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兒童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身心的不斷發育及成長環境的日趨復雜,身心健康發展受到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致使學生出現了很多的情感問題。開展情感教育是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也是維護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教育中要通過多種途徑,采取相應措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完善學生的情感發展。文章從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出發,對學生情感教育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情感教育;示范;合理表達;系統支持
一、 引言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不僅要使學生的智力發展,更要使他們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情感健全。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一些學生情感淡漠,缺乏愛心,以至于自私殘忍,做出損傷財物、害人害己的事情。前幾年所發生的劉海洋用硫酸潑熊、徐力殺母等等一些事件讓人觸目驚心,反映出了情感教育的缺失,也讓我們認識到加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我們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來加強情感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二、 情感教育的內涵
情感教育作為完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其內涵而言,它的本質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而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全面發展教育離不開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品質,增強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促使學生在環境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健全完善的人格。情感教育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情緒和信念,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個體的健康和諧發展。情感教育在陶冶學生情操層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 在小學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的意義
(一)情感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情感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包括情感方面的發展。好比一個人,很聰明但是情感存在問題,會對他的成長和發展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健康的情感對于人的發展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拿情感和認知的關系來說,健康積極的情感可以促進人的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情感和認知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認知的發展和情感的發展是同步的。可以說,情感是認知發展的第一動機。
(二)情感教育是終身化學習的需求
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信息容量也呈現爆炸式的增長,這要求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要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就必須讓學生始終保持探究的好奇心,保持樂于學習的態度。培養學生樂學愿學、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情感教育的一項重要作用就是讓學生體驗到求知的樂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喜悅感。通過情感教育讓學生形成樂學的品質,才有利于其更好地適應終身化學習的社會。可以說,基礎教育階段良好的情感教育,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否則,很難想象一個對于學習毫無興趣、感覺學習十分痛苦的學生可以適應現在終身學習的社會。
(三)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更加幸福的成長和發展
情感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它對于人的關懷價值。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幸福發展。人是否幸福,主要是一種主觀性的體驗。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心中有愛的人,在遇到苦難和挫折時,也始終能夠不丟失幸福。關懷學生的幸福,就必須關懷學生的情感,情感教育對于學生的幸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 情感教育的具體實踐
(一)情感教學
因為學生更多的時間是在課堂上,所以課堂教學仍然是情感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富有感情的開展教學,使學生心情愉悅的進行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在教學中,作為教師,首先要充滿愛心,沒有了愛就沒有教育。如果一個老師對學生沒有感情,在課堂上表情冷漠,學生是不會喜歡這個老師,也不會喜歡他的課堂,當然也就無法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其次教學活動要富有感情,包括有感情的朗讀,有感情的進行角色扮演。這些有感情的學習活動,學生樂于參與,也會促進他們的情緒記憶。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情感又會重新被體驗到。情緒記憶是人們精神健康的重要條件,也是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發展的心理基礎。在教學中,情感教育要貫穿教學點始終,根據學科知識特點靈活運用,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使得教學過程豐富多彩又富有生機,讓學生一直處于良好的情感體驗中,覺得學習有意義、有意思,對學習有足夠的興趣和感受。這種富有情感的教學會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更積極投入并體驗深刻,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加深入,當然也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示范
人的行為是情緒和情感等心理活動外化的表現,對于學生來說很多又是模仿的結果。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了社會觀察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人對示范事件觀察學習的結果。觀察學習經歷四個過程:注意、保持、創作和動機,在各種誘因(外部的、替代性的及自我評價的)支使下決定是否將依觀察所獲得的能力付之使用,從而出現或不出現類似示范活動的行為。要培養學生良好情感及行為,所選取的示范對象,要盡量選取時間上、地點上都與學生較接近的,學生所熟悉或了解的周圍的人或事,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觀察學習和模仿的動機。在實踐中,我們首先常用的就是樹立典型,針對本校學生出現的好人好事及典型事件進行重點報導,讓學生有可以具體模仿的人和事。其次,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關注模仿的人或事,比如通過每周的升旗儀式讓學生宣誓來深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利用各種節日讓學生體會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利用校園廣播及宣傳欄進行傳統文化歌曲和圖片展示,讓學生時時注意和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等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學生的愛國、愛家、愛人民的情感。作為學生重要的模仿對象,教師的情感表現對學生的影響重大。一個老師如果在一些重要事件上的反應過于平淡,比如有的學生撿到了一毛錢交給老師,老師覺得沒有價值,無動于衷,或者反應過分激烈,比如學生一次考試成績不好,老師很憤怒,甚至挖苦學生。這些表現對學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教育無小事,教師的情感表現使得學生有意的或者不自覺的模仿,表現出情感的冷漠、極端或者反復無常,這其中都有著教師的成分。所以,要想學生的情感健康發展,教師必須有一個正常健康的情感表現。
(三)注重感化
教育是師生共同參加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情感性質和特點將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師生之間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礎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人的情感具有感染性,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師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學生,一是教師要有足夠的愛心,能正確面對和理解青少年學生出現的種種“暴風驟雨”式的情感表現,在處理學生的情感方面的問題時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而是站在學生的成長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解決。二是要建立與學生平等的關系,這樣學生會感到老師是朋友,而展現自己真實的情感,不至于隱瞞和欺騙,從而在處理學生的情感問題上能更有效和迅速。三是要老師本身要保持良好的情感狀態,情感豐富又平和,“威而不猛,恭而安”,讓學生能充分感受和學習。要感化學生,教師必須有足夠的愛心,沒有了愛就沒有教育。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的行為問題和情感表現,真正的替學生考慮。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他經常撒謊,甚至是不自覺的撒謊,在行為上他并不是一個壞孩子。通過了解發現,他說謊主要是在作業問題上,有時候老師不知道作業過多或者過難,他不能按時完成。而不完成作業,家長和老師會表現出不“愛”他,為了得到家長和老師更多的愛,他學會了撒謊,他的這種表現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所以老師和家長要充分地理解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愛,不要把目光只聚焦于孩子的學習和作業上,更不要以愛作為學習或者完成作業的交換條件甚至以此威脅,這會使孩子情感和心理畸形發展,出現行為問題。教師和家長要有足夠的無條件的愛,這樣才能讓孩子安全的成長和學習,不至于出現問題。當然,家長和老師也要有足夠的耐心,能寬容孩子,陪孩子成長,等孩子長大。
(四)家校同心
青少年的情感健康發展是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結果,當然離不開家庭教育。實際上很多學生的情感不夠健全是因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沒有良好的家庭關系,家庭成員的情感表現不夠正常和諧,導致了情感發展畸形,不夠穩定、全面和真實。這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一是要充分的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對特殊學生要建立必要的檔案進行跟蹤,發現一些突發性的,對學生情感造成影響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二是開展必要的家庭教育,讓家長明白和諧家庭關系和情感表達的重要性。讓家長了解這方面的一些理論知識,學習一些表達的方法技巧,讓家長有具體的收獲,不是比泛泛地談什么“愛”“民主”“溝通”“賞識”“棒棒棒,你真棒”。三是班級組織一些親子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在活動中體驗和發展良好的情感關系,促進家長和孩子之間情感溝通更加和諧,親子關系更加美好。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保持連續性和一致性,這就要求家庭和學校、家長和老師密切合作,共同施教。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情感和行為問題時,不要就事論事,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找出家庭關系對其現在行為問題的影響因素,通過家校合作處理家庭關系,改變父母的教育觀念等方法真正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
五、 結語
學生的個體成長及情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協同教育,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站在社會的長遠的角度,關注學生情感發展,采取各種適當的方法和策略,加強情感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孟昭蘭.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77.
[2]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406.
[3]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424.
[4]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15.
作者簡介:
英雙雙,山東省臨沂市,山東省臨沭縣臨沭街道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