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 朱莉 范艷 黃蓉蓉 袁全
摘 要:目的 研究我市食源性疾病處置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策略。方法 收集我市2019年的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病例,統計80起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分析我市在處理此80起食源性疾病的過程是存在問題的,并為完善處理體系提出相關策略。結果 我市食源性疾病處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不及時31.25%(25起)、組織管理不統一22.50%(18起)、多部門工作協調不到位45.00%(36起)、控制措施落實不到位25.00%(20起)、缺乏應急保障36.25%(29起)。結論 我市食源性疾病處置中存在多項問題,需從明確工作報告流程與時限、成立調查指揮中心、建設綜合協調機制、建立綜合風險評估機制、培養專業團隊、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以及安全宣教幾大方面入手,做好食源性疾病處置工作,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食源性疾病處置 存在的問題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R15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6-0-01
食源性疾病,即因為食品、懷疑因為食品造成的化學性、生物性和有毒性的感染病例或者中毒病例,暴發是指發病人數≥2人,死亡人數≥1人[1]。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高度重視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其直接關系到公眾的健康水平,甚至是生命安全,并且會間接地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秩序、社會能夠和諧發展產生影響[2]。近年來,因為食源性疾病的增多,相關監測體系得到了重視和逐步完善,對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控制獲得了顯著效果。但是在食源性疾病的處置工作中,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事件處置工作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時效性降低[3]。鑒于此,本文將對我市食源性疾病處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根據研究的結果分析其改善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收集我市2019年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中上報的食源性疾病及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共收集到80起食源性疾病病例。
2.方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衛生基層機構食品安全工作指南》等對所收集到的80起食源性疾病的處置工作進行評價,尋找各病例處置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匯總。
3.觀察指標
分析各病例處置上工作報告的時效性、組織管理統一性、多部門工作協調情況、控制措施落實情況、事件應急處理情況。
4.統計學方法
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x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二、 結果
結果顯示,我市食源性疾病病例處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工作報告不及時31.25%(25起)、組織管理不統一22.50%(18起)、多部門工作協調不到位45.00%(36起)、控制措施落實不到位25.00%(20起)、缺乏應急保障36.25%(29起)。
三、討論
食品安全與公眾的健康緊密聯系,疾控機構在食源性疾病病例應對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將機構處置工作規范化,確保快速、準確查明各病例發生原因,有利于對食源性疾病相關因素進行及早控制,降低進一步暴發概率,控制公共衛生風險,促進社會持續良好發展[4]。
根據本次研究的結果得到,我市食源性疾病病例處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工作報告不及時、組織管理不統一、多部門工作協調不到位、控制措施落實不到位、缺乏應急保障。現將對其提出如下改善策略。
1.明確工作報告流程與時限
明確各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工作報告流程和時限,醫院以及事發單位等各相關部門在發現相關病例后,嚴格按照規定的報告流程與時限進行報告,做好相關信息的登記。行政部門對報告進行及時處理、通報和信息反饋。
2.成立調查指揮中心
建立政府層面的指揮中心,在發生食源性疾病病例后,由衛生行政部門牽頭,協調各相關部門的工作,對各個部門的具體工作內容進行明確部署,由指揮中心組織會議進行工作進展的通報,對工作中的問題提出并及時討論、交流,再統一部署進一步的防控策略;并統一發布對外信息和相關防控措施,對群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避免謠言和不必要的恐慌出現。
3.建設綜合協調機制
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處置中,流行病學調查的信息采集及樣品采樣、食品衛生學分析以及環境衛生學分析應由不同的部門共同參與完成,比如前者應當由疾控機構負責,后兩者應當由疾控部門、食品藥物監督局、農業監察局、質量檢測局、工商部門共同完成。在提升處置速度的同時,也保證了所獲取數據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準確性,為后續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措施提供可靠參考依據。
4.建立綜合風險評估機制
在進行食源性疾病事件處置后,應當及時地對其中的工作經驗和缺陷進行分析、總結,有利于在今后的處置工作中做到揚長避短,確保在遇到類似事件時能夠及時提出防控方案,對典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進行綜合風險評估,提出科學有效的防控建議,有利于衛生行政部門綜合多種措施及時優化工作方案,提高處置工作質量。
5.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
為確保食源性疾病事件處置中各數據的可靠、有效,政府層面應當加強對實驗室能力的建設和投入,及時更新相關的新型實驗室設備,提高檢測的準確度;加強對實驗室專業團隊的建立,通過多種專業培訓以及組織技能考核來提升實驗室人員的專業水平、操作技能,確保處置工作的準確性、科學性。
6.加強安全宣教
提升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宣傳,向社會公眾普及基礎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視、支持度、配合度,動員其積極參與其中。結合實地文化、基礎設施設備條件以及既往食源性疾病的發生特點,選用恰當的、多樣性的宣傳方式,定期向各企業、事業單位等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活動、講座等,提高社會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從根本上減少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玉明,崔燕.2012-2014年甘肅省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調查質量評價[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6,28,(5):594—597.
[2]《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編寫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
[3]趙雪蓮.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
2009,20,(9):4—7.
[4]宗雯琦,戴月,甄世祺等.2015年江蘇省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6,7,(10):4272—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