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園教育中,良好的班級環境對于孩子的全面發展十分重要。基于此,文章從幼兒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出發,分析班級環境在幼兒園教育中的作用,并結合實際探究班級環境創設策略。
關鍵詞:班級環境;幼兒園教育;作用;環境創設
一、 引言
環境對于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十分重要。在幼兒教育中,環境的教育作用也逐漸受到關注,班級是幼兒在幼兒園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因此,發揮班級環境的教育作用,促使幼兒身心協調發展則是幼兒園展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 班級環境在幼兒園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豐富知識,拓寬幼兒視野
好的班級環境能夠讓幼兒保持良好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良好的心理狀態。環境育人作用的重要體現在于環境中的人和事能夠在相互作用中為個體形成良好的熏陶,促使其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形成概念。班級環境是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延伸教育實踐,啟發孩子進一步思考的重要資源;班級環境中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內容,孩子在與環境的互動、溝通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知識,形成概念。例如在班級的“自然角”中,教師擺放各類植物,綠色、溫馨的環境能夠吸引孩子駐足觀看,并產生對植物的好奇心,進而在相關介紹以及自我探索中了解植物種類以及植物的生長過程,從而積累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拓寬孩子探索世界的視野。
(二)有利于營造氛圍,豐富幼兒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本身是有選擇主動性的,在幼兒剛踏入學校的階段,對陌生的環境可能會產生抵觸心理,特別是一些性格稍微靦腆的幼兒。在新入園的過程中,很多的幼兒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好奇,并且有一種新鮮感。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引導幼兒自主選擇,給予幼兒足夠的信任以及尊重,使幼兒能夠克服陌生環境帶來的不適同時自信心得到提高,用這種方式還可以提高幼兒學習以及活動的參與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當給幼兒自主選擇權力的時候,他們對學習也會非常積極,在班級活動中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因此,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權,可以使幼兒更好地融入班級環境當中。由于幼兒階段年齡較小,孩子對自身的認識還不足,思維不夠成熟,在這基礎上,可能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在這時應當通過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導幼兒與周圍課堂環境進行有效的溝通,改正幼兒自身的錯誤,并且加以引導,幫助幼兒能夠正確認識到錯誤所在。幼兒正處于情感發展的萌芽階段,情感豐富,敏感脆弱,且極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班級環境可以利用幼兒的情感發展特點,通過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的構建,對孩子產生感染和暗示,調動孩子的積極情緒,促進幼兒健康情感的發展。例如在“六一兒童節”期間,教師設計的主題墻飾,能夠讓孩子在自己的節日中體會到了童年的快樂,并在共同參與中與同伴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再如在班級主題環境設計中,教師利用照片墻展示了某次班級活動的照片,照片中包含每一個孩子努力拼搏的瞬間,一張張笑臉純真而充滿活力,在照片的感染下孩子能夠將活動的記憶再現,并在快樂記憶的引導下,感受運動的樂趣,體會集體的溫暖,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拼搏勇氣。
(三)有利于啟發思考,培養幼兒意識
提高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通過改變幼兒所處的班級環境,引導幼兒成長,使幼兒自身得到發展。在這基礎上,教師要逐漸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掌握幼兒對自身發展的需求以及興趣等,結合這些特點建造良好的班級環境。當幼兒對班級環境產生依賴性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共同探討班級內的裝飾、掛件等布置,使幼兒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班級環境創建當中,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以及滿足幼兒活動足夠的材料,運用這種方法教學,不僅能夠讓幼兒愛上學習,還能夠建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更是可以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開拓幼兒的思維能力,使幼兒得以健康成長。前面已經提到,環境的育人作用在于與環境內元素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因此,在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中,教師能夠通過引導幼兒的參與,實現對幼兒的教育與培養。例如在語言主題的班級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將收集材料、動手設計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而孩子在實踐中自然能夠展開合作,主動思考什么材料能用、應該怎樣用等問題,并在教師、同伴的激勵下突破難關,實現自我發展。再如教師還能夠利用班級環境構建社會氛圍,促使孩子在模擬的環境中了解各種職業,了解社會的運轉,以及自我在社會中的定位等等,啟發幼兒的思想意識,促進幼兒的社會意識發展。
(四)有利于引導實踐,塑造幼兒行為
良好的班級環境還可以影響幼兒的性格特點,對智慧啟迪也是有幫助的。幼兒的思維以及心理健康等,都是與環境息息相關的,幼兒在日常的活動當中,都是與周圍環境進行實時溝通的,幼兒是直接參與到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環境因素影響幼兒成長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第一,幼兒的思維成長與所處環境息息相關。第二,幼兒的行為模式以及思考能力也是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得出,幼兒的成長與發展不僅是可以受到環境的影響,反過來也是會影響到環境的。在創建良好的幼兒班級環境過程當中,幼兒會根據自身的習慣改變周圍環境氣氛,通過觀察周圍環境氣氛,可以總結出幼兒的內心世界。教師可以通過班級環境氛圍,積極地引導幼兒更好地成長。陶行知在闡述教育理論中強調“知行合一”,幼兒基于特殊的年齡特征,需要在知識的滲透下展開行動,同時也需要在行動中發展知識。班級環境能夠為孩子行為塑造提供良好的氛圍,例如幼兒行為習慣的塑造可以依賴環境實現潛移默化的熏陶,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請保持安靜”“請保持班級環境衛生”“舉止文雅、談吐文明”等等,對孩子的日常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自覺規范自我,不斷提升自身修養;此外,教師還能夠利用環境激發幼兒的動手操作的欲望,孩子在生活、科學、藝術、社會、語言、建構等不同區域中寫、畫、剪、撕、拼、貼等活動能夠協調肢體動作,提高操作技能,并實現自我行為的構建。
三、 幼兒園創設班級環境的策略
(一)明確創設原則
幼兒教師在布置班級環境過程應基于環境的育人作用,結合孩子知、情、意、行全面發展的需要,確定基本的創設原則,以保證環境對孩子形成良好的感染與熏陶。在幼兒班級環境創設中,基本原則包括:第一,教育性原則,一些教師對于班級環境的教育價值把握不清,一味羅列各種元素,導致物質環境看起來琳瑯滿目、熱鬧異常,但是卻沒有凸顯出特定的教育價值。針對此,教師應充分理解環境的教育意義,并結合主題進行選材與布置,讓孩子獲得針對性的教育培養。第二,生動性,教師環境的創設不是一勞永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該在環境中融入探索性元素,促使孩子與環境的互動中激活環境元素,調動孩子的情緒,實現環境的構建。第三,安全性,班級環境應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服務,因此,教師應堅持“防患于未然”,及時排除其中的安全風險,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接受教育與熏陶。第四,審美性,幼兒班級環境應在造型設計和色彩選擇上追求美觀、協調,讓孩子在溫馨、舒適的環境中接受審美熏陶,提升審美情趣。
(二)豐富環境內容
班級環境內容的設計是體現環境教育價值的關鍵環節,幼兒教師在創設環境中應圍繞一定的主題,合理選擇材料,讓孩子在教室的一角展開自主活動,從而接受環境的感染與熏陶。例如在“展示區”,教師可以以孩子的學習、活動作品作為主要內容,展現孩子的精神風貌,內容隨著不同時期不斷更換,呈現孩子的成長軌跡;在“公告欄”,教師可以利用充滿童趣的文字、圖片,傳達班級相關信息,提醒孩子園內學習、生活、活動的相關規范,并鼓勵孩子主動參與活動;在“龍虎榜”中可以展現孩子在實踐中獲得的個人榮譽、集體榮譽,以激勵孩子不斷奮進;在“圖書角”中,可以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偏好等元素投放各類繪本,促使孩子在溫馨的閱讀環境中發展自我;在“自然角”可以擺放盆景、插花、吊飾等,吸引孩子在綠意盎然的氛圍中接觸自然等等。總之,不同主題活動對環境內容有著差異化要求,幼兒教師需要結合孩子發展具體分析,以形成豐富的班級環境內容。
(三)靈活運用方法
在班級環境設計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圍繞教育主題為孩子構建豐富、生動的環境內容。例如在美術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應明確幼兒培養目標即利用各種美術材料促使幼兒學習運用工具進行色彩活動,發展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并體驗成功,培養幼兒自信心;其次,根據主題目標投放水彩筆、鉛筆、蠟筆、KT板、卡紙、剪紙、橡皮泥、面團、膠泥等材料;接下來,激勵幼兒在活動中參與創造,利用環境的熏陶發展其動手操作能力和創作能力;最后,根據孩子的成長反思環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班級環境。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師幼共同設計的方法,激發孩子參與環境創設的熱情,例如孩子愿意親近大自然,喜愛動植物,對周圍的動植物十分感興趣,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設計主題活動,鼓勵孩子走進自然,收集、選擇材料,進而在與教師、同伴的溝通中構建自己喜歡的班級環境。
四、 結語
在幼兒園教育中,班級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教師在環境創設中,應重視環境的育人作用,保持班級環境整潔、有序、衛生、安全,構建適合幼兒發展的、支持性的環境,讓班級環境“活”起來,讓每個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有效互動中,主動探究、大膽表達,實現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銘.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現狀、問題及路徑探析[J].林區教學,2020(3):118-120.
[2]尹啟迪.“會說話”的班級環境:幼兒園班級墻面環境創設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1):121.
[3]王文娟.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作用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2):131-132.
作者簡介:
張振娟,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