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亞景
摘要:城市創新規劃作為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鄭州市是國家打造創新型城市的試點之一,不僅要發展自身經濟,加快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還要肩負起引領和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重任,在全國創建創新型城市的大潮中,依托國家科技部、發改委聯合印發的《建設創新型城市工作指引》,明確鄭州市自身優勢和經濟發展特色,通過研究創建創新型城市的主要思路與框架設計,提升鄭州市創新程度和理論應用價值,促進協調發展,充分認識鄭州市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優化創新要素聚集結構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為鄭州市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提供全面理論支撐。
關鍵詞:創新型城市;創新指標體系;協調發展
基金項目:鄭州市2018年度社會科學調研課題鄭州市加快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隨著新經濟模式的興起,創新將引領一個城市的發展與崛起。鄭州市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歷史儲備、政府鼓勵政策,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對鄭州市創建創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作為中原樞紐型城市,鄭州市在創建創新型城市過程中,加快落實河南省創新驅動力發展戰略,不斷完備和改善國家現有創新機制,鑄造創新型國家所需的硬件實力。創建創新型城市也是推動河南省各地方各部分綜合、有序發展的引導力量。
二、鄭州市創建創新型城市的條件分析
(一)鄭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條件
鄭州市作為國內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鐵路、航空、高速公路、電力、郵政以及電信等基礎設施發展迅猛。“鐵三角”“米”型鐵路網、“雙機場”等運載能力不斷提升,現代化交通樞紐地位不斷加強,鄭州機場二三期建設進展穩定,國內外航線增加至228條,截至2017年鄭州市的客貨運量分別達到2430萬人次、50.3萬噸,四通八達的高鐵基礎運載設施,建設速度加快。鄭徐高鐵和鄭焦、鄭萬以及相關的配套設施已經基本完成。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2017年鄭州的一二三產業比重調整為1.7:46.5:51.8,順利實現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二產業的合計,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促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超過高耗能行業。
鄭州市屬于“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達到國家重點城市要求,2017年鄭州市成為互聯網骨干直連點城市,信息化建設成果突出,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信息網絡支持。高新區城市企業公園發揮引領作用,高新技術產值年均增長12.5%。鄭州2016-2018年CDP(國內生產總值)增量達到2149.16億元,預測今年年底鄭州市將達到1.1萬億元。鄭州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勵發展新興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體系建設。
(二)鄭州市建設創新型城市制度保障條件
鄭州市屬于國家建設創新型城市,河南省內的三大城市之首,發展和建設任重道遠。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明確提出爭取在2020年成為創新型國家。鄭州市作為國家開創新型城市試點之一的城市,全方位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調研工作時提出的指示思想經驗,加強鄭州各區域聯動,全力推進創新型智慧創新型城市建設。按照《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推進方案》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把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創新城市建設的首批城市,結合鄭州市在發展中的自身優勢,同時借鑒和學習國內其他省份創新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特別是江蘇省和山東省等省內的城市建設經驗,大力推進鄭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提升鄭州作為國內中心城市的影響力和經濟輻射力。2016年國家科技部、發改委聯合印發了《建設創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從“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建設程序”“組織實施和政策保障”四部分。鄭州市在建設和發展創新型城市的道路上既有優勢,也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總結。為鄭州市實現“十三五”發展規劃目標奠定堅實的制度建設保障。
(三)鄭州市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科研與人才條件
鄭州市為深入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部署,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發揮各地在創新發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河南省在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提出2016年我省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582.1億元,提高了4.2個百分點,河南省在科技創新和改革方面成果顯著,從R&D經費投入力度來看,鄭州市R&D經費投入最多,占全省的27.3%。鄭州市達到全國創新型城市R&D支出標準,鄭州市的科技水平也會蒸蒸日上,可以更好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大提高經濟的增長質量。
鄭州市在增加科研經費支出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和鼓勵科研人員做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有效的科研成果。鄭州市從紡織業到商貿物流再到房地產,現在正在發展航空港、鄭東新區、高新開發區、白貿區等,已經有1200余家企業人駐新開發區,全市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萬人擁有量均居全省第一位。鄭州市正在不斷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宣揚自主創新,降低對外科技依存度,努力消化外來經驗,提高自主研發能力。2018年鄭州市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占據河南省四成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也達到62%,預計在2020年底,科技進步貢獻率將突破新高達到66.3%。創新才是科技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而人才是推動創新的第一要素。鄭州市狠抓創新人才的激勵,扭轉鄭州市創新人才不足的局面,確保鄭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順利開展。
三、鄭州市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鄭州市在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面臨新的問題和考驗,首要問題就是創新要素聚集受到制約,創新研究投入力度不足,加之鄭州市人口基數大,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緩慢,特別是創新性技術型人才體系不合理,導致鄭州市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缺乏人才支撐,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一)創新要素聚集受到制約
隨著鄭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不斷提速,建設成本不斷提高,資本聚集壓力不斷增大,人才短板日益突出。城市各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協調,沒有形成科學明確的空間布局。科技創新過程中科研人員是首要因素,提高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的數量,是保障城市創新的新生力量,鄭州市應在響應國家政策的基礎上,注重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各地區合理分布,同時提高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總額比重,提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營業總收入占地區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為促進鄭州市創新要素聚集,以重大專項科技集聚區建設為推手,促進金融和科技融合,人才與科技融合。
(二)創新技術型人才不足
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創新人才的支持,同時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也是實現鄭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鄭州市正在加快實施“科教興鄭”和“人才強鄭”戰略,創新型人才的數量有所增加,但與鄭州市加快發展創新型城市建設進程的人才數量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鄭州市在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就是,科技創新人才密度低,在2010年前后僅為2.9%,與國內經濟創新指數較高的一線城市相比,落差還很大。其次是科技領軍人物嚴重缺乏,且創新型人才布局不夠合理,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占比不足15%。鄭州市優化產業環境、完善人才配套服務體系不完善,缺乏濃厚創新文化氛圍、對創新能力和意識教育培訓不夠重視,人才獎勵覆蓋面未進一步擴大,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科技投入和政策法規等方面有待加強和完善。鄭州支柱從到商貿物流再到房地產,當前模式難以吸納高層次人才,鄭州市應該均衡資源,改變現有模式體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業就業氛圍。爭做一個能讓人才主動停留發展的城市。
四、鄭州市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對策
鄭州市在建設創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鄭州的實踐,為推進國家中心城市戰略功能區建設,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充分發揮“三區一群”空間下鄭州創新產業發展,多維度協同推進鄭州市現代化產業創新發展,規劃引領城市創新發展趨勢。打造特色經濟發展方式。不斷總結經驗,以建設全國創新型城市為抓手,堅持鄭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理念,把握戰略機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體系創新與人才技術培養作為重點工作,開發鄭州本土的文化底蘊,創造人才晉升的就業機會。
(一)優化創新要素聚集結構
鄭州市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進程中,優化創新要素聚集,調整創新要素聚集結構,是加快鄭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措施,如何更好發揮創新要素聚集優勢,在促轉型、求提升、謀發展方面發揮引領和平臺作用,是研究鄭州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而創新要素不僅包括經濟增長量,CDP發展趨勢,更包括城市交通運輸能力、教育科研水平、衛生醫療保障、人居環境改善和科研實力提升等諸多方面。
企業組織、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是鄭州創新發展的主要要素,要對創新系統提供巨大的支持和金融資本。著力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人才等創新力量,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創新載體,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生態,提升政府創新治理能力,探索具有特色的城市創新發展路徑,讓創新成為鄭州市發展的核心動力,發揮鄭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引領作用,為鄭州市實現全面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二)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鄭州市屬于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人才輩出,在國家創新型城市政策的引領下,科技創新成果數量明顯增多,在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必須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使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將大學校區和市政府相融合,通過創新型人才集聚效應,將創新文化、創新知識和環境協調結合,形成創新型城市聯動反應。建立鄭州市政府和高等院校開展科技合作機制,確定創新型城市建設性科研院校和機構的長期科研合作,為鄭州市推進創新型城市提供持續的智力支持和理論數據。
鄭州市政府應加大對科研院所的資金投入和對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投資,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和科研人員的潛力、創造力。增強對教育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出臺和完善更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吸引更多的資本、技術、機構和創新人才的聚集。實施重大人才引進與培養工程,多途徑改善教育培養條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用和引進模式,完善創新型人才流動和服務保障模式。
結論
為實現鄭州市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充分認識鄭州市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方向和目標,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同時做好定性分析評價指標,明確鄭州市在創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狠抓創新成果轉化完善人才創新建設。鄭州作為先鋒城市,有實現自主創新模范作用和引領區域和周邊城市共同發展的光榮使命。本文順應國家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政策方向,體現出科學研究服務與地區經濟發展相統一規律,為鄭州市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決策參考和意見支持。
參考文獻:
[1]范旭.論高校在我國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1):56-62
[2]曹永輝.國家創新型城市科技產業人才政策研究[D]安徽大學,2014:73-79
[3]蘇長青.創新型產業集群與創新型城市互動發展機制研究[J]中州學刊,2011:55-57
[4]楊冬梅.創新型城市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天津大學,2016:26-31
[5]張鑫.南京工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1:66-70
[6]謝攀.創新型城市指標評價體系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08:58-60.
作者簡介:
曹亞景(1982 ),女,漢族,河南省鞏義市,碩士,鄭州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營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