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 楊韶艷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有利于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具體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同樣會有利于我國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在改革的過程中,隨著我國科技創新實力的日益強大,科技創新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被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本文通過對該研究領域的相關國內外文獻進行細致的梳理以及分析和總結,進而提出了關于該領域未來研究方向的一些展望,有利于從事該方面研究的學者清晰地了解目前的研究進展和動態,還可以為他們提供可以研究的創新點和深入點。
關鍵詞:科技創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基金項目:寧夏自治區教育廳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流學科”建設視閾下的研究生方向課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以《發展經濟學專題》為例(編號:YJG201825)
我國雖然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農業大國,但目前在農業的發展上也遇到了需要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個大難題:即農業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農業產業結構需要優化、農業增長動力需要轉換。習總書記提出,“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而想要有效地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還需要牢牢地把握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干線。此外,在我國2017年頒布的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年意見》中,也明確強調了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所以,科技創新能夠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經之路,不僅是因為受到當前科技創新時代的大勢所趨,同時還因為科技創新對于加快我國農業高質量的發展確實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著眼于科技創新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除了可以把目前的研究現狀清晰地呈現出來的同時,還可以為相關政府在制定農業發展政策、相關農業發展單位或農民在采取措施推進農業發展的時候提供參考意見,加快利用科技創新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早日攻克目前遇到的三大難關,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并實現為農民增收的目的。
一、文獻綜述
2015年11月10日,我國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通過提高供給方面的質量,實現經濟結構上的調整、要素配置上的最優化、經濟能夠保質保量的發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之后的次月即2015年12月24日,我國政府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是想要讓農民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和消費者的需求實現完美的對接。
縱觀這一領域的研究,來自國外的直接性研究的文獻幾乎沒有,大多都是單純性的對供給方面進行的一些研究。如: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認為對勞動進行分工、開展專業化的生產以及對產品進行交換可以實現產品供給能力的提高,薩伊極力主張需求是由供給創造的,索羅等學者認為勞動力、土地、資本和技術這四種要素的規模及對他們進行的配置會對經濟供給側的總供給能力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再看國內的相關研究,雖然已存在較多的研究資料和文獻,但在數量上比起其他領域的研究還是較為缺乏。此外,關于此方面的相關研究,主要都是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定義和推進路徑展開的,對于具體的推進路徑,科技創新已然成為后起之秀,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一)關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定義的研究
在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定義的研究上,每位學者各執己見。江維國(2016)主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屬于農業方面宏觀調控的措施,主要從農產品的供給方面去重組或者優化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要素配置.旨在通過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業產品供給結構的優化,達到增加其有效供給的目的。許經勇( 2016)認為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需要完善市場機制并以此為平臺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實現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指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指“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歐陽強斌( 2018)則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供給側為主要角度進行的結構性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對需求側完全不管不顧,而是要將需求側兼顧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
(二)科技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的研究
學者們在探析清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之后,便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研究。江小國、洪功翔(2016)提出我國可以圍繞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促創新等角度,制定并采取相關措施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羅必良( 2017)也有著類似的觀點,他認為補短板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李星光、王國慶( 2017)立足于寧夏的實際,先是總結出了寧夏目前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緊接著又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出發,圍繞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這三個角度對如何推進寧夏現代農業的發展展開了討論,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推進路徑。
隨著科技創新地位的日益攀升,加之其對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強大助推作用,致使以科技創新為視角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推進路徑的研究如雨后春筍,并逐步占有半璧江山。劉蓉蓉、徐志宇(2016)開展的研究,其重要貢獻是凸顯出了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劉影、周宴起等(2017)指出科技創新是在當前農業的新形勢下,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為有效的措施。除了從宏觀角度出發研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外,也有很多的學者以具體的省份為研究和分析的對象,探討了相關的推進路徑。董玲(2017)以河南省為例,提出可以通過科技創新來解決當前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彭建華、劉宗敏等( 2017)以四川省農科院為例,總結了四川省農科院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采取的重要做法和獲得的成效的基礎上,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對策及建議。吳大志、邵永發等(2017)從武漢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需要做的重點工作以及需要有的系列保障。沈貴銀(2018)以江蘇省為例,提出農產品需求的變化和升級構成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動力機制,進一步提出了推進江蘇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通過科技創新這一路徑來實現的觀點。宗錦濤、嚴重君等(2018)以湖南省為例,通過對科技創新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起到很大作用的分析后,提出了科技創新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系列建議。
二、文獻總結與評價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在該領域的研究中,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和主張,本文認為截至目前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的定義,較為全面的是2017年國家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到的內容。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研究中,將科技創新作為視角研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揭示出科技創新的作用并提出相對應的路徑,這一類研究有很多,但是提出以科技創新作為推進路徑的描述普遍較為寬泛,并且大多數都是以凸顯科技創新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促進作用為主,提出的能夠落實到位的具體化措施和操作較少。涉及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宏觀層面和具體的省份或城市,這些研究對象大多都隸屬于發達地區,目前尚缺乏對于欠發達省份或城市進行的系統且深入的研究。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在以科技創新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各項條件是有差距且存在異質性的,需要考慮的因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樣的,發達地區有發達地區的作為,欠發達地區也應要結合本土實際發展情況或農業產業特征,有其相應的舉措,不能盲目地去學習和效仿發達地區。所以,在現有學者已有的研究基礎之上,對于未來該領域可能會展開的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建議:第一,更為深入地研究科技創新如何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更為實用、更為具體、更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普適性的相關路徑或舉措。第二,將目光轉移到我國的欠發達地區,探討其可以采取的相關路徑,并提出一套系統的對于欠發達地區具有普適性的科技創新如何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案,這樣會有利于欠發達地區結合其區域特色和優勢農業產業等,利用科技創新更好地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幫助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實現快速發展,從而為我國盡快攻克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換農業增長動力這三大問題貢獻力量,助力我國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江維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4):15-19
[2】許經勇.農業供給側改革與提高要素生產率[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3):20-25
[3]歐陽強斌.財政農業支出研究[D]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8
[4]江小國,洪功翔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路徑與國際經驗[J]現代經濟探討,2016(10):35-39
[5]羅必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難點與方向[J],農村經濟,2017(01):1-10
[6]李星光,王國慶.關于深入推進寧夏現代農業發展的理性思考——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J]農業科學研究,2017,38(03):7679
[7]劉蓉蓉,徐志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科技創新[J]農業科技管理,2016,35 (05)11-14
[8]劉影,周晏起等.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農業科技通訊,2017(02):8-9+13
[9]董玲.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選擇[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 (06):120-123
[10]彭建華,劉宗敏等.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四川農業科技,2018 (02)71-73
[11]吳大志,邵永發等.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促進武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2):4429-4432
[12]沈貴銀.創新驅動推進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18,6(13)324-327
[13]宗錦濤,嚴重君等.科技創新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與思考——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8(01):107-110
作者簡介:
丁麗,25歲,女,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