是首批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與省政府共建醫學院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設有19個學院,擁有27所附屬醫院和50多所教學醫院。個別優勢學科已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進入國家一級學科水平評估前3名。
2.南京醫科大學健康扶貧成果案例
南京醫科大學作為首批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與省政府共建醫學院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2019年10月的《醫療援疆暖民心茉莉花香滿克州》項目入選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的“第二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項目位列全國31個典型項目之一,是江蘇高校唯一入選項目,南醫大發揮人才、技術和附屬醫院優勢,以建設附屬克州人民醫院為紐帶,定點幫扶新疆克州衛生事業發展,創造性開展“組團式”援疆,提升醫院管理水平,為克州百姓送去“潤心計劃”等暖心工程,并開展了“院包科”重點科室建設、“師帶徒”人才培養創新援助模式,將克州人民醫院建設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高水平三級甲等醫院,打造了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三、發揮醫學院校特色助力睢寧健康扶貧策略設計
1.加強健康教育與理念宣傳
健康教育是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貧困縣的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教育長效機制,組建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教育團隊是關鍵。醫學院校可以組建由貧困縣當地衛生系統的醫護專業隊伍和醫學院校的學生志愿者構成的健康教育團隊。南京醫科大學具備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可以在健康教育培訓中提供更為專業的專科醫生、護士、專職營養師、運動師、心理醫生、公共衛生專家等對健康教育團隊進行培訓。
組織健康教育團隊通過編制規范、系統、高質量的健康教育課件或教材、墻報、宣傳欄等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宣傳,幫助農村居民了解基本公共衛生知識、做好流行病等疾病的知識普及;通過面對面交流對農村居民進行健康知識的講解、咨詢及基本醫療技能的培訓;通過健康教育文體活動開展宣傳。
2.派遣附屬醫院專家醫療隊組建醫療聯合體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農村居民的大問題。把附屬醫院和當地的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和縣級醫院等醫療機構打造成醫療聯合體,利用南京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的技術力量和優質資源,帶動當地醫療機構的發展,使得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價廉、便捷的醫療服務,降低就醫成本,提升自我救助能力。
3.增加醫學人才對口幫扶的培養與投入
建立醫學人才的對口幫扶機制是實現輸血向造血、扶貧先扶智的根本轉變。在人才幫扶方面,從教師到學生、從學校到附屬醫院都應該納入幫扶體系當中來[4],遣各方面的醫學專家進行實地講學,既具有受訓面廣的特點,又能及時地結合當地實際解決具體問題,也可免費接納當地醫務工作者去學校或附屬醫院培訓,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醫療質量。
4.加強醫學人才定向培養機制
加強農村定向醫學生培養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舉措,是落實脫貧攻堅戰略、推進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深化醫改、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推動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治本之策。對于定向培養的醫學生在其入學之前就要清楚地告知其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直接定點睢寧地區,做好就業安置工作以及落實薪酬和社會保障等相關待遇。
5.協助地方建立因病致貧監測預警系統
目前,健康醫療大數據已經在臨床研發、診斷治療、健康生活等諸多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成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的重要手段。應進一步挖掘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將有關部門的診療大數據、參保大數據、救助大數據、扶貧大數據、收入納稅大數據等進行整合,設立相應的預警線,開發出適合貧困地區情況的因病致貧預警系統,為貧困群眾撐起健康保護傘,降低居民的健康脆弱性,從而消除因病致貧的隱患。
6.協助政府完善醫療救助系統
醫療救助作為醫療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中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性手段,為農村貧困人群提供最后一道醫療安全網,急需醫療救助制度不斷地開發其緩貧功能。加強醫保專業人才培養,發揮高校參與政府決策作用,協助政府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商業健康保險等制度的銜接機制,發揮協同互補作用,形成保障合力,發動公益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進行救助,鼓勵、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愛心人士等開展慈善救助。
結語
睢寧縣在步入脫貧階段初期,防止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必定是當下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醫療體制及制度改革的同時,在南京醫科大學健康扶貧工程的大力推進下,通過不斷提升村民的健康素養、完善醫聯體的建設、加強醫學人才定向培養機制等一系列措施,促進整個睢寧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培安.全面實施健康扶貧工程[J].行政管理改革,2016,(04):36-41.
[2]徐州市統計局.2019年徐州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3]吳一凡.精準扶貧視角下地方高校參與定點扶貧效果評價研究[D].寧夏醫科大學,2018.
[4]靳紅櫻,劉寧,王進.精準扶貧戰略下的健康扶貧研究——以醫學院校在陜西鄉村醫生隊伍建設中的實踐為例[J].學理論,2019,(04):22-23,26.
作者簡介:
張鴻來(1972,05—),男,漢族,江蘇連云港人,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黨委書記,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學校管理。
閆珮珮(1992,08—),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醫學信息,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