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慧
摘要:營商環境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重要環節,尤其是處于中部地區的晉城市城區更為突出。就晉城市城區營商環境看,其硬環境滿意度評價比較高;問題主要在軟環境:即金融服務作用發揮不夠,人力資源與科技創新環境較差,公平競爭環境有較大差距,企業成本趨高,政府服務與法治環境有待改善。由此改善晉城市城區營商環境的建議及措施應當是:從繼續推進思想解放上,提升政府服務與法治環境效果;從厘清政府與企業和市場關系上,發揮好金融服務作用;從加強政府工作改革與服務上,改善企業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環境、降低企業成本;從發展現代市場經濟要求上,積極構建公平競爭環境。
關鍵詞:營商環境;滿意度;硬環境;軟環境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營商環境問題突出顯現,尤其是處于中部地區的晉城市城區尤為突出,近期我對城區一些企業進行了走訪,并編制調查問卷(及其指標體系),后將其結果進行了匯總、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一、城區營商環境基本情況
本文走訪、調查問卷緊緊圍繞城區企業展開,問卷設計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另一部分是企業經營感受情況的問答。
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只是簡單地設置了兩級:即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一級指標有基礎設施環境滿意度、生活服務環境滿意度、社會信用環境滿意度、公平競爭環境滿意度、科技創新環境滿意度、人力資源環境滿意度、金融服務環境滿意度、財稅服務環境滿意度、市場主體環境滿意度、市場環境滿意度、監管執法環境滿意度等共11個指標;另外對企業運營方面情況也設置了一個一級指標。在每個一級指標下面設置有若干個二級指標,每個二級指標評價等級分為五級,以滿意度進行打分,即5分為滿意,4分為比較滿意,3分為一般滿意,2分為比較不滿意(較差),1分為很不滿意(很差)。通過二級指標的分值可以算出一級指標分值。
另一部分是企業經營感受情況部分,這部分問卷是選擇題指標,設置有你最看好的營商環境、最需要改進的生產要素、最需要改進的成本事項、最需要改進的政府服務與法治服務事項、經營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主要資金來源、近3年的收益情況、通過何種方式來城區投資和在城區投資看重的主要因素等9個選擇指標。這些指標有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的。
下面就從兩大部分看城區營商環境。
(一)指標體系反映的城區營商環境情況
1城區營商環境總體情況
從問卷結果看,城區營商環境總體上還是比較好的,所有的一級指標滿意度都在70%(3.5分)以上。其中,最高的基礎設施環境滿意度達到81.8%(4.09分),其次是生活服務環境滿意度達到79.8%(3.99分);最低的是人力資源環境,其滿意度也達到71.8%(3.59分)。另外,金融服務環境滿意度(3.72分)、公平競爭環境滿意度(3.76分)、市場主體環境滿意度(3.77分)、科技創新環境滿意度(3.79分)均處于較低狀態。
2城區營商環境之硬環境
這里,我將營商環境分為硬環境與軟環境.硬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城區的自然環境比較正常,主要考察放在基礎設施環境。
從問卷結果看,城區基礎設施是所有一級指標中滿意度最高的(4.09分)。基礎設施所有二級指標(道路及交通運輸、網絡通信、水電氣供應、生活垃圾及城市污水處理、市政設施)滿意度也都超過了75%(3.8分以上),其中滿意度最高的是水電氣供應(4.35分),其次是網絡通信滿意度(4.28分)和道路及交通運輸滿意度(4.03分),滿意度較低的是市政設施(3.98分),滿意度最低的是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水處理(3.83分)。
3城區營商環境之軟環境
軟環境主要包括生活服務環境、社會信用環境、公平競爭環境、科技創新環境、人力資源環境、金融服務環境、財稅服務環境、市場主體環境、市場環境、監管執法環境和法治與政府服務環境等。
從問卷結果看,軟環境滿意度最高的是生活服務環境(3.99分),其次是社會信用環境(3.94分)、監管執法環境(3.93分)和財稅服務環境(3.9分),滿意度都在3.9分及以上;軟環境滿意度最差的是人力資源環境( 3.59),其次是金融服務環境(3.72分)、公平競爭環境(3.76分)、市場主體環境(3.77分)和科技創新環境(3.79分)。
問卷顯示,導致滿意度最差的人力資源環境的指標因素主要有三個,即人才的穩定性(3.53分)、外向型人才可獲得性(3.55分)和創新創業人才可獲得性(3.58分)。導致金融服務環境滿意度較低的指標因素是融資便利性(3.68分)和融資渠道多元化(3.7分)。導致公平競爭環境滿意度較低的指標因素是政策中性、政策普惠性(不同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 3.65分)、政策中性、政策普惠性(大中小企業一視同仁)(3.68分)和政策中性、政策普惠性(外地、當地企業一視同仁)(3.7分)。導致市場主體環境滿意度較低的指標因素是招投標環境( 3.58分)、治理拖欠企業賬款環境(3.63分)、政府采購環境(3.7分)、完善糾紛解決機制環境(3.7分)和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環境(3.75分)。導致科技創新環境滿意度較低的指標因素是技術人才數量環境(3.65分)和產學研結合環境(3.7分)。
4企業運營因素(涉及程序、時限、費用、材料、便利度等方面)總括評價
從問卷結果看,企業運營因素環境滿意度最高的是繳納稅款(3.93分);滿意度最差的是獲得信貸(3.63分)和土地獲得(3.68分);滿意度比較差的是辦理施工許可(3.73分)、辦理破產與注銷(3.73分)和環保手續辦理(3.75分)。
(二)企業經營感受的城區營商環境情況
營商環境如何,最直接的是企業的感受,主要表現:
1企業最看好的營商環境因素
企業最看好的營商環境因素是基礎設施環境( 52.5%)和生活服務環境( 50%);最看差的是金融服務環境(7.5%)和尊商敬商環境( 7.5%),其次是科技創新環境(10%)、人力資源環境( 10%)和稅務服務環境(10%)。
2企業對成本要素和生產要素的感受
企業最希望改進的成本要素是人力成本( 50%),其次是環保成本( 42%)、融資成本(35%)、稅收成本(32.5%)和社保成本( 30%)。企業最希望改進的生產成本(及與生產相關的成本)是政策支持保障( 57.5%),其次是土地供給(27.5%)、用工保障( 27.5%)信貸服務(25%)等。
3企業對政府服務與法治環境的感受
在政府服務與法治環境事項中,企業認為最需要改進的是政府政策連續性穩定性( 40%),其次是法治保障(37.5%)、司法行使( 35%)和政府服務(32.5%)。
4企業資金主要來源
問卷結果顯示,企業所需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 40%),其次是親戚朋友借款(20%)和其他渠道(22.5%)。
5企業在城區經營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問卷結果顯示,企業經營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人才(42.5%)和成本高(40%),其次是融資難(35%)。
6近年來企業收益狀況變動情況
問卷結果顯示,近年來大部分企業經營中收益變動較大,收益持續下降的占37.5%,小范圍波動的占35%;持續上漲的僅12.5%。
二、城區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
從問卷情況看,前后兩部分比較吻合。城區營商環境存在問題主要集中在軟環境,具體表現:
(一)金融服務作用發揮不夠
一是融資渠道狹窄,近些年隨著金融市場整頓,我市民間融資服務大幅下降,趨于貧乏,企業資金主要來源還是銀行貸款。二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另外,一些涉農企業融資貸款時,其企業資源評估難度較大也是存在問題。
(二)人力資源與科技創新環境較差
一是大專院校數量少,中高端人才缺乏;二是城區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受思想觀念因素影響,導致企業人才隊伍穩定性較差,創新創業和外向型人才更是難得。三是政府對科技服務不精準、不到位,也是企業科技創新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公平競爭環境有較大差距
公平競爭環境在城區營商環境中發揮得不好,主要表現在政策中性和普惠性落實得不好,比如大中小企業、不同所有制企業、外企業與當地企業均不能一視同仁。一些政府部門在本地企業和引資企業政策上有差異,即重引資企業輕本地企業,輕視本地民營企業。還有,政府在治理拖欠企業賬款、解決企業糾紛及其機制方面存在不少欠缺,甚至有些糾紛本身就是政府造成的。
(四)企業經營成本趨高
近些年,城區不少企業經營收益變動較大,而且是持續下降,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經營成本高,主要體現在人力成本、環保成本,融資成本稅收成本與社保成本也有較大影響。
(五)政府服務與法治環境有待改善
有相當多企業認為政府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大多是紙面上和文件里的內容,真正落實的不多,對企業還沒有形成“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局面。在政府服務方面,重審批輕服務,承諾的不少;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與司法公平性較差。
三、改善城區營商環境的建議及措施
(一)繼續推進思想解放,提升政府服務與法治環境效果
首先,政府經濟工作的重心要有個大的轉變,即由原先的重招商引資和抓項目轉變為營商環境的改善和優化上來,由原先的重管理轉變到重服務上來。要消除“不干事,不出事”的傳統觀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政府服務業務水平。其次,對政府要建立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樹立“法無授權不可為”的理念和原則。再次,營商環境改善和優化的關鍵和根本在政府、在法治,尤其是政府服務和法治環境的改善和優化。這里,政府是主導,但并不是政府一家的事,需要多方用力。政府要多聽、多看、少干預,營商環境最直接的感受者是企業人士和市場人士,包括中小企業、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建造師事務所,報關公司等,政府要多與他們溝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二)厘清政府、企業和市場關系,發揮好金融服務作用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對企業是“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還有就是凡是企業通過市場可以做到的事,政府就不應該干預。融資信貸、金融服務是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事項,獲得信貸的便利度對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非常重要,但信貸的供給,在本質上是一種商業判斷和商業行為,政府的職責應該是提供完備的制度體系,保護借貸雙方及擔保人等各方的利益;政府可以搭建平臺,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好,切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市場。
(三)加強政府工作改革與服務,改善企業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環境,降低企業成本
應該從加強政府工作改革與服務上優化營商環境,改善企業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環境、降低企業成本。
從營造和優化營商環境看,還是要做好政府工作改革和服務,要把寫在紙上和文件里的“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圍繞打造‘六最營商環境,加快補齊短板。”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統一化、常態化,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等,真正落實下去、落到實處。同時,借鑒外地政府和其他城市在優化營商環境上的一些好的做法,結合今年國務院新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要求,真正把為群眾服務當作政府的本分.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力成本等企業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政府服務業務水平和效率。
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完善激勵機制,吸引創新創業人才,要因地制宜培育本地制造業人才。同時,政府做好引導和支持工作,引導民營企業與高等院校建立長效聯合機制,加大企業管理業務培訓力度,提高民營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素質,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四)發展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積極構建公平競爭環境
國務院頒布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明確規定國家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主體維權服務平臺等。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對我們城區尤其重要。在城區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外地與本地經濟并存,大中小微企業并存的格局下,落實企業平等競爭理念、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顯得特別重要。
按照“競爭中性”原則,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規則體系,盡快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政策的文件,并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對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當地與外地企業之間、大中小微企業之間等,在政策上的區別對待、市場競爭中的不公平待遇問題,要盡快解決。使不同所有制經濟和企業“平等對待”“一視同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按照公平競爭原則,在全區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機制,真正建立起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的“雙隨機”抽查機制,嚴格限制監管部門的自由裁量權,監管部門對抽查事項目錄要逐項明確抽查依據、抽查主體、抽查內容等,并及時向社會公布抽查及處理的結果。同時對接社會信用體系,建立誠信檔案與失信懲戒及黑名單制度,為市場主體“清路”,使其不為“隨意執法”所擾,也不越雷池經營。
總之,營商環境問題與政府服務和法治高度相關,政府服務與法治的改善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和根本。在優化和改善營商環境上,要以政府為主導、協調全社會力量,更多的與企業及相關人士溝通與交流,同時要很好地借鑒其他地方優化營商環境的一些好的做法,因地制宜的把國家、省、市的政策、規則落到實處,把寫在紙上和文件里的東西由易到難真正落到實處。